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讀中秋月,月亮代表我的心(節(jié)選) 踏歌/文 磊明/誦 那一輪月亮果然是越來越圓了,它的圓滿就象一個句號,結(jié)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時光。春之蓬勃,夏之絢麗,秋之浪漫,至此宣告結(jié)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隨之,將面臨暮秋的肅殺和寒冬凜冽。 月亮的提醒當(dāng)然非常重要,人們不能無視這一天的存在。從古到今,中國人對月亮的變化都十分敏感,而這敏感又培養(yǎng)了獨特的心理,這心理是細(xì)的、柔的、感傷的、內(nèi)斂的,中國人選擇了這一天象吐絲一樣,把輕易不肯吐露的心思,拉得很長很長--“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輕輕一問,看似漫不經(jīng)心,卻一下把思想的觸角伸向了遠(yuǎn)古洪荒,一下就追問到了人類的源頭,陳子昂在白天想到過這些,他意識到自己的短暫,“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李白也明白“夫田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他甚至想縱身而起“欲上青天攬明月”。 這些唐代的中國人,在千余年前就想到了這么遠(yuǎn),這么深,既是瑰麗的想象,又是科學(xué)的命題,這說明中國人對現(xiàn)實生存的超越性自古而然。 因此,中國人過中秋節(jié)便順情合理??梢哉f,中秋節(jié)是一個全民族的詩的節(jié)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世界上哪里還有如此凝聚人的心思的節(jié)日呢?別的節(jié)日都熱鬧,惟有中秋節(jié),靜遠(yuǎn)。約定俗成,中秋節(jié)是不能放鞭炮的,不然會驚擾了這一輪寧靜的明月和寧靜的心情。 那一輪月亮確實越來越圓了。 因其圓滿,反倒惹出些人的傷感。這時候,傷感是一種難得的、美好的情緒,是思念,是懷舊,是靜下心來對自己一生的反思和總結(jié)。這些美好的情緒都天然的帶有感傷的情調(diào)?!伴L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是感懷;“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是傷感;“月出驚山鳥”是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巧喻;只有李白那“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fēng)幾萬里,吹度玉門關(guān)”毫無傷感之意,而是萬里橫空出世的氣魄! 但是,不管怎么說,唐朝的大詩人沒有不寄情月亮的,一本唐詩,處處見月,千姿百態(tài),各有寄托。字里行間,點點滴滴都沐浴著月的光輝,閃現(xiàn)著明月贈與的靈妙!令人費解的是,以大唐國力之盛,疆域之廣,唐詩里竟無一首寫太陽的、歌頌太陽的,似乎太陽就根本不存在,“月上柳梢頭”才是人間最美好的時刻。 那一輪月亮正在白蓮花般的云朵里穿行,云動疑是月在行,云破月來花弄影??梢杂幸唤z風(fēng)的清涼,但風(fēng)不能大,風(fēng)一大便不是中秋良宵佳地,恰恰是中秋這一天很少有月黑風(fēng)高夜,這也是天意獨憐人間躁熱,降下這一片清涼和圓滿。 最好有三五良朋,一石桌,幾藤椅。一杯清茶繚繞,幾縷輕音回旋,切一塊月餅細(xì)細(xì)品味,不須醉飽,但營情調(diào)。“碧云天,黃花地,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蹦且环敖裣菩押翁?,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更將人生的落寞凄涼,心無系處,揪心的置于這典型的傷情之境中。唐以后,宋朝明月愈轉(zhuǎn)華美凄清,這一脈相傳的明月情結(jié),揭示出中國文化的柔性傾向,即便豪放如蘇東坡,高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時,也還是問的明月而不是問紅日。 那一輪明月此刻正高懸夜空,如同宇宙間唯一的一盞華美的路燈。誰也不覺得那光明是反射太陽的,只覺得那清光是它自身獨有的:它不熾熱,不耀目,使人可以沐浴那光明,直視那月輪,清晰而親近可人。“月光如水”,那是無聲的低語,是母親慈愛的目光,是星星詩行的句號,是云朵和聲的主題曲。 月亮不僅一直這樣陪伴著我們、關(guān)照著我們,而且不斷地提升了我們的目光、拓展了我們的心胸。我們已經(jīng)完全習(xí)慣了月亮,從來沒有人想到過,假如宇宙間從來沒有月亮,人類將生活在何等蒙昧的萬古漫漫長夜之中,幸虧,我們有月亮!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p> 也正是我們懂得了珍惜月亮,感恩月亮,我們才有了中秋節(jié)。中國古代神話有射日之說,后羿射日,可見與日有恨,至少是愛恨交加;還有逐日之說,夸父逐日,中途渴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只有月亮的神話是最美的,嫦娥奔月,惟有美麗的嫦娥配得上月亮里的宮殿,廣寒宮。她在月光下無翼而翔升,裙袂飄然,兔為玉兔,樹是桂花。西方推石不止的西西弗斯神話,在這里變成吳剛伐桂。東西神話形不同而神似。 神話之所以是神話,就因為它太神了。在那樣遠(yuǎn)古的人頭腦里演繹出的故事,竟神奇的預(yù)言了千萬載之后的人類行為---登月。 月亮總歸是不老的。千萬年來,一代又一代看見過月亮的人,都老了,都死了,只有月亮,仍在高懸?!耙汇^已是明天下,何況清輝滿十分”,清輝未減,容顏不老。那月輪上隱約著的團團陰影不是老年斑,而是月宮里參c差錯落的景象,月亮的美容術(shù)萬古不朽。 設(shè)想一下,那些終身仰望明月,看著它盈縮變化,產(chǎn)生過無限遐想幽思然后死去的人,肉身寂滅,靈魂是否可以奔月?或者雖不能奔月卻化作一縷云影環(huán)繞在月之旁也好?因此,不能不羨慕那些留下詩句的人,他說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他雖然早就死了,但誰敢說他真的就完全死了呢? 不朽的詩傳誦了千年,已化為月光中的一縷,因而那詩人的心思,千年以后,還鮮活著。真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人是全人類,千里是全球。月亮代表我的心,我的中國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