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來自一點聽課 00:00 11:53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朋友們,晚上好,我是衛(wèi)東,很高興又跟大家見面了。在前幾期的節(jié)目里,我們一起讀了很多描寫春天的詩詞,這些能打動人的詩句都來源于詩人對于生活的細(xì)心觀察和感悟。所以,讀完詩之后,你有沒有像詩人一樣,去觀察生活,而不之是單純的看呢?
如果你去觀察了,體會了,一定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路邊的玉蘭花、桃花、梨花紛紛落了,氣溫也在升高。真是一眨眼的時間啊,鮮花盛放的時節(jié)就要過去了。這時的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傷感,有點失落?
愛花惜花,古人也是如此。風(fēng)吹花落,白居易感嘆:“可憐夭艷正當(dāng)時,剛被狂風(fēng)一夜吹。今日流鶯來舊處,百般言語泥空枝”;韓偓憑吊留不住的春花,說“臨軒一盞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綠陰”;蘇軾甚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鮮花是大自然給人們美好的饋贈,為人們辛苦、枯燥的勞作增加了很多美的享受。采一束鮮花放在家里,是對春天的表白,也是人們對優(yōu)雅生活的向往。
詩人們尤其喜愛鮮花,前幾天在“為你讀詩”微信公眾號中播出過英國詩人簡·泰勒的《紫羅蘭》,詩人說“我也要以這花為楷模,帶著溫柔地謙遜,逐漸成長。”賦予紫羅蘭溫柔謙遜的性格,多么像我國古代詩人,以艷麗的桃花比喻美人,以高潔的梅花比喻君子。雖然語言文化有很大差異,但人類對于美好事物都有著共通的感情。
今天給大家?guī)淼年淌獾倪@首《浣溪沙》,是一首很特別的傷春詞,字里行間并未直白的道出悲傷、哀愁的字眼,卻很自然地讓人感受到淡淡的愁緒。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這一年的暮春時節(jié),詩人坐在園中飲酒賦詩,到了太陽西斜的時候,抬起頭,忽然發(fā)現(xiàn)這天氣和景物,都與去年此時一模一樣。詩人無奈地看著花瓣落下,隨風(fēng)消散在空中;看著飛去南方的燕子重新回到園中筑巢,心中莫名的愁緒無法排遣,只能在園中小徑上獨自徘徊。
晏殊是宋代初期著名的詞人,后人評價他的詞風(fēng)“珠圓玉潤”,文詞秀麗,在宋詞的發(fā)展歷史上影響了很多人,后期的范仲淹、歐陽修等人,都受過他的提攜。也有很多人批評他只注重辭藻,內(nèi)容不夠深刻。
但是我們在讀這首《浣溪沙》的時候,能通過詞人對自然景物的細(xì)致描寫感受到他的敏銳和他的思想。也許他并沒有那么多的國仇家恨,那么多的憤懣不平要去訴說。但你細(xì)細(xì)去品味他的“去年天氣舊亭臺”,你看他對自然萬物多么敬畏和熱愛,在飲酒賦詩的時候都能記得,這天氣和景物與去年的一樣?,F(xiàn)在的我們,每天快節(jié)奏地生活,恐怕連上個月的天氣怎么樣都很難放在心上。 春天綻放的花兒多美好,可是花期一過,花兒逐漸被茂盛的綠色枝葉取代,對于惜花愛花之人來說,這是多么傷感而又無奈的事情。
嘆息落英繽紛,實際上是嘆息時光流逝??吹交ㄖ蛄悖匀幌氲缴厝A易逝,所以歐陽修傷花及人:“今年花落明年好,但見花開人自老”;唐寅感慨“海棠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更有那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立冢葬花,悲嘆自己的命運:“花謝花飛飛滿天,紅綃香斷有誰憐?”
我上班的路上有很多花,早上出門,微風(fēng)吹過,花瓣紛紛飄落,美的好像仙境一樣。稍一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花瓣掩映之下,綠葉新生,整棵樹已經(jīng)跟初春時的繁花似錦不一樣了。這一瞬間,突然理解了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真是感慨,古人生活的雅致,能夠想到如此貼切又美好的形容。
雖然春之將去,但我們何必憂愁?春有春的嫵媚,接下來的夏自有夏的熱烈,誰不想讓自己的生命夏日般的火熱、有一番轟轟烈烈的作為?迎接熱烈的夏日,你準(zhǔn)備得怎樣了?
我們的節(jié)目從春分開始播出,從柳細(xì)風(fēng)斜的春之初到,到桃之夭夭的春之燦爛,再到綠肥紅瘦的春之將去,陪伴著你走過了大半個春天。因為這個節(jié)目,我的春天過得充實無比,你呢?如果你也覺得很美好,不妨邀請更多朋友一起來收聽,一起度過即將到來的夏、秋和冬。
“正是江南好風(fēng)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蔽乙蚕M?,在這樣一個落花滿地的時節(jié),能夠與更多的好朋友相逢。而已經(jīng)與我一起讀了幾期古詩的朋友們,我也很想知道,我們的節(jié)目,是否給你的生活帶去了一些改變呢?在留言里告訴我吧。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知識?!朵较场愤@個詞牌,它來自唐代,傳說,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曾經(jīng)是一名浣紗女,在若耶溪邊浣紗。西施粉面桃花,美艷無比,水中魚兒見了她,都被美貌傾倒,忘了游水,慢慢地沉入河底,所以有“西施沉魚”之說。西施浣紗的若耶溪后來也被稱為浣沙溪,唐代人們在給詞牌取名字的時候,想到了這個美好的故事,就把這個詞牌命名為《浣溪沙》。 您看此文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