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骨瘦如柴的人 '虛勞'是中醫(yī)學對慢性消耗性疾病所呈現(xiàn)的虛損、勞羸的總稱,它是一種臟腑極度虧損,元氣虛弱,體質(zhì)羸瘦的慢性病。是涉及臟腑的比較復雜、嚴重的虛證,可由其他病證發(fā)展而成。某一病證發(fā)展到機體的陰陽、氣血功能嚴重衰退,精血極度耗損,五臟嚴重失調(diào)即成'虛勞'病。可見多個臟腑氣血陰陽虛損,呈慢性、難復性、進行性的演變過程。 虛勞多因稟賦薄弱,或煩勞過度,損及五臟,或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或大病久病,失于調(diào)理所致。以上各種病因,或是因虛致病,因病成勞,或是以病致虛,久虛不復成勞,常是多種疾病誤治失治和病后失于調(diào)理的轉歸,原發(fā)性者很少。其病理性質(zhì),主要為氣、血、陰、陽的虧耗。其病損部位,主要在于五臟,但以脾、腎為主要環(huán)節(jié)。 虛勞的基本治療原則為補益五臟氣血陰陽。在進行補益的同時,一是必須根據(jù)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取益氣、養(yǎng)血、滋陰、溫陽的治療方藥;二是要密切結合五臟病位的不同而選用方藥,以增強治療的針對性。此外,由于脾為后之本,腎為先之本,故應十分重視調(diào)整脾腎。具體辯證論治如下: 1.氣陰耗傷:面色白,氣短難續(xù),體倦乏力,兩顴潮紅,五心煩熱,語聲低怯,形體虛羸,自汗或盜汗,或見咳嗽咯血,血色淡紅,舌質(zhì)嫩紅,有齒痕,苔少,脈細弱或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補虛扶正。 常用方:黃芪鱉甲散加減。 常用中成藥 生脈注射液:每次1支,每日3次。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用于氣陰兩虧,脈虛欲脫的心悸、氣短、四肢厥冷、汗出、脈欲絕及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證候者。 2.肺腎氣虛:呼吸淺短難續(xù),呼多吸少,動則尤甚,腰膝酸軟,小便不利或小便自遺,面白神疲,聲低氣怯,畏風自汗,易于感冒?;蚝粑щy,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冷汗淋漓,肢冷唇青,舌質(zhì)淡胖,苔白,脈沉弱或浮大無根。 治法:補肺益腎,培元納氣。 常用方:人參蛤蚧散加減。 常用中成藥 參芪膏:每次15g,每日3次。補脾益肺。治療脾肺氣虛、動輒喘乏、四肢無力、食少納呆、大便溏泄。 人參蛤蚧散:每次9g,每日3次。益氣清肺,止咳定喘。 金匱腎氣丸:每次9g,每日3次。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3.心脾氣血兩虛:心悸怔忡,徹夜難寐,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肌膚紫斑,齒衄、鼻衄,頭暈健忘,倦怠乏力,面色萎黃,女子經(jīng)少色淡或淋漓不斷,舌質(zhì)淡嫩,脈細弱。 治法: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 常用方:歸脾湯加減。 常用中成藥 歸脾丸:濃縮丸,每次8~10丸,每日3次。益氣健脾,養(yǎng)心安神。用于心脾兩虛,心悸氣短,失眠多夢。 益氣養(yǎng)血口服液:每次15~20ml,每日3次。益氣養(yǎng)血。用于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氣短,面色不華,體虛乏力。 4.肝腎陰虛:爪甲失榮,筋惕肉晌,脅痛隱隱,眼花目澀,腰膝酸軟,頭暈目眩,顴紅煩熱,咽干口燥,耳鳴健忘,盜汗失眠,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下肢酸軟無力,甚至步履全廢,腿脛大肉盡脫,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沉細而數(shù)。 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陰清熱。 常用方:六味地黃丸合補肝湯加減。 常用中成藥 二至丸:每次9g,每日3次。補益肝腎,滋陰止血。用于肝腎陰虛,眩暈耳鳴,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經(jīng)量多。 杞菊地黃丸:每次9g,每日3次。滋腎養(yǎng)肝。用于肝腎陰虧,眩暈耳鳴,羞明畏光,迎風流淚,視物昏花。 5.脾腎陽虛:畏寒肢厥,腰膝酸冷或脘腹冷痛,五更泄瀉,下利清谷,面浮肢腫,面色白,形神衰憊,飲食少進,小便不利,舌質(zhì)淡胖有齒痕,苔白滑,或舌質(zhì)紫暗,脈細弱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化飲利水。 常用方:附子理中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中成藥 四神丸:每服9g,每日3次。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用于命門火衰,脾腎虛寒,五更泄瀉或便溏腹痛,腰酸肢冷。 6.心腎陽虛:心悸怔忡,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畏寒肢冷,甚至唇甲青紫,神倦無力,小便不利,舌質(zhì)黯淡或青紫,苔白滑,脈沉微細或結代。 治法:溫補心腎,益氣溫陽。 常用方:拯陽理勞湯合右歸飲加減。 常用中成藥 心寶丸:每服10粒,每日3次。溫補心腎,益氣助陽,活血通脈。 金匱腎氣丸:每服9g,每日3次。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7.腎陰陽兩虛:腰膝酸軟或冷痛,耳鳴發(fā)枯,顴紅盜汗或形寒肢冷,頭暈目眩,午后潮熱,小便頻數(shù),渾濁如膏,或飲一溲一,男子夢精或滑精、陽痿,女子精少閉經(jīng),舌光紅少津,或舌質(zhì)淡體胖,邊有齒痕,脈微細而數(shù),或虛大。 治法:滋陰補陽,培元固本。 常用方:偏陽虛者右歸丸加減;偏陰虛者左歸丸加減。 常用中成藥 金匱腎氣丸:每服9g,每日3次。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虛水腫,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六味地黃丸:每服9g,每日3次。滋陰補腎。用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盜汗。 知柏地黃丸:每服9g,每日3次。滋陰清熱。用于潮熱盜汗,耳鳴遺精,口干咽燥。 8.腎精虧虛:形體羸瘦,精神呆鈍,發(fā)落齒搖,壯年男子精少不育,育齡女子經(jīng)閉不孕,頭暈目眩,健忘恍惚,耳鳴耳聾,足痿無力,面色白,舌萎,脈細弱。 治法:補腎填精,滋陰充髓。 常用方:左歸丸合四物湯加減。 常用中成藥 養(yǎng)血生發(fā)膠囊:每服4粒,每日3次。養(yǎng)血補。腎,祛風生發(fā)。用于斑禿,全禿,脂溢性脫發(fā),頭皮發(fā)癢,頭屑多,油脂多與病后、產(chǎn)后脫發(fā)。 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各種疾病所表現(xiàn)的'惡病質(zhì)',以及各種疾病所引起的內(nèi)臟功能紊亂、衰竭等很相似。如心、肺、腎衰竭和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等各種內(nèi)分泌功能紊亂,各種嚴重貧血,晚期腫瘤,晚期結核,以及各種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表現(xiàn)的嚴重的、復雜的證候群,均可參照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希望我的分享能夠解決您的問題,關注朱醫(yī)生獲取更多常見病防治知識。 |
|
來自: 中醫(yī)執(zhí)業(yè)針灸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