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來,故宮首次夜間對外開放,一場“紫禁城上元之夜”燈光秀讓今年的元宵節(jié)格外出彩。 看了的朋友都說好,搶不上票的就只能看朋友圈干羨慕了。 在古代,元宵節(jié)又有哪些精彩呢? 先說說元宵節(jié)的由來。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天人合一的觀念里,這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古人把“夜”稱為“宵”,因此,這一天便叫“元宵節(jié)”。 這個官方的重要節(jié)日,還是司馬遷定的。 別以為他只寫了本《史記》 漢武帝元封七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并頒布實施《太初歷》,這個《太初歷》便是司馬遷倡導并參與制定的。 在《太初歷》里,元宵節(jié)被定為重大節(jié)日。 雖然是重大節(jié)日,但漢朝皇帝比較扣,元宵節(jié)只放一天假。 因為東漢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天晚上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不管是士族,還是庶民,家家戶戶都要掛燈,慢慢地,形成了元宵賞燈的習俗。 隋朝時候,史書上是這么說的: 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shù)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先不細究他有沒有吹牛皮,總之比起漢朝來,已經很熱鬧了。 等到唐朝,畢竟國力強盛,元宵節(jié)的逼格自然水漲創(chuàng)高。 京城也好,鄉(xiāng)鎮(zhèn)也好,處處張掛彩燈,有的還制作了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充分顯示著制造業(yè)水平,可以說是火樹銀花,錦繡繁華。 最重要的是,皇帝命令,放三天假! 到了文化活躍的宋朝,三天也不夠了,改成了放五天。 元宵節(jié)那天,大家一起來狂歡,'婦女出游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 平時走軍旅路線的辛棄疾也坐不住了,狂歡完題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國家隊借此良機,也參與了一把——比如刑獄機構大搞輿論宣傳,通過獄具、訴訟等題材的燈飾或者表演,讓“刁民不守法,親人兩行淚”深入人心。 另外,除了花燈樣式繁復,猜燈謎也是這時候流行起來的。宋朝果然很文藝! 接著,便是元朝。 元朝就有點奇葩了,統(tǒng)治者們借著“生命在于運動,放假就是休息”的口號,把大部分假期都取消了,一年下來,只剩了16天的假期。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雖然不放假,下面的老百姓們還是掛掛彩燈,苦中作樂。 當然,這種事情經常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對于元宵節(jié),統(tǒng)治者們自己還是很喜愛的。據(jù)說扎花燈,忽必烈都要親自動手;比如元武宗,在大明殿里又是賞花燈,又是猜燈謎,玩得不亦樂乎。 沒辦法,過節(jié)不玩沒天理啊。 到了明朝,元宵節(jié)發(fā)展的更大了。燈節(jié)從正月初八一直到持續(xù)到十七,整整10天。 畢竟我大明朝,不放個十天假,顯示不出歌舞升平。 時間長了,燈的名號也有了講究。 比如第一天叫'試燈',元宵節(jié)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 另外,還有'神燈'、'人燈'、'鬼燈'的說法。十四那夜叫'神燈',祭神明先祖;十五那夜叫'人燈',避除蝎蟲;十六那夜叫'鬼燈',常放在野外,是幫游魂脫離鬼域。 別的不說,就沖這十天假,我給明朝元宵節(jié)打10分。 最后是清朝,統(tǒng)治者來自苦寒之地,艱苦樸素慣了,官方的宮廷燈會就不辦了,假期也縮短到了3天。 但民間燈會依然如火如荼,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fā)達,花燈做得也是越來越精致。 當然,元宵節(jié)除了賞燈,還有吃元宵、踩高蹺、劃旱船、舞獅子等風俗。 比如我們山西那,就有轉九曲黃河燈,祛病消災的習俗。 時間關系,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如果有機會,你最想穿越到哪個朝代去鬧元宵呢?請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