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氏,楚國人,而羋姓則是楚王國的國姓。羋氏為秦惠文王贏駟的八子,后成為秦國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宣太后。當時,秦國后宮分為八級: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以此看來,我們這位‘羋八子’,在秦惠文王在世時的地位并不高,應(yīng)該談不上有多么得寵,至于她生下了三個兒子,那可能是誤打誤撞的成果。
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庚戌,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其原配夫人惠文后所生的太子贏蕩繼承王位,是為秦武王。秦惠文王一死,惠文后與秦武王就將羋八子所生的兒子贏稷送到燕國當人質(zhì)。
秦武公四年(甲寅,公元前307年)八月,在位僅三年的秦武王,與大臣孟說比賽舉鼎,致使脛骨斷裂而亡。因秦武王沒有子嗣,大臣們只得在他的弟弟之中挑選繼位之人。這時,羋八子的同母異父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時,就在秦國任職。于是,他挺身而出與姐姐以及背后撐腰的燕、趙兩國一起,擁立自己的外甥公子贏稷為王。但是,秦惠文王的兒子眾多,加之惠文后想立公子壯為王,于是秦國陷入一片混亂。
秦昭襄王元年(乙卯,公元前306年),經(jīng)過長時間的王位爭奪,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勝出,贏稷托舅舅的洪福,坐上王位,是為秦昭襄王。他從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而倒霉的公子壯、惠文王的王后,以及其它的惠文王公子們,則被魏冉殺得干干凈凈,秦武王的嫡后也被趕回魏國。而母憑子貴的羋八子,也被立為秦國的宣太后。昭襄王即位時才十八歲,由于政治經(jīng)驗不足,應(yīng)付不了當時的緊張局勢,于是大權(quán)便掌握在了宣太后手中。宣太后之所以能在秦國長達36年垂簾聽政,主要是因為她具有過人的政治才能和特殊的身份。
當上太后的羋八子為了鞏固幼子王位,遂用了世上最直接的方法,為兒子迎娶了楚王國的公主為王后。與此同時,執(zhí)掌大權(quán)的宣太后開始任用親信。在楚懷王的推薦下,宣太后讓自己母親的族人向壽擔任秦國宰相,還力保外甥為穰侯,封地穰(今河南鄧縣),后又加上陶邑(今山東定陶);封另一位同父弟弟羋戎為華陽君,封地先是陜西高陵,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至于宣太后的另兩個兒子:公子市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陜西涇陽,后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今河南南陽);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陜西高陵,后又換封地為鄧(今河南郾城)。從這‘四貴’的封地增加上可以看出,宣太后專權(quán)時期,為秦國擴張了多少地盤。穰、宛、鄧三地,是公元前301年和公元前291年分別從韓國攻戰(zhàn)得來的,而新城則是公元前300年從楚國掠來的。山東定陶更不用說,原本是齊國的領(lǐng)土。
宣太后壯年守寡且把持朝政,當然不會獨守空闈。做為太后的她雖然不可能正式下嫁他人,但是她卻有許多的情人。宣太后見于史籍的第一位情人來頭還不小,此人就是秦國外境戎狄---匈奴之義渠王。當初惠文王在世時,義渠歸附秦國,等到秦昭王繼位后,前來朝賀的義渠王年輕力壯,性情桀驁不馴,對新秦王心生蔑視,隨時都有可能重新反叛。而戎狄所處的位置在長城外,乃是秦國舉足輕重的大后方。在這樣的情形下,宣太后以一國太后的身份向義渠王暗通款曲,使他成自己的情夫。也正因為她的犧牲色相,籠絡(luò)住了義渠王長達三十年之久,使得秦國在毫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騰出手來增強國勢,并且在諸侯國間征戰(zhàn)不休,屢有新獲。但三十年后,當國勢大強的秦國再也不用畏懼戎狄的威脅時,宣太后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將情夫誘到甘泉宮,然后在溫柔鄉(xiāng)中突然發(fā)難,將義渠王殺掉,并出兵滅掉了戎狄,將甘肅寧夏一帶原屬義渠王的領(lǐng)地全部收入囊中。至此,秦國不再有西部邊陲的后顧之憂,進而為其玄孫贏政放手一搏,成為始皇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據(jù)太史公司馬遷說,宣太后在與義渠王來往的三十年中,還為義渠王生下兩子。但這兩個兒子后來如何不見下文,若是被以宣太后為首的秦國殺死,一定會見于史籍,以此進一步證明“秦乃虎狼之國”。總之,宣太后充分利用了她身為女性的一切優(yōu)勢,并把它們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達到了千軍萬馬也達不到的目的。義渠王不幸把這個嬌滴滴的女人等同弱者,所以才落得如此下場。宣太后之所以讓世人瞠目結(jié)舌,并不是她殺情夫奪地盤之事,而是她張揚個性的自由奔放。
有一年,楚、韓兩國交戰(zhàn),韓派使者去向秦國求救。使者名叫尚靳,大概因為長得太帥,宣太后覺得直統(tǒng)統(tǒng)地拒絕有些過意不去,便把他召來當面解釋。尚靳以為事情或者能有轉(zhuǎn)機,于是又把韓、秦兩國‘唇亡齒寒’的大道理說了一遍。誰知宣太后卻說:“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這段話的意思如果以古文體現(xiàn),尚不覺得什么,但是我如果將它譯為白話文,大家可能就覺得有點黃,這不是我譯的黃,這就是當時宣太后如實回答使者的話語:“想當年我侍奉惠文王的時候,如果他坐在我身上,我就會覺得累;但是如果他整個身子趴在我身上,我卻一點也不累,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后面這個姿勢對我有好處??!而現(xiàn)在你要我去救韓國,花費我那么多兵員糧草,日費千金,又能給我什么好處呢?”宣太后將此話說完,尚靳當即無語。
兩千年后,清朝詩人王士楨對著宣太后這段語錄唉聲嘆氣說:“此等淫褻語,出于婦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載于國史之筆,皆大奇!”所以說王士楨永遠都登不上朝堂之高,你管它說的都是些啥呢,只要達到了國家目的,就都是管用的說話。韓國使者拿嘴唇牙齒來打比方,誰知道宣太后水準更高,全身都上陣了,區(qū)區(qū)唇齒部分豈能敵得過全身乎哉?再說宣太后的道理淺顯易懂,只要是正常人就不敢說自己聽不明白,于是韓使不得不敗下陣來。當然,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專權(quán)時間久了,宣太后的弟弟們就開始尾大了,把‘國家’看成‘家國’了。尤其是穰侯魏冉,長時間的掌權(quán)帶兵使他變得目空一切,不但在朝堂之上打擊異己,還把國家當成他的錢庫。魏冉等“‘四貴’在秦國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三十多年后,一個名叫范雎的人,從魏國狼狽投奔秦國而來。這位范雎在來秦國之前,晦氣星照命,由于出使齊國,得罪了正牌使者須賈,被一狀告到魏相魏齊那里,結(jié)果被痛打昏死過去后,還被當作死尸丟進了茅房。后來,還是被一個小吏一泡尿澆醒,于是哀求小吏救自己一命。大約小吏也覺得尿到別人頭上過意不去,就向魏齊說:“死人在茅廁里礙手礙腳,不如把那具死尸從茅廁拖出,丟到野外去吧!”于是,魏齊就吩咐這小吏照辦,范雎這才逃出生天。但是,這時他已被打得腿折肋斷牙齒脫,好不容易爬回家,還得以張祿的名義活下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就是此人,將是要終結(jié)秦國魏冉錦繡生涯之人物。
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71年),昭襄王派秦國將領(lǐng)王稽出使魏國。范雎的摯友鄭安平,當初曾經(jīng)救助過范雎,深知范雎留在魏國的危險性之大。于是當他得知秦使來到之時,認為這是范雎的好機會,便應(yīng)聘他做了館驛的仆役,并找尋機會接近王稽,將范雎以賢士張祿的身份推薦給了他。于是王稽在回國之時,悄悄地將范、鄭二人帶回了秦國?;貒蟛痪茫饿卤愕玫搅苏严逋醯男湃?,他向昭襄王上了一道奏章,建議他改‘近交遠攻’為‘遠交近攻’,即:改睦鄰友好為與遠邦交好,而首先攻克鄰國,既鞏固實力,又逐步推近,最后達到攻克遠邦、甚至一統(tǒng)天下的目的。昭襄王對這項戰(zhàn)略十分推崇,立即拜范雎為客卿,并且將這一戰(zhàn)略視為秦國的國策。果然‘遠交近攻’其效如神,秦國國勢越發(fā)強盛。范雎便再一次提出‘強干弱枝’的觀點,要求秦國削弱諸侯列貴的權(quán)勢,鞏固中央集權(quán)。于是,秦昭王免去了穰侯魏冉的相位,將他厚加賞賜,送回封邑,并將相位轉(zhuǎn)授予范雎,而另外一舅二弟的‘三貴’也同樣就此辦理。與此同時,昭襄王還以年老孝養(yǎng)為由,讓母親宣太后歸居宮中,不要再過問政事。雖然宣太后出于政治因素退休,但此時的她也確實老了,必竟執(zhí)政了三十余年,后期又經(jīng)?;疾?,所以回到宮中頤養(yǎng)天年,也是不錯的選擇。回到后宮的宣太后,雖然不再過問朝政,但是仍然過著隨心所欲的日子。她在朝堂掌政的時候,曾有過許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一位,名叫魏丑夫。所以,宣太后歸入后宮,魏丑夫當然也隨侍在側(cè)。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丙申,公元前265年),70多歲的宣太后病倒。當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時日無多時,于是想著心愛的魏丑夫,覺得十分的不舍,就傳下懿旨要魏丑夫為她殉葬,這使得魏丑夫整日坐臥不寧。 大臣庸芮聽說此事后,便向魏丑夫拍胸,保證能讓他逃過這一劫。于是,庸芮前去求見太后。一番寒喧之后,庸芮切入正題,他對宣太后說:“聽說您要讓魏公子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無知,那么您豈不是白白犧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指秦惠文王)這幾十年來,在地底下怒火已經(jīng)積得夠多了,太后您去了陰世,補過還來不及,哪還有機會跟魏丑夫?qū)g作樂?萬一讓先大王看見了這個小白臉,豈不是要惹出大麻煩來?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宣太后聽他一說,想想確實有道理,不禁把考慮小白臉的心思,轉(zhuǎn)而放在自己身后安全考慮方面。于是應(yīng)道:“善!你說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說的辦。”于是打消了把小情郎帶去黃泉的主意。同年十月,宣太后卒,葬芷陽酈山。據(jù)說,秦昭襄王孝心可嘉,為母親造了大批真人大小的泥俑,搞了一個大型車馬隊伍為母親陪葬。
考古發(fā)現(xiàn):秦東陵位于臨潼驪山西麓,有陪葬坑3座,陪葬墓區(qū)4處,地面建筑7處,歷年出土了大量的銅器、鐵器、陶器及筒瓦、板瓦、瓦當?shù)冉ㄖ牧稀G貣|陵陵區(qū)地面建筑,經(jīng)秦末兵變后,早已蕩然無存。魏晉時,又有了進一步的破壞,此后似乎連陵寢的確切位置也不甚了然。 宋代《長安志》所記載的管轄四十村的東陵鄉(xiāng),可能大致還在陵區(qū)一帶,但東陵鄉(xiāng)始建于何時,早己無法考證。到了清順治年間,修縣志時,已湮沒無聞了。甚至連東陵所在地的原芷陽縣(漢曾改為霸陵縣)縣治的舊址,是在灞水西岸,還是東岸,也因歷代學者各執(zhí)一詞,而難以確斷。
1986年春,油王村村民王學良提供線索,他們修渠時發(fā)現(xiàn)夯土層,情況頗像西楊村所發(fā)現(xiàn)的秦俑坑。后經(jīng)省、縣文物考古單位共同勘探斷定,這一帶確系秦東陵。經(jīng)過一個月查明,兩處夯土道子為兩座‘亞’字型大墓。大墓為東西向,主墓道在東。同時還發(fā)現(xiàn)以兩座大墓為中心,以天然壕溝和人工壕溝作屏障組成一個完整的陵園。陵園南北寬1800米,東西長4000米,總面積72萬平方米。在陵園內(nèi)有深6米,上口寬10米左右成圜底的人工隍壕,另有陪葬墓區(qū)兩處,陪葬坑三處,建筑遺址四處。
秦東陵之名,始見于《漢書蕭何傳》,但在《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中,則稱作‘芷陽’。這是因距離秦芷陽縣城較近,遂以地名而得陵地名。秦東陵位于驪山西麓、灞河東岸的銅人原上。在這一陵地內(nèi),共發(fā)現(xiàn)4座陵,迄今已經(jīng)發(fā)表了一號、二號、四號陵園的調(diào)查鉆探資料,而三號陵園尚未見正式簡報,但在相關(guān)文章及專書中也已有所提及。根據(jù)《史記》記載,明確葬于秦東陵的有:昭襄王、莊襄王、悼太子、宣太后、孝文王、帝太后等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