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浮脈:位于皮下淺層,輕取即得,按之稍減而不空。 意義:一般見于表證,亦見于虛陽浮越證。 2.沉脈:輕指力按觸不能察覺,用中等指力按觸搏動也不明顯,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間才能感覺到脈搏的明顯跳動。 意義:多見于里證,有力為里實證.無力為里虛證。 3.遲脈:脈管搏動的頻率小于正常脈率。 意義:多見于寒證,遲而有力為實寒;遲而無力為虛寒。 4.數(shù)脈:脈率較正常為快,比疾脈慢。 意義:多見于熱證,亦見于里虛證。 5.虛脈:脈搏搏動力量軟弱。 意義:見于虛證,多為氣血兩虛。 6.實脈:脈搏搏動力量強。 意義:見于實證、亦見于常人。 7.拱脈:脈體寬大,搏動部位淺表,指下有力。 意義:多見于陽明氣分熱盛。 8.細脈:脈道狹小,指下尋之往來如線,但按之不絕,應(yīng)指起落明顯。 9.滑脈:脈搏形態(tài)應(yīng)指圓滑,如同圓珠流暢地由尺部向寸部滾動。 意義:多見于痰濕、食積和實熱等病證。 10.澀脈:脈形較細,脈力大小亦不均。 意義:多見于氣滯、血癖和精傷、血少。 11弦脈:脈形端直而似長,脈勢較強,脈道較硬,切脈時有挺然指下、直起直落的感覺. 意義:多見于肝膽病、疼痛。痰飲等,或為胃氣衰敗者。 12.緊脈:脈勢緊張有力,堅搏抗指,指感比弦脈更加繃急有力,且有旋轉(zhuǎn)絞動或左右彈指的感覺,但脈體較弦脈柔軟。 意義:多見于實寒證、疼痛和食積等。 13.濡脈:在淺層,形細而軟,如絮浮水,輕取即得,重按不顯。 意義:多見于虛證或濕困。 14.微脈:脈形極細小,脈勢極軟弱,輕取不見,重扶起落不明顯,似有似無。 意義:多見于氣血大虛,陽氣衰微。 15.結(jié)脈:脈來遲緩,脈律不齊,有不規(guī)則的歇止。 意義:多見于陰盛氣結(jié)、寒痰血癖,亦可見于氣血虛衰。 16.促脈:無規(guī)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意義:多見于陽盛實熱、氣血痰食停滯.亦見于臟器衰敗。 17.代脈:有規(guī)則的歇止。歇止的時間較長,脈勢較軟弱。 意義:多見于臟氣衰微、疼痛、驚恐、跌撲損傷等病證。 18.散脈:浮取散漫,中取似無,沉取不應(yīng),并常伴有脈動不規(guī)則。 意義:多見于元氣離散,臟腑精氣衰敗,尤其是心、腎之氣將絕的危重病證。 19.革脈:有搏指感,但重按則乏力,有豁然而空之感,因而恰似附旨按壓鼓皮上的外急內(nèi)空之狀。 意義:多見于亡血、失精、半產(chǎn)、漏下等病證。 20.伏脈:脈管搏動的部位比沉脈更深,飲伏于筋下,附著于骨上。 意義:常見于那閉、厥病和痛極的病人。 21.牢脈:脈位沉長,脈勢實大而弦。 意義:多見于陰寒內(nèi)盛,疵氣丫積之實證。 22.疾脈:脈率比數(shù)脈更快。 意義:多見于陽極陰竭,元氣欲脫之證。 23長脈:脈搏的搏動范圍較長,超過寸、關(guān)、尺三部。 意義:常見于陽證、熱證、實證,亦可見于平人。 24.短脈:脈搏搏動的范圍短小,脈體不如平脈之長,脈動不滿本位,多在關(guān)部應(yīng)指較明顯,而尺部常不能觸及。 意義:多見于氣虛或氣郁。 25.動脈:脈搏搏動部位在關(guān)部明顯,應(yīng)指如豆粒動搖。意義:常見于驚恐、疼痛等。 |
|
來自: 昵稱53841381 > 《脈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