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即意中之象,是詩歌灌注生氣的前提。意象欲出,造化已奇。“長亭”與“木蘭舟”作為古典景致進入詩詞中,是文人所作詩詞偏愛的意象。其意象所表達寄托的意蘊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長亭蘭舟”是古代文人內(nèi)心情感的話語形式,借以表達作者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情緒,無論是離別愁苦,還是伉儷情深都被這一意象所承載。本文重點探討古代詩詞中的“長亭”與“木蘭舟”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 “長亭蘭舟”的意象在詩詞中較為常見,在不同的詩詞中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長亭”與“木蘭舟”作為離人送別常見的景致,往往和悲涼蕭瑟的景象緊密聯(lián)系而容易遭到讀者的片面理解。 其實,在中國古代詩詞中,長亭與蘭舟有著自己的獨特意義,凄清并不是它全部面貌和本色。在詩詞中,景象特征和作者當(dāng)時的心境是密切聯(lián)系的,所以不能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單一的意象來解讀,應(yīng)該全面分析,把它作為心境的表現(xiàn)來審視。 在思鄉(xiāng)懷遠時,蘭舟是長居的處所,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情;在愛情詩與閨怨詩中,長亭是美好愛情的象征,傾注了多情男女的相思之路;在懷友送別與酬唱詩中,長亭、蘭舟是友情的象征,傳遞著朋友之間的真摯情誼。 一、借長亭蘭舟象征愛情,表達戀人間的離愁別緒 長亭外,古道邊,蘭舟催發(fā)處,一對戀人“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在《雨鈴霖》中描寫的“秋江別離圖”可謂是戀人相別的經(jīng)典場面。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送別氣氛之凄清,客情之冷落,風(fēng)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畫面之中。詞中既有傍晚時分的長亭,又有不解風(fēng)情的蘭舟,使得戀人內(nèi)心的纏綿悱惻呼之欲出。再加之“寒蟬凄切”的襯托和渲染,使離情別緒更顯濃郁。 望君遠去傷斷腸,長亭送別淚千行。在眾多描寫戀人惜別的詩文中,王實甫《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一折戲,可稱是唱絕了離愁別恨。 斜陽衰柳,凝霜不解風(fēng)情,秋風(fēng)下依依惜別的癡男怨女,使得這愁人的秋景更顯凄迷。落葉蕭蕭,馬隨車行,只留有車碾碎葉之痕跡;遙望長亭,淚打長襟,萬般離別之情已化作相思淚。 千絲萬縷,理不清愁緒;千言萬語,訴不盡衷腸;千山萬水,隔不斷想念。此時此刻,十里長亭儼然成為離人無盡愁苦的來源,十里有多長,牽掛就有多長。 長亭望君去,使人悲;蘭舟亦不解人情,惹人怨。例如,晏幾道在《清平樂》中寫到:“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起筆“留人不住”四字 ,扼要地寫出了送者、行者雙方不同的情態(tài):一個曾誠意挽留,一個卻去意已定。蘭舟載著酒醉的男子而去,獨留多情之人望江神傷。 “留”而“不住”,故啟末二句“此后錦書休寄,畫樓云雨無憑”之怨思。世間的戀人往往因多情而生絕望、因絕望而生不忍割舍之情。周濟評曰:“結(jié)語殊怨,然不忍割?!睂嵞松钔钢Z。 蘭舟除了載戀人而去,亦可載情郎而歸,只是舟不至,人未還。尤善“男子作閨音”的溫庭筠就曾從女子細膩的內(nèi)心出發(fā),將對郎君的思念寄托在乘風(fēng)而歸的蘭舟上。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這幅看似和諧的美人憑欄遠眺圖,其實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從“梳洗”到“望盡千帆”是一個漫長難耐的焦躁時光,同時也是迷離著玫瑰色夢幻的希望時期。 然而,“過盡千帆皆不是”卻無情地將熱烈的希望之火破滅于冰冷的現(xiàn)實之下。蘭舟未載君歸,卻帶愁來,使詩歌整體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離愁別恨的色彩。 不論是對愛情的期許與些許焦慮,還是因愛絕望卻不忍割舍的情感,“長亭”與“蘭舟”傳遞的正是有情人對愛情的期待與分別時的離愁別緒。 二、借長亭蘭舟寄托友情,傳達友人的依依惜別情 “長亭”與“蘭舟”自古被寄予“送別”的意蘊。詩人往往借長亭蘭舟,寄托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李頻《送僧入天臺》詩說:“長亭舊別路,落日獨行僧。”親友離別的場景反復(fù)不斷地在亭下上演,使優(yōu)美的長亭也染上了一層離愁。 相形之下,司空圖的《長亭》中所寫的長亭則完全成為了離別的代名詞,全詩四句二十個字,處處是離別,卻無一個是實寫長亭。“梅雨和鄉(xiāng)淚,終年共酒衣。殷勤華表鶴,羨爾亦曾歸”,“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 秦觀《調(diào)笑令》詩云:“始信別離情最苦,蘭舟欲解春江暮”;柳永《采蓮令》詞云:“一葉蘭舟,便恁急槳凌波去?!毕嗨频南e景也在江邊上演,給蘭舟載上了滿滿的別緒。 白居易的《南浦別》雖未提及“蘭舟”,卻亦有一番離愁在心頭?!澳掀制嗥鄤e,西風(fēng)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詩歌的語言雖然清淡如水,卻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江浦送別,蘭舟初發(fā),詩人勸慰朋友不要頻頻回頭,可是自己早已悲情難抑制。 此外,王勃還有反復(fù)回旋、別情深摯的七絕《秋江送別》:“已覺逝川傷別念,復(fù)看津樹隱離舟?!崩淝锼蛣e是萬古不變的悲情,就像東逝的江水流不盡。 “霜天月色,江上風(fēng)煙,籠罩著別浦離亭、津樹寒渚,也彌漫著客子寂寞的心頭?!蹦克统酥圻h去的友人已讓詩人不堪凄涼,遮住視線的樹木又來平添煩憂。此刻,蘭舟載去的不只是遠行的親友,還有王勃給予的不可承受的深情。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fēng)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送魏二》)王昌齡在橘柚清香的高樓上設(shè)宴為朋友送別,江風(fēng)引來江雨感到了夜涼后送友人上船。 望著遠去漂泊的蘭舟,詩人好像看到了友人在遠方瀟湘的月照下難以成眠,愁緒里聽到兩岸猿啼一聲一聲而感到夜長難眠。清代敖英的《唐詩絕句類選》評論道:“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另有陸時庸《詩境總論》評價:“代為之思,其情更遠?!?/p> 三、借長亭蘭舟代表漂泊,抒發(fā)詩人的孤獨與憂愁 數(shù)不盡的長亭,是走不完的歸程,也是道不盡的鄉(xiāng)愁?!昂翁幨菤w程?長亭更短亭?!保ā镀兴_蠻》)漂泊久未歸鄉(xiāng),太白眼中的亭舍儼然成了隔斷游子歸鄉(xiāng)路的屏障。 征途上緊密相連的長亭與短亭,提供了詩人餞別之處,而無歸去之期。萬般愁情無法用語言說清,只好借數(shù)不盡的長短亭來含蓄道出,言盡而意無窮,愁情濃得化不開。詩人心中極為含蓄、深沉,惆悵的傷感之情盡在這亭亭相連的景物描繪之中了。 長亭有多長,游子的鄉(xiāng)愁就有多濃。杜牧的《題齊安城樓》寫到:“嗚咽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不用憑闌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睗O舟唱晚,夕陽西下,詩人在晚年依然流浪在外,回想故鄉(xiāng)的點點滴滴,追憶離鄉(xiāng)時的意氣風(fēng)發(fā),對比今夕的寥落冷清,詩人不禁感受到了一絲絲的苦楚。 “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實指詩人與故鄉(xiāng)長安相距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驛站恰合“七十五”之?dāng)?shù)。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使回首又豈能望盡這迢遞關(guān)山?詩人的孤獨與憂愁可想而知。 若說長亭隔斷了游子回家的路,加重了游子的鄉(xiāng)愁,那么一葉扁舟,天水茫茫,就越發(fā)比照出人的渺??;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xiāng)之物,更易觸發(fā)無限思緒。 最善以“舟”為意象,表現(xiàn)漂泊之感的詩人,當(dāng)屬杜甫。無論是“細草微風(fēng)岸,危檣獨夜舟”(《旅夜書懷》),還是“疏燈自照孤帆宿”(《夜》),還是“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詩句中的“舟”儼然已經(jīng)成為詩人漂泊身世的象征與寫照。 而“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更將孤舟與詩人的身心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叢菊兩度開放,遠在他鄉(xiāng)的詩人見之落淚;一葉小舟承載著還鄉(xiāng)的希望,系住了它,就如同系住了他的身心,系住了歸家的夢。 說到背井離鄉(xiāng)、漂泊無依,就不得不提及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了。在經(jīng)歷過一番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后,晚年的李清照終日浸泡在“愁”的憔悴中,所作之詞亦沉潛著無盡的愁苦與孤獨。 然而,“她的愁再也不是莫名的閑愁,再也不是離別愁緒,而是整個人生整個社會的大悲大痛?!崩纭段淞甏骸?,就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傾吐了她去國懷鄉(xiāng)的內(nèi)心悲苦。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此處的“舟”成了身心疲憊的詞人寄存孤獨與思念的容器。移“愁”于舟,欲求浮生半日閑,無奈被太多的愁緒與感情牽絆。移愁而未解愁,這憂愁太重,只怕雙溪的舟載不動,雙溪的水流不走。 “長亭”與“木蘭舟”在古詩詞中是承載著抒情功能的自然意象,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長亭”、“木蘭舟”的意象被歷代文人反復(fù)使用。所以,長亭蘭舟所蘊含的情感意義是很豐富,很復(fù)雜的。 在對一首詩歌進行賞析的時候,必須把詩歌中的意象與作者當(dāng)時的心境聯(lián)系起來一起考慮,才能更好地把握詩歌中所包含的意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