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 ( 魏征 隋朝 公元617年) 自昏狂嗣位 ,多歷歲年,剝削生民,涂炭天下。璇室瑤臺之麗,未極驕奢;糟丘酒池之荒,非為淫亂。今者共舉義旗,勘剪兇虐,八方同德,萬里俱來,莫不期入關以亡秦,爭渡河而滅紂。 東窮海、岱,南洎江、淮,凡厥遺人,承風慕義,唯滎陽一郡,王獨守迷。夫微子紂之元兄,族實為重,項伯籍之季父,戚乃非疏,然猶去朝歌而入周,背西楚而歸漢。豈不眷戀宗祊,留連骨肉,但識寶鼎之將移,知神器之先改。而王之先代,家住山東,本姓郭氏,乃非楊族。止為宿與隋朝先有勛舊,遂得預沾盤石,名在葭莩。婁敬之與漢高,殊非血胤,呂布之于董卓,良異天親,芝焚蕙嘆,事不同此。 又王之昏主,心若豺狼,仇忿同胞,有逾沉、閼,惟勇及諒,咸磬甸師,況及族類為非,何能自保!為王計者,莫若舉城從義,開門送款,安若太山,高枕而臥,長守富貴,足為美談,乃至子孫,必有余慶。今王世充屢被摧蹙,自救無聊,偷存晷漏,詎能支久?段達、韋津,東都自固,何暇圖人? 世充朝亡,達便夕滅。又江都荒湎,流宕忘歸,內(nèi)外崩離,人神怨憤。上江米船,皆被抄截,士卒饑餒,半菽不充,事切析骸,義均煮弩。舉烽火于驪山,諸侯莫至;浮膠船于漢水,還日未期。 王獨守孤城,絕援千里,餱糧之計,僅有月余,敝卒之多,才盈數(shù)百,有何恃賴,欲相拒抗!求枯魚于市肆,即事非虛;因歸雁以運糧,竟知何日。然城中豪杰,王之腹心,思殺長吏,將為內(nèi)啟。正恐禍生匕首,釁發(fā)蕭墻,空以七尺之軀,懸賞千金之購,可為寒心,可為酸鼻者也。幸能三思,自求多福。 白話文: 自從昏庸狂悖的隋帝楊廣即位以來,已有十二年了,他殘酷的剝削壓榨天下百姓,使得天下生靈涂炭。玉石做成的宮殿和天上王母的瑤臺,都比不上楊廣的驕奢豪華;堆積的酒糟都成了山丘一樣,倒下的酒都成了水池一樣,也比不上隋帝楊廣的淫亂之事。 現(xiàn)在天下人共同舉起義旗,就是為了鏟除隋帝楊廣這個昏庸狂悖的暴君,天下各人處的人們都同心同德,不遠萬里前來匯集此地,沒有人不希望如同開創(chuàng)漢朝天下的劉邦那樣,進入關中剿滅暴秦;沒有人不希望如同開創(chuàng)周朝的周武王姬發(fā)那樣,渡過黃河進入朝歌消滅商紂王。 東到海邊和泰山腳下,南邊到長江和淮河,凡是在隋帝楊廣的暴政下的幸存者,聽說了我瓦崗義軍的名聲,都前來投奔,只有滎陽這一座孤城還在負隅頑抗,隋朝的郇王楊慶執(zhí)迷不悟,死守滎陽拒不投降。 古代賢臣微子是商紂王的兄長,是商王室中非常有分量的人物;楚漢相爭時期的項伯是項羽的叔父,也不是遠方的親戚,最后他二人還不是一個離開朝歌投奔了周武王,一個背叛了西楚歸降了漢王劉邦。微子和項伯兩人難道就不眷戀自己的宗廟國家社稷嗎?就不掛念自己的親人嗎?他們只是明白天下朝代即將更替,江山即將易主,不過是順應天道人心罷了。 隋朝的郇王楊慶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山東,本來是郭姓人家,根本就不是隋朝楊家皇族,只是因為隋朝開國時其祖上立有功勞,于是和隋朝楊家皇族攀上親屬關系,被封為王爵。漢朝初年的婁敬和漢高祖皇帝劉邦沒有血緣關系,漢末的呂布和董卓也不是親生父子,最后不都反目成仇,后人感嘆他們名為父子親人卻自相殘殺,感到悲傷。 郇王楊慶所效忠的不過是一個昏暴之君,心腸狠毒如同豺狼,仇視自己的同胞兄弟,殺害消滅,就楊勇和楊諒都被楊廣殺害。專司捕蓋以供野味的獸人,捕取龜鱉的鱉人等,均屬同類人員,這些人都會被除掉,何況并非自己的親族之人,怎能夠自保呢? 奉勸郇王楊慶,如今之計,不如開城投降我瓦崗義軍,則可以如泰山一般安穩(wěn),可以高枕無憂了,還可以長保富貴,這豈不是一件美事嗎,還可以將自己的福蔭傳給子孫,世世代代享受你的恩惠。 如今王世充屢次被我瓦崗義軍擊敗,自顧不暇,偷偷在那里計算剩余的時間,還能支持多久呢?段達、韋津等人只能保證東都洛陽安全,哪里能顧得上別人呢? 王世充在朝夕之間就要滅亡,段達、韋津等人也很快就被消滅。隋帝楊廣又在江都長年沉溺于酒色之中,忘記了回返京城,隋朝廷內(nèi)外已經(jīng)分崩離析,天地人神一致表示了對楊廣的怨恨憤怒之情。江河上運送軍糧的船只都被人中途劫奪,士卒們都饑餓難耐,吃的飯里有一半蔬菜,只好殺馬充饑,將弓弩中的皮拆下來煮了吃掉。在驪山點燃了烽火,但沒有諸侯去救援; 涂抹了膠水的船只漂浮在漢江里,沒有回來的日期。 郇王楊慶,一個人率軍困守孤城,千里之內(nèi)是不會有援軍的,城內(nèi)存糧只夠吃一個多月的,士卒中很多人已經(jīng)非常疲憊了,能夠打仗的不過只有數(shù)百人而已。有什么可以依仗的,還在這里負隅頑抗!在集市上尋找枯死的魚,這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用大雁來運送糧食,就不知道等到何年何月了。 滎陽城中的豪杰之士,郇王楊慶的心腹親信,都想殺了長官,做我們的內(nèi)應??峙碌準乱獜纳磉叞挡氐呢笆组_始,禍端要從城墻里面開始,白白的用七尺之身軀,成為千金重賞的目標,可以說令人感到寒心,讓人痛哭流涕。 希望郇王楊慶能夠三思而后行,自己祈求多福吧。 《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作者介紹 《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作者魏徵,又作“魏征”,生于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唐貞觀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xiàn)山西晉州市) ,隋末唐初時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隋末農(nóng)民起義軍瓦崗軍首領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隋煬帝大業(yè)十四年(公元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李密的長史鄭颋勸說,要瓦崗軍乘勝追擊王世充,認為這才是取勝之道。鄭颋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徵說了一句:“這是奇謀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談呢?!狈餍潆x去。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李密部將李勣(唐朝名將,隋唐演義中的徐茂公原型)尚且占據(jù)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徵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于是派遣使者至長安歸降,將獻城的功勞都歸給李密。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九月,河北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魏徵及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并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魏征 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割據(jù)山西的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徵建議李建成去請戰(zhàn)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于是赦免魏徵,并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于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后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jiān),開始參預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并對其進行校定。 唐太宗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一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后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唐太宗貞觀七年(公元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唐太宗貞觀十年(公元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于昭陵,謚號文德皇后。 長孫皇后入葬昭陵后,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一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并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著急,問“怎么會沒看見,那是昭陵??!”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 ?李世民聽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于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盡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tǒng)的,卻是一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魏征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全面地、系統(tǒng)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欲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游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納,遂賜黃金十斤、馬二匹。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并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志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死后,李世民經(jīng)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jīng)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xiàn)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z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一定要進諫?!?sup>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魏征向唐太宗進諫 不久之后,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jīng)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后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一黨的。于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后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從戰(zhàn)果與損失上來說,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李世民取得了大勝。但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對外戰(zhàn)績要求特別高,仍然因為沒滅了高句麗而后悔,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坝谑橇⒚Y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魏徵以直言敢諫而聞名,據(jù)《貞觀政要》記載統(tǒng)計,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shù)十余萬言”。其次數(shù)之多,言辭之激切,態(tài)度之堅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難以倫比的。 魏徵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發(fā)布歷史背景 《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發(fā)布者李密,是隋末農(nóng)民起義瓦崗軍的后期領袖,李密生于隋開皇二年(公元582),被殺于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父為隋柱國、蒲山郡公。李密襲父爵,被任職侍從官。 大業(yè)初年,稱病自免官,閉戶讀書。 隋煬帝大業(yè)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隋朝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發(fā)起的反隋兵變。 楊玄感失敗后,李密逃亡。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投入翟讓的瓦崗軍。 隋煬帝大業(yè)十二年(公元616年), 楊慶,生卒年不詳,河間王楊弘之子,隋朝宗室,襲封郇王。 楊慶狡詐多謀,善于見機行事。當時隋煬帝猜忌骨肉,滕王楊綸等都遭廢黜流放,只有楊慶得以保全。 后升任滎陽太守,在職期間頗有政績。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占據(jù)洛口倉,滎陽各縣大多響應李密,楊慶領兵拒守,李密頻頻進攻,未能攻來。 隋煬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率領瓦崗軍攻打軍事重鎮(zhèn)滎陽,魏征這時正在瓦崗軍中效力,為李密寫了這篇題為《為李密檄滎陽太守郇王慶書》的檄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因糧盡窘迫,便派人勸降楊弘。當時隋煬帝遇害的消息傳來,楊慶于是投降李密。同年,李密被王世充打敗,楊慶回到洛陽。越王楊侗登基后,任他為宗正卿。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王世充篡位稱帝,降封楊慶為郇國公,授任滎州刺史,并將侄女嫁給他。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楊慶因王世充將要失敗,于是歸順唐朝,擔任宜州刺史,封郇國公。 作者擷取隋朝人感嘆亂世的一首詩云: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門內(nèi)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焚此無主尸。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