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絞胎瓷,我馬上想起網(wǎng)上看到過的“陜西乾縣唐懿德太子墓出土一件絞胎騎馬射獵俑(1972年出土)”,又聯(lián)想起“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的詩句,情景交融,真是美的一塌糊涂,精美絕倫,讓人不敢相信那件絞胎騎馬射獵俑是一千多年前的河南人制作的。 什么是絞胎瓷?絞胎瓷是用壓制很薄的黑胎土和白胎土相間疊摞而形成的胎泥,塑造出像木頭紋理一樣的效果,上釉后燒造而成的,常見的器型有駱駝、馬匹、陶俑、瓷枕、盤、碗、三足爐等。 絞胎瓷起源于唐代。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文化、政治、經(jīng)濟繁榮的朝代。唐朝的富足和強大,不是我們現(xiàn)代人能夠想象的,當(dāng)時國富民安,唐人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開始在生活質(zhì)量和品質(zhì)上有了求新、求美、求華貴的更高追求,反映在制瓷業(yè)上,可謂“百花齊放”, 除總體上呈現(xiàn)“南青北白”格局外,還創(chuàng)新燒造出了秘色瓷、唐三彩、唐花釉瓷、唐絞胎瓷等。絞胎瓷,有專家認為是當(dāng)時人們仿犀皮漆器的一個獨特瓷器品種(注:犀皮漆器早在三國時已有生產(chǎn),唐代廣為流行)。 唐代生產(chǎn)絞胎瓷的窯口,就目前所知,主要集中在河南的鞏縣黃治窯、登封曲河窯、前莊窯、禹州萇莊窯等窯口,據(jù)說陜西、安徽、浙江的少數(shù)窯口也有燒造。唐代之后的宋金時期,絞胎瓷還在燒造,但是以河南焦作當(dāng)陽峪窯燒的最好,不僅規(guī)模大,而且精致有特色,絞胎紋似鳳凰開屏,甚是奇特。 絞胎工藝有三種作法。一是全絞胎。將褐白兩種色調(diào)的瓷泥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后或捏塑、或粘合、或印制成型。二是半絞胎。顧名思義,器物的胎由兩部分組成,表層占一半,是褐白揉成的絞胎泥;內(nèi)層占一半,為一般的胎泥。三是絞胎貼。把絞成花紋圖案的胎泥切成更薄的薄片,貼在一般的胎泥上,如同包鑲工藝、鑲嵌工藝一樣,這是由于絞胎難度大,為節(jié)約用料,只在外表貼上絞胎紋,唐晚期到宋金時期這種工藝使用的較多。 鑒定唐代絞胎瓷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唐代的絞胎瓷制作十分精致,以木紋細密為特征,絞胎紋細密處猶如游絲一樣。如果絞胎紋路且疏且粗,而且紋理毫無章法可言,應(yīng)為后朝或者新仿的。 二、唐代絞胎瓷以全絞胎和半絞胎為主,少數(shù)為絞胎貼鑲嵌工藝。全絞胎工藝復(fù)雜,不好掌握,稍有不慎,做出來的東西就很丑,唐代對手工業(yè)者有明確質(zhì)量要求,《唐律疏議》中明文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dāng),必行其罪”。因此,只有唐代的工匠,才能做出細如游絲的絞胎紋。唐代后期,褐色瓷土越來越少了,只能采取半絞胎或者切成絞胎薄片貼,來制作絞胎瓷,因此,從工藝特點上可以幫助我們斷代。 三、唐絞胎瓷釉色,同唐三彩相同。唐代絞胎瓷為二次燒成的低溫鉛釉,釉色單純,以褐黃較多,無色或綠色較少。釉層透明且薄,施釉不到底。釉汁由礦物質(zhì)做成,含有稀有金屬,釉面較耐腐蝕,用棉布擦拭,越擦越亮。有些釉面?zhèn)纫?,能見明顯的“蛤蜊光”或者五彩毫光,非常美。釉面有無“蛤蜊光”與底下保存環(huán)境有關(guān)。 四、唐絞胎瓷由于工藝特殊,不太適合拉坯,因此大都是琢器,少部分為圓器。凡是琢器,內(nèi)部都有明顯的手捏紋。露胎部分一般看不到原貌,都有一層千年老土包裹的皮殼層,當(dāng)然有些唐代絞胎瓷在地下保存環(huán)境較好的,沒有這個皮殼層。 五、唐絞胎瓷的開片,同唐三彩一樣,分老開片和新開片,無論新老開片都是非常細,就如同人的皮膚紋路。開片有凸起感,俗稱“翔蠅紋”、“翹翅紋”,老開片縫隙中有千年沉積物,手感明顯。 |
|
來自: 古緣清閣 > 《唐代絞胎釉、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