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早晨,是在報曉聲中醒來的。但報曉的并不是公雞,而是寺院里的僧人。 在北宋的開封,“每日交五更,諸寺院行者打鐵牌子或木魚,循門報曉,亦各分地方,日間化緣。諸趨朝入市之人,聞此而起”。南宋的杭州也一樣,“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庵舍行者、頭陀打鐵板兒或木魚兒,沿街報曉,各分地方”。 這些報曉的僧人,在報曉的同時還兼報天氣:“如果是晴天,就報‘天色晴明’,或報‘大參’,或報‘四參’,或報‘常朝’,或言‘后殿坐’;如果是陰天,則報‘天色陰’,下雨就會喊‘雨’。” ▲城樓上的白衣更夫,晨起鳴鐘,日落鼓響,不僅決定著城門的開放時間,也是商戶百姓活動的根據(jù)。 這樣的天氣早報,雖然比不上現(xiàn)代社會的天氣預報,但還是有一定的實用性的。事實上,南宋杭州的市民生活已經(jīng)有點兒離不開“天氣早報”了,為什么呢? 當值的公務員需要知道天氣如何,好早做準備;人們也可以根據(jù)天氣情況,安排日程。大概正因為“天氣預報”對于市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報曉者“雖風雨霜雪,不敢缺此”。 待起床后,人們便起床洗臉刷牙,準備迎接元氣滿滿的一天。等等,刷牙?你沒有聽錯,在宋朝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牙刷和牙膏。 宋朝的牙刷,叫“刷牙子”。通常是由一塊長木條制成,上面打上小孔栓馬尾毛使用。而牙膏,則是由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等制成。 ▲刷牙子 看來,宋朝人的口腔健康是不用擔心了。 洗漱更衣完畢后,人們便會到早市去吃早點。那早市上都有啥吃的?這你就不用擔心了,據(jù)史料記載,在當時的臨安府,也就是今天的杭州,“御街鋪店聞鐘而起,賣早市點心,如煎白腸、羊鵝事件、糕、粥、血臟羹、羊血、粉羹之類”;還有“賣燒餅、蒸餅、糍糕、雪糕等點心者,以趕早市,直至飯前方罷”。 ▲小拱橋旁的小吃鋪 而且,不管什么樣的天氣,每條大街小巷里的早市都照樣開張,賣早點的都是聽到鐘聲或報曉聲就開始做生意,各色早點應有盡有。只要花上一二十文錢,就可以吃上“灌腸”、“炒肺”、粥飯之類的早點。 ▲護城河橋頭是一家餅鋪,店主正在烙餅,餅子攤了一桌,外形很像現(xiàn)在維族人愛吃的馕。 現(xiàn)代人吃完飯總會買份報紙,或者打開手機看看新聞,這宋朝人也不例外。據(jù)《靖康要錄》記載,“(開封)凌晨有賣朝報者”。這里的“朝報”并不是官方出版的邸報,因為邸報是免費發(fā)給政府機關的報紙,不會進入市場。報販子叫賣的“朝報”實際上應該是民間雕印與發(fā)行的“小報”,只不過假托“朝廷報紙”的名義而已。 宋朝小報上刊載的,大多是“內探、省探、衙探”這些報料人提供的時政消息,什么叫內探?那是皇家大內傳出來的消息。省探、衙探也好理解,是從尚書省,中書省,或者各級衙門傳出來的消息,可信度80%以上。 內容呢,包括“撰造之命令,妄傳之事端,朝廷之差除,臺諫百官之章奏”,還有“意見之撰造”,相當于今天的報紙評論。聽見沒有,連御史向皇帝反映百官問題的奏章都有。 早點過后,自然得散散步消消食。現(xiàn)在正值元宵,若是在宋朝,東京市民們便會結伴游園探春,史料記載:“上元收燈畢,都人爭先出城探春,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并無閑地,并縱游人賞玩?!?/p> ▲柳浪聞鶯,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 東京周邊百里之內都是公園,有玉津園、學方池亭榭、一丈佛園子、王太尉園、孟景初園、快活林、麥家園、王家園、東御苑、李駙馬園、金明池、宴賓樓、集賢樓、蓮花樓等等。 在宋朝,這些園林無論是公家的,還是私人的,都是對市民開放的,無需擔心門票的問題。 而且,在宋朝還有專門陪玩的“閑人”,其性質類似于現(xiàn)在的導游。他們陪富家子弟“游宴執(zhí)役”、替雇主打探“游湖酒樓飲宴所在”,以此來混口飯吃。 溜達了一圈,這就到了吃午飯的時候了。要說這宋朝人,可真的是會吃。有人統(tǒng)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100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占了半數(shù)以上。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中,就反復提到一個地方,叫做“樊樓”,這樊樓到底是什么地方? ▲《知否》中提到的樊樓 樊樓是京城酒樓中最上檔次的,一天可接待上千名客人,非常豪華。樊樓也是東京的地標性建筑,“三層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因為樊樓太高,以致登上頂樓,便可以“下視禁中”,看到皇宮大內的景色。 ▲孫羊正店,這是汴京72家經(jīng)朝廷授權的正店之一,也是《清明上河圖》中最大的大酒樓,“正店”即酒店。 當然,這些酒樓的菜品自然也是一流的。“角炙腰子、鵝鴨排蒸、荔枝腰子、還元腰子、燒臆子、入爐細項、蓮花鴨簽、酒炙肚胘、虛汁垂絲羊頭、入爐羊、羊頭簽、鵝鴨簽、雞簽、盤兔、炒兔、蔥潑兔、假野狐、金絲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鵪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炸蟹、洗手蟹之類,不許一味有缺”。 ▲“腳店”是供人臨時歇腳的客店 還有各式酒水提供,如時樓有“碧光酒”,和樂樓有“瓊漿酒”,遇仙樓有“玉液酒”……如果不喝酒的話,還可以選擇“湯”或“熟水”。“熟水”相當于今日的廣式?jīng)霾?;“湯”則相當于今天的果汁飲料。 ▲香飲子,即飲料 到了下午,若是逛倦了園林,則可以到東京城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去逛逛,那就是大相國寺。大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院子里能容納上萬人,各地來京城做生意的商人都可以在這里交易。 ▲大相國寺,開封 近佛殿,主要銷售毛筆等文房四寶,是個文化市場;“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也是個文化市場,可以淘到珍貴的書畫金石文物。 李清照和趙明誠在婚后就經(jīng)常跑到大相國寺“淘寶”。她在文章中曾回憶道:“予以建中辛巳歸趙氏,時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貧儉,德甫(趙明誠,字德甫)在太學,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p> ▲李清照與趙明誠 不知不覺,夜色降臨,宋朝人的夜生活就此開始,也可以說,中國社會的繁華夜生活就此開始。因為,在宋朝以前,有著嚴格的宵禁制度。 如唐朝的夜禁時間是從“晝漏盡”,也就是白天計時的沙漏中,沙子漏光了,擊鼓六百下之后開始的,即一入夜就開始禁止行人出門,到次日“五更三籌”結束,換算成現(xiàn)在的時間單位,大約從晚上7點至次日早晨4點為夜禁時段。 在北宋后期至南宋時期,即使夜禁制度仍然保留,也已松弛下來,甚至名存實亡,市民的夜生活不再受限制。你如果在東京便會看到,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而玩樂的地方,則是通宵不絕。京城有一條馬行街,由于徹夜燃燒燭油,熏得整條街巷連蚊子都不見一只。 如果逛街走累了,可以找個地方坐下來,吃點美食,喝杯飲料,除了晝夜迎客的酒樓茶坊,宋朝夜市上還有各種飲食小攤,叫賣各色美食, “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又有沿街頭盤叫賣姜豉、膘皮子、炙椒、酸兒、羊脂韭餅、糟羊蹄、糟蟹,又有擔架子賣香辣灌肺、香辣素粉羹、臘肉、細粉科頭、姜蝦……”;“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 除了逛吃,瓦舍勾欄每晚都有演出。瓦舍勾欄,是宋朝的娛樂中心。瓦舍之內,設有勾欄、樂棚,東京城內規(guī)模最大的瓦舍,內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而最大的勾欄“象棚”,居然“可容納數(shù)千人”。 勾欄中日夜表演雜劇、滑稽戲、講史、歌舞、傀儡戲、皮影戲、魔術、雜技、蹴鞠、相撲等娛樂節(jié)目,“夜點紅紗梔子燈,鼓樂歌笑至三更乃罷”。北宋后期名動一時的藝人如丁仙現(xiàn)、張七圣等,也會到東京的瓦舍演出,相當于今天的大明星“走穴”。 待興盡而返,這宋朝人的一天也就此結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