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馭風(fēng) 原文: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緩,且子氏未薨,故名。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贈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兇事,非禮也。 八月,紀人伐夷。夷不告,故不書。 有蜚。不為災(zāi),亦不書。 惠公之季年,敗宋師于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齋 醉讀: 這一年的七月份,稀里糊涂的周平王忽然想起魯惠公“薨”了這件事,于是委派宰咺xuǎn為治喪大臣帶著周天子送的“賵fèng” 來吊喪(送車、馬、帛做陪葬品叫賵;送其他財物叫賻;助葬送死者的衣服什么的叫禭;送貝玉曰含,就是放在死者嘴里含著,天子用玉,諸侯用璧,士用米貝),這事整的魯隱公敢怒不敢言,只好對著幾匹馬發(fā)愣。 這也就是好脾氣的魯隱公才沒鬧出事端,要是趕上個脾氣火爆心眼小的,像鄭莊公那樣的,肯定得打起來。 為什么呢?周朝那會兒,天子崩了,得七個月后下葬,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讓各個地方老大都趕得上吊唁。那時候沒高鐵,貴族們出行也就是木頭輪子的馬車牛車,咯咯吱吱的,走不快。走快了,貴族們的屁股受不了;地方老大薨了,得五個月后下葬,關(guān)系不錯的其他地方老大要來吊唁。大夫級別的需要三個月后下葬,同級別的其他大夫得趕過來吊唁。士這個層面的停棺一個月就夠了,親戚們哭一哭就可以安葬了。 要是向死者送吊喪的東西沒趕上趟已經(jīng)入地為安了,或者人還沒死你就送相關(guān)喪事用品,這是成心給人添堵,很失禮的行為。 周平王想起魯惠公過世這件事,估計半年過去了,丫的居然還是派咺來送賵。其時,魯隱公的父親魯惠公已經(jīng)下葬了,而隱公的名義母親仲子正病重還沒咽氣,周平王搞這么一出這不扯犢子嗎?死的已經(jīng)下葬了,沒趕上趟;病重的,還躺床上倒氣,送的又忒早了點。 孔子不好意思直接責(zé)怪周平王,只好在這里直接點辦差的名字,不稱其官職,巨不給咺面子,看來注重禮制的老孔是真惱火了。 同年八月,和魯國關(guān)系不錯的紀國發(fā)兵攻打古老的夷國,夷國沒人來向魯國匯報此事。估摸還沒來得及派出外交人員,夷國就被紀國滅了。所以,《春秋》自動忽略不記。 魯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一種叫蜚盤蟲的害蟲,長的很像蟑螂,喜歡吃稻花,因為沒有造成什么大災(zāi)害,所以《春秋》也就沒有詳細記載。 魯惠公晚年的時候,魯國曾在黃地揍了宋國一頓。等和平主義者魯隱公話事了,魯國主動要求和宋國講和。于是,九月份,魯宋兩國在宿地結(jié)盟,成為友好國家。不過,貌似兩國都有點對付事的意思。因為魯國派去主盟的官員級別忒低,而宋國派去會盟的人,地位也比較卑賤,像這種太低級別的盟約,《春秋》賴得標注具體日期,能提上一筆算是不錯的啦。 春秋之初,宋國是一個享有特權(quán)的諸侯國,宋國老大和周天子的關(guān)系可是為友而不臣的。 宋國的開國國君是微子,商帝乙的長子,商紂王的同母哥哥。這哥們比較倒霉,丫的出生的時候,老娘還靠邊站,小妾的身份,頂多了是屬于被寵的妾。等他弟弟帝辛也就是商紂王出生的時候,他們的親娘扶正了,身份顯赫了,所以帝辛就算是嫡出,而微子依舊算是庶出,都是一個娘生的,差距就這么大,這沒地說理,點背而已。 后來,周滅商時,微子和膠鬲私自和周聯(lián)系,做了商奸,在商內(nèi)部策應(yīng)周的造反。作為交換條件,微子被允諾可以自成一諸侯國,還是諸侯之長,和周天子友而不臣。 等周武王滅了商,這哥們袒露右臂,自縛雙手于背后,左邊隨從牽了只羊,右邊隨從拿著矛,跪倒在武王的軍門之前,然后膝行向前要求饒命,特沒種的樣子。 但微子的這種姿態(tài)卻讓武王很是感動,老姬家奮斗了千余載,剛當(dāng)上老大的周武王癮頭十足,可盼望著四海賓服呢,微子這招太對武王的心思了。所以,武王不僅沒殺他,還給他恢復(fù)了爵位,也算是承兌了當(dāng)初的諾言。 武王為了讓殷商留點存在的香火,就封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一塊地盤,好心好意的想讓他踏實活著“以續(xù)殷祀”。可后來這武庚不知好歹,人老姬家家事你武庚一外人就甭?lián)胶狭?,這塊料卻起勁地跟著管叔和蔡叔瞎鬧革命,被姬旦大爺給滅了。 為了安撫殷商遺民,成王把武庚的封地封給了微子啟,在商丘建立宋國。 商丘本來就是殷民遠祖契的封地,契是帝嚳之子,帝嚳曾封契于商丘為火正,號稱閼伯,尊稱“火神”,死后被稱為商星。就這樣,微子天時地利人和地掌管了這塊地盤,國號為宋。 由于宋地位置特殊,國情復(fù)雜,微子呢,在滅商過程中功不可沒,于是老姬旦就給了微子很優(yōu)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他。 作為宋國的開國始祖,微子也比較用心地治理宋國,國泰民安,成為春秋時期諸侯大國之一。孔子的祖上也是宋國人,其先祖孔父嘉歷任宋國大司馬,再早點祖宗還是王室成員,要是不謙虛,就是國君啦。所以,孔子著《春秋》,字里行間始終對宋國比較照顧。 【公羊傳】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隱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稱夫人?桓未君也。赗者何?喪事有赗。赗者,蓋以馬以乘馬束帛,車馬曰赗,貨財曰賻,衣被曰襚。桓未君則諸侯曷為來赗之?隱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然則何言爾?成公意也。其言來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禮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孰及之,內(nèi)之微者也。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專使“宰晅”來魯國贈送惠公、仲子的“赗”。“宰”是什么意思?是官吏的通稱?!皢I”是什么意思?是人名。為什么要以官稱為姓氏?因為宰是周天王的士?;莨鞘裁慈??是魯隱公死去的父親。仲子是誰?魯桓公的母親。為什么不稱她為夫人?因為桓公還未立為國君。“赗”是什么意思?辦喪事都有“赗”。赗一般用馬,用四匹馬和五匹帛,助葬贈送的車馬和帛就叫“赗”;助葬贈送的財物叫“賻”;助葬贈送的衣被叫“襚”?;腹€未做國君,諸侯為什么來贈送助葬物品呢?隱公要以桓公做國君,所以把桓公母親的喪事通知了各諸侯國。但為何要這樣說呢?贈送為了成全隱公的好意。為什么要用“來”字呢?因為宰晅沒有趕上惠公的葬禮。將惠公、仲子連在一起說是什么意思呢?是要兼顧二人。兼顧二人是不合于禮的。為什么說將惠公、仲子連在一起說是魯惠公和仲子呢?因為仲子的地位卑微。 九月,和宋國人在宿國結(jié)盟。誰和宋國人結(jié)盟呢?魯國地位較低的一位官員。 【谷梁傳】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母以子氏,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禮,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君子以其可辭。受之,其志不及事也。赗者何也?乘馬曰赗,衣衾曰襚,貝玉曰含,錢財曰賻。 秋季七月,周天子派宰晅來贈送魯惠公之母仲子的喪葬禮物。稱“惠公仲子”是母以子氏。仲子是誰呢,是魯惠公的母親、魯孝公的妾。依禮制,給別人母親贈送喪葬禮物是可以的,但給別人的妾贈送喪葬禮物是不可以的。寫《春秋》的人是根據(jù)禮制上能講得通的道理記載成‘惠公仲子’的。為什么要記載這件事呢?因為在喪事之後才來贈送禮物,(記載下來為了對它表示譏刺)?!百垺笔鞘裁次锲纺兀抠浰蛙囻R叫做賵,贈送衣被叫做襚,贈送貝玉叫含,贈送錢財叫做賻。 【注釋】 仲子到底是誰?三傳說法不一,《左傳》說“子氏未薨”,顯然是指桓公之母;《公羊傳》說:“仲子者何?桓之母也?!辈⒄f“隱為桓立,故以桓母之喪告于諸侯?!边@是說仲子死了。而《谷梁傳》則說:“仲子者何?惠公之母,孝公之妾也。”《谷梁傳》是根據(jù)“赗人之母則可,赗人之妾則不可”的禮制規(guī)定推斷的,所以斷定周天王赗的是魯惠公的母親,而不是魯惠公的妾。也就是魯桓公的奶奶而不是桓公的媽媽??鬃訉戇@件事的意思是批評周平王失禮,人死了好久才來送葬禮,這不合乎禮制。由于孔子過于含蓄,把話沒有說清楚,也沒有記載仲子死于何時,所以鬧得后人莫衷一是,說法不一。 《榖梁》以為孝公之妾,惠公之母者,是根據(jù)后來發(fā)生的“秦人來歸僖公成風(fēng)之襚”的事推斷的,也不是有什么確鑿證據(jù)的??傊?,這件事不宜深究,只要意會就是了。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及者何?內(nèi)卑者也。宋人外卑者也。卑者之盟不日。宿,邑名也。 九月,(魯國)和宋國人在宿邑締結(jié)盟約。這里為什么要用個“及”字呢,因為魯國派去主盟的人地位不高;稱“宋人”,也是因為宋國派去會盟的人地位太低。地位不夠格的人簽訂盟約,《春秋》上不記載具體日期。宿,是城邑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