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很多人要求在我們討論這個話題之前,先來定義什么是「成功」。但容許我先展開討論,回過頭來再看什么是「成功」。 為何大部分人與「成功」無緣?一言以蔽之 —— 大多數(shù)人都選擇走平庸之路。 開始我們以為,通往成功的道路很擁擠,后來卻發(fā)現(xiàn),其實這條路一點也不擁擠,這是因為: 第一、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們做過很多次測試,問大家:「你這一生究竟想要什么?」相信我,很少有人能把答案脫口而出。你可以趁著中午飯隨便問周圍的人,看看是不是這個比例。有很多人會很奇怪,你為何要問這個問題,因為他根本沒有思考過,他覺得不想也沒有任何問題,想這個問題才奇怪。 經(jīng)理、HR可以問一下員工簡化版問題:「你來這個公司究竟想要什么?」情況可能稍好一些,但也不會好到哪里。 對這個問題,我在35-40歲之間,才逐漸思考過,慢慢才有清晰的答案。 第二、大多數(shù)人缺少清晰的目標與第一條相關(guān),我們順勢去問:「你最近3-5年有何目標?」也很少能得到明確的答案。大部分人會支支吾吾說出:「我想工作更好一些」,少數(shù)人會更直率一些:「我想升職加薪」。但是幾乎很少有人說出自己在3-5年的明確目標,比如到什么時間達到怎樣的水準,具體如何衡量等等。 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生活與工作不是隨波逐流是什么呢? 當然,對于清晰的3-5年的工作生活目標,我是在40歲時才有第一個版本的。 第三、大多數(shù)人不愿意花時間探索和思考每次我在講投資理財話題時,體現(xiàn)的極為明顯。大部分人會問你如下問題: · 什么是好公司? · 怎樣才能獲得8%以上年收益? · 選股的關(guān)鍵是? · 怎樣判斷是危機? · 如何判斷真正有價值的股票? · 有怎樣的投資建議? · 為什么要更加在意貴賤而非漲跌? · 為什么要在意投資的總規(guī)模而不是股價? 其實這些問題我在過去的文章中都不止一次講過,后來發(fā)現(xiàn)沒有用,甚至文章鏈接放在這里也沒有任何用。我逐漸理解一件事,告訴別人結(jié)論沒有太多價值,得逼著大家去思考。我給一些提示,自己愿意探索和思考的話,多花一些時間就能找到答案,而且一旦找到,這個答案就是自己的。 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愿意思考、愿意探索的人終歸是少數(shù),也許還是因為痛不夠深吧。 第四、大多數(shù)人回避痛苦最近的文章中提到過,其實痛苦是極好的驅(qū)動力,我越回顧自己過去20年的道路,就越發(fā)現(xiàn)痛苦的價值:在感情上遇到的巨大挑戰(zhàn)讓我對于愛情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與父母溝通上的障礙逼著我的內(nèi)心更為強大;財務(wù)陷入危機讓我找到了工資之外的兩個收入(來自興趣和投資理財);職業(yè)停滯不前讓我找到了寫作之路,也最終思考清楚我在工作上究竟想要什么。 我在22-33歲之間是懵懂而快樂的,但真正的收獲甚少;我從34歲到現(xiàn)在是痛苦而幸福的,因為我在心智和認知方面不斷成長,這是我生命的真正轉(zhuǎn)折期。這些痛苦把我從一個只想過小日子的普通人,逼成一個有更大抱負的人。 但是環(huán)顧我們周圍,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會遭遇幾乎同樣的痛苦,但是只求快點過去。最終他們不是解決了痛苦本身,而是學會了忽視。因為忽視痛苦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最沒用的方法。雖然看起來不痛了,但只是向生活繳械投降了。 回避痛苦,會讓自己變得平庸;而不斷的選擇平庸,在年長之后會極為無聊。無聊是因為找不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而生命的很多意義都深藏在你所遭遇的痛苦之中。 第五、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事情大部分人每天很忙,但其實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實你可以做一個測試,每天早晨問自己(其實最好是前一天晚上):當天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把你的答案寫下來。 如果你能堅持30天這樣做,下一階段的挑戰(zhàn)是在每周一的時候問自己,本周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如果能堅持一個月,可以繼續(xù)問自己每個月最重要的事情,每個季度最重要的事情,每年最重要的事情。 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持續(xù)問自己。其實據(jù)我觀察,在沒有外界幫助、督促的情況下,大部分人無法通過第一階段的測試。當然,補充信息是:大部分無法堅持思考自己每天要事的人,同時也沒有清晰的人生目標 —— 是不是很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 我自己開始嘗試時,發(fā)現(xiàn)有時候極為恐慌,因為就是想不清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該聚焦于什么。后來是與一部分人共同努力,才最終達到了能每天自如的問自己: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第六、大多數(shù)人無法堅持做有意義的小事· 每天做工作總結(jié) · 每日運動10分鐘 · 每天堅持閱讀15分鐘 · 每天堅持寫300字 · 每天堅持用牙線 · … 以上這些都是微不足道,但的確很有意義的小事,但是很少有人能堅持。以上事項,最長的耗時不超過15分鐘,但是大部分人無法在自己忙碌而無聊的生活中找到15分鐘去做這些事情。 時間去哪了?注意力去哪里了? 其實我們也不要怪抖音這樣的App,即使是微信,拿張小龍的話來講,也得臣服于人們「貪癡嗔」的本性。因為大眾無法克服自己的貪癡嗔,所以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白白溜走了。 第七、大多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人恐懼時恐懼這個無需多講了,從2008年到2018年,歷史雖然不是在簡單重復,但類似的模式一再重演,只是人們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而已。大眾眼中所謂的經(jīng)濟危機,只是把所有投資標的的價格壓到足夠便宜而已,提供給少數(shù)人進場掃便宜貨的機會而已。 第八、大多數(shù)人在大多數(shù)人貪婪時貪婪各種空氣幣、各種匹凸匹、各種許你超高收益的投資產(chǎn)品,有太多人看到別人發(fā)家了,自己也跳了進去。 有太多人,在股市低點時嚇的要命,幾乎撤回所有資金,卻在股市高點,把生活費都投了進去。 請從來沒有因為貪婪而被騙的人舉手示意 請從來沒有因為貪婪而被套的人舉手示意 請從來不眼紅身邊人暴富的人舉手示意 請三輪舉手之后還幸存的人,看看自己的周圍,還剩下多少同類? 第九、大多數(shù)人沒有閱讀的習慣我們平均每天在手機上花5小時,卻沒有5分鐘花在閱讀上。 我問過很多同行、朋友一個問題:「大家每年讀多少本書?」得到的答案平均是10本左右。而且如果繼續(xù)追問:你記住了書中哪些內(nèi)容?你從這些書中獲得了哪些啟發(fā)?很少有明確的答案。 注意:上述人士都是廣義上要用頭腦來掙錢的人,但依然是如此之低的閱讀量。根據(jù)上述抽樣的數(shù)據(jù)去推測大眾的話可以得出如下結(jié)論: 大家平均每年的閱讀量低的驚人! 如果你去觀察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伊隆·馬斯克、陸奇等人的閱讀量,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大忙人」,在每周的閱讀時間基本保持在5小時以上。 考慮到上述人士的忙碌程度和他們的更高的閱讀效率,我認為普通人可以把「每周5小時閱讀」視為我們在這個世界里生存的救生底線。 第十、大多數(shù)人沒有耐心等待因為大部分人很少思考的人生使命,最終需求,也不清楚自己3-5年的目標,自然沒有耐心去等待一些美好的事情發(fā)生。 其實《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我最受益的是「以終為始」 —— 再難的事情,當你想到在達到終點時所期望的狀態(tài)之后,當下的決定反而不糾結(jié)了。我用這個辦法走出了感情上的危機,也用這個辦法走出了財務(wù)危機。 開始我是在艱難和恐懼時使用這個辦法,后來我更加頻繁的使用這個辦法。 比如在決定是否購買一只股票時,我會問自己:是否愿意持有10年以上?如果答案是NO,那么一刻也不要持有。事實上,我最大倉位的三只股票,持有時間都超過了5年,最長的一只超過了10年。 如果你無法思考長期的目標 無法面對長期的痛苦 無法說服自己長期的等待 那么這世界上幾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與你無緣。 第十一、大多數(shù)人沒有行動力我很佩服的一個投資達人曾經(jīng)告訴自己的讀者自己選擇的股票組合,但當他一年之后再去問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他的大多數(shù)讀者根本沒有任何行動,連賬戶都沒有開,更別提投資了。 曾經(jīng)有一些人說:「日子很難,真的很難」,但最后你發(fā)現(xiàn)他(她)躺在床上刷手機,抱怨「日子很難,真的很難」。當你告訴他(她),請爬起來,做20個深蹲起。過了一小時之后,他(她)的狀態(tài)依然是:癱在床上。 請不要嘲笑這種人,我們大多數(shù)人,只是每天在重復自己昨天的日子,即使知道答案是什么,也不愿意去行動,做出哪怕一點點改變。這種無力感?究竟來自何方?說實話,我不知道。 大多數(shù)人的家庭教育是:做個普通人 大多數(shù)人的生存哲學是:做個普通人 但其實「做個普通人」幾乎是最差的選擇,因為「做個普通人」實際上意味著「做個平庸的人」,而平庸的人煩惱一點也不會少,因為很多人和你想的一模一樣,所以競爭更多,抗壓能力更差,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差,也不足以帶給自己家庭更好的幸福與保障。 不要把「做個普通人」對立面認為是「做個超人」,甚至不要有「對立面」這種思考,我們只要稍微強一點點,就能很好的改變自己,改善家庭,甚至能幫到更多人,因為我們只要稍微改變一些認知,稍微強一點點,就能進入正循環(huán)。 相反,做個普通人,走向平庸之路相對更難一些,因為大多數(shù)人和你想的一樣,這條路更擁擠,更殘酷。 回過頭來,讓我們看看什么是「成功」?雖然我很難明確的定義何謂成功,何謂失敗。但我明確的知道,如果我的日常行為中充滿了上述行為模式,那么我一定無法成功。也就是說,從因果角度聯(lián)動考慮,考慮清楚「果」和考慮清楚「因」,可能殊途同歸。 所以,如果你 立志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 立志影響更多的人 立志掙更多的錢 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 立志改變自己家庭的命運 立志改變自己后代的命運 立志做個成功的人 請務(wù)必改變自己的上述行為模式。 |
|
來自: luomiaoxinl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