本文給大家推薦7個時間管理方法,來自《華為時間管理法》這本書,它講述了華為公司是如何培養(yǎng)員工對時間的認知以及管理,保證了每個部門共同協(xié)作并高效完成任務。 如果你在職場或者生活上總是處于時間的壓力與緊迫下,如果你總是努力地加班加點,但工作能力還是停滯不前,那么,本書提到的7個高效時間管理原則,或許能夠帶給你一些新思路。 1 自省法則 自從蘋果手機推出對屏幕使用時間的統(tǒng)計后,很多人才發(fā)現,自己每天竟然有六七個小時在使用手機。 很多人可能對自己度過的一天從來沒有好好審視過: 哪些時間是完全白白消耗的? 哪些時間是花費在一些對推動工作毫無意義的事項上? 哪些時間是因為一項任務開始前沒有分配足夠時間,以至于后期花費越來越多去維護,遠遠超于預期的? 自省法則要求你必須擁有“時間管理”這個概念,然后準確記錄時間的開支,一周后進行分析總結,及時調整時間分配,以避免無意義的時間浪費。 2 目標法則 一個有效的目標,必須符合SMART原則。 SMART是五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Specific):目標必須是具體的,不能籠統(tǒng)模糊; M(Measurable):目標必須是可衡量的,衡量的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驗證這些指標的數據或信息是可以獲取的; A(Attainable):目標必須是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的; R(Relevant):與其他目標有一定的相關性,例如與本職工作相關聯; T(Time-bound):目標必須有明確的截止期限。 例如“我今年一定要學會Java語言”不符合SMAT原則,首先是目標不具體(學到什么程度是“學會”呢),其次是不可衡量(不具體也就沒有數值可以衡量)。 3 方圓法則 回想過去的一天,是不是常常處于這類狀態(tài): “刷一下淘寶,看前天買的東西什么時候到”,結果又花了兩小時逛淘寶; “看書看累了,最新追的美劇又更新了,去看看吧”,結果余下的半天時間都在追美劇。 為了能夠更高效地管理時間,除了設立目標外,還必須設立約束時間,將時間分解到每個步驟,又為每個步驟設立規(guī)范,通過規(guī)則讓時間變得可以掌控。 例如,在工作之余休息,刷個微博或逛知乎,設定一個10分鐘或者15分鐘的鬧鈴,鬧鈴響了之后必須結束。 4 四象限法則 以下這張圖足以概括,所謂的四象限法則是將工作任務分為四個等級,有主次,有輕重緩急,確保時間利用率最大化。 5 精簡法則 從公司層面來說,公司業(yè)務越多,員工人數越壯大,熵也就越大;從員工角度來說,任務越多越繁瑣,熵也就越大。精簡法則,就是一個反熵增的過程。 華為公司一直引入國外先進的流程化管理模式,變成符合自己公司的管理模式。員工會利用SWTO分析法優(yōu)化整個業(yè)務流程,去除冗雜環(huán)節(jié),化繁為簡,也積極利用辦公工具,使工作更高效。 6 韻律法則 所謂的韻律法則,實際上就是華為要求每一位員工都要掌握工作的節(jié)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包括工作事項安排,會面時間,甚至接聽電話的時間,培養(yǎng)自己的工作節(jié)奏,不輕易放下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去干另外一件完全不相干的事。 當然,也不要隨意打破其他同事的工作節(jié)奏,這樣整個團隊才能保持持續(xù)穩(wěn)定的輸出。 7 80/20法則 又稱“二八定律”,又名“帕累托法則”,是意大利著名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帕累托發(fā)現的一條神奇規(guī)律:80%的社會財富被20%的人所擁有,而其余80%的人只占20%的財富。 除了財富,也可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80%銷售額源自20%的顧客,80%的業(yè)績來自公司20%的產品。 那么將80%的時間用到做20%的重要事項上,盡量壓縮一些不重要事項的工作時間,就可以在高效的時間里做最重要的事情,為公司績效帶來可觀的提升。 這7個法則基本構成了華為時間管理的主要框架,有效提升華為員工的時間利用率。 每個人每一天的時間都是24小時,如何科學規(guī)劃這24小時才是高效工作、從容生活的保證,因為你的時間花在哪里,人生就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