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死后不久,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泄露出來。后來,齊國聽到這些秘密,就把惱恨遷怒燕國。燕王很害怕。蘇秦的弟弟叫蘇代,代的弟弟叫蘇厲,他們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順心愿,也都發(fā)奮學(xué)習(xí)縱橫之術(shù)。等到蘇秦死了,蘇代就去求見燕王,打算承襲蘇秦的舊業(yè)。他對燕王說:“臣,是東周鄙陋的人。私下聽說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棄農(nóng)具來求見大王。到了趙國邯鄲,所看到的情況遠(yuǎn)不如我在東周聽到的,我私下決定擔(dān)負(fù)起為您做一番事業(yè)的志向。等到了燕國朝廷,遍觀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賢明的國君啊。”燕王說:“您所說的賢明的國君是什么樣的呢?”蘇代回答說:“我聽說賢明的國君一定愿聽到別人指出他的過失,而不希望只聽到別人稱贊他的優(yōu)點,請允許讓我說明大王的過失。齊國和趙國,是燕國的仇敵,楚國和魏國,是燕國的后援國家。如今,大王卻去奉承仇敵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國家,這對燕國是沒有好處的。請大王自己想一想,這是策略上的失誤,不把這種失誤講給您聽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說:“齊國本來就是我的仇敵,是要討伐的國家,只是擔(dān)心國家衰弱,沒有足夠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國現(xiàn)有的力量討伐齊國,那么,我愿把整個國家托付給您。”蘇代回答說:“天下能夠互相征戰(zhàn)的國家共有七個,而燕國處于弱小的地位。單獨作戰(zhàn)不能取得勝利,然而只要有所依附,那么就沒有不提高聲威的。向南依附楚國,楚國的聲威提高;向西依附秦國,秦國的聲威提高。中部依附韓國、魏國,韓國、魏國的聲威提高。假如所依附的國家聲威提高了,這樣也就一定能使您的聲威提高啊。如今齊國的國君,年紀(jì)大而固執(zhí)自信,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他向南攻打楚國長達五年之久,積聚的財富也消耗盡了;西邊被秦國困擾了多年,士兵們已疲憊衰敗;向北和燕國人作戰(zhàn),以三軍覆沒的代價,僅僅俘虜了兩名將領(lǐng)。然而,還要發(fā)動剩余的兵力向南攻打擁有五千輛戰(zhàn)車的宋國,吞并十二個小諸侯國。這是他們國君的欲望,可是他們的民力已經(jīng)枯竭了,怎么能夠辦得到呢?況且我聽說過,連續(xù)打仗,百姓就疲困勞乏,戰(zhàn)爭持續(xù)太久,士兵就疲憊不堪。”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據(jù)有清濟、濁河可以用來固守,長城、鉅防足以作為要塞,果真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天時不給他有利的機會,即使有清濟、濁河怎么能夠固守呢?百姓已經(jīng)疲困勞乏,即使有長城、鉅防,怎么能夠成為要塞呢?況且,以前不征發(fā)濟州以西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趙國的入侵,不征發(fā)漯河以北的兵力,目的是為了防備燕國的入侵。如今,濟西、河北的兵力都被征發(fā)參戰(zhàn)了,境內(nèi)的防衛(wèi)力量已很薄弱了。驕橫的國君一定好利,亡國的臣子一定貪財。大王如果能夠不因為以侄兒弟弟做為人質(zhì)而感到羞恥,用寶珠、美玉、布帛去賄賂齊王的親信,那么齊王就會友好地對待燕國,而輕率地出兵去消滅宋國,那么,這樣一來,齊國就可以滅掉了。”燕王說:“我終于憑借著您而承受滅亡齊國的天命了。”燕國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齊國充當(dāng)人質(zhì)。蘇厲也借著燕國派人質(zhì)的機會求見齊王。齊王怨恨蘇秦,打算把蘇厲囚禁起來。燕國質(zhì)子替他在齊王面前請罪,隨后蘇厲就委身做了齊國的臣子。 燕國的宰相子之與蘇代結(jié)為姻親,子之想奪取燕國的政權(quán),就派蘇代到齊國去侍奉做人質(zhì)的那位公子。齊王派遣蘇代回燕國復(fù)命,燕王噲問道:“齊王可能要稱霸了吧?”蘇代回答說:“不可能。”燕王說:“為什么呢?”蘇代回答說:“齊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專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禪讓給子之,燕國因此大亂。齊國趁機攻打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燕國擁立昭王即位,而蘇代、蘇厲就再不敢回到燕國來,最后都?xì)w附了齊國,齊王友好地對待他們。
蘇代經(jīng)過魏國,魏國替燕國拘捕了蘇代。齊王派人去對魏王說:“齊國想要把宋地分封給秦王的弟弟涇陽君,秦王一定不肯接受。秦王并不是不愿齊國的協(xié)助而奪取宋國的土地,而是他不相信齊王和蘇先生。如今齊國和魏國矛盾已經(jīng)達到如此嚴(yán)重的地步,那么齊國就不會去欺騙秦國。秦國也會相信齊國,齊、秦聯(lián)合起來,涇陽君就會得到宋國的土地,這就不是一件有利于魏國的事了。所以大王不如讓蘇先生東歸齊國,秦王一定會懷疑齊王,而又不相信蘇先生了。齊、秦不能聯(lián)合,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動,攻打齊國的形勢就形成了。”于是魏國釋放了蘇代,蘇代到了宋國,宋王友好地對待他。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危急,蘇代就寫了一封信致送燕昭王,說:
燕國是列入萬乘的大國,卻向齊國派遣了人質(zhì),名聲卑下而權(quán)力低微;奉獻出眾多軍隊幫助齊國攻打宋國,使得百姓勞困而財力消費;即便打敗宋國,殘害楚國的淮北,只能壯大齊國,幫助仇敵日益強大而殘害了自己的國家;這三方面都是對燕國很不利的事。雖然如此,可是大王還在繼續(xù)這樣干下去,是為了取得齊國的信任。齊國對大王更加不信任,而且對燕國的忌恨越來越深,這就說明大王的策略是錯誤的。把宋國和楚國淮北加在一起,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而齊國吞并了它,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一倍的國力。北夷縱橫七百里,再把魯國和衛(wèi)國加上,又抵得上一個強大的萬乘國家。齊國吞并了它們,這就等于使齊國得益于二倍的國力。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就憂慮重重而不能支持,如今把三個齊國那么強大的力量壓到燕國頭上,那個災(zāi)禍必然很嚴(yán)重了。
雖然如此,但是一個明智的人做事,能夠利用災(zāi)禍變?yōu)榧?,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齊國的紫布,本來是破舊的白繒染成的,卻能夠提高十倍的價錢;越王勾踐被困棲身在會稽山上,卻又擊敗了強大的吳國而稱霸天下;這都是利用災(zāi)禍變?yōu)榧?,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的事例啊。
如今,假若大王想把災(zāi)禍變?yōu)榧?,把失敗轉(zhuǎn)化為成功,莫如慫恿各國尊奉齊國為霸主,派遣使臣到周王室去公然結(jié)盟,燒毀秦國的信符,宣告說:“最高明的策略就是攻破秦國;其次是一定要永遠(yuǎn)排斥它。”秦國遭到各國共同的排斥面臨被攻破的威脅,秦王必定為此而憂慮。秦國連續(xù)五代都主動攻打各諸侯國,如今卻屈居齊國之下,按照秦王的意志,如果能迫使齊國走投無路,就不怕拿整個國家作賭注以求得成功。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勸說秦王:燕、趙攻破宋國,都壯大了齊國,大家尊崇他,作他的下屬。燕、趙并沒有得到好處。燕、趙得不到好處而又一定這么干的原因,那就在于不相信秦王。既然如此,那么大王何不派可信賴的人勾通燕國和趙國,讓涇陽君、高陵君先到燕國,趙國去呢?如果秦國背信棄義,就用他們做人質(zhì),這樣燕國和趙國就相信秦國了。這樣一來,秦國在西方稱帝,燕國在北方稱帝,趙國在中部稱帝,樹立起三個帝王在天下發(fā)號施令。假如韓國、魏國不服從,那么,秦國就出兵攻打它,齊國不服從,那么,燕國、趙國出兵攻打它,這樣一來,天下還有誰敢不服從呢?天下都服從了,就趁勢驅(qū)使韓、魏攻打齊國,說:‘必須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交出宋國的失地,歸還楚國的淮北,對燕國和趙國都是有利的事;并立三帝,也是燕、趙甘之如飴的事。他們實際上得到了好處,名分上如愿以償,那么讓燕國和趙國拋棄齊國,就好像甩掉拖鞋一樣的容易。現(xiàn)在如果您不去勾通燕、趙,那么齊國稱霸的局勢一定會形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唯獨您不服從,這就會遭到各國諸侯的討伐;諸侯們都擁護齊國而您也服從它,這就會使你的聲望降低了。如今,您勾通燕、趙,可使國家安定而聲望尊崇;不勾通燕、趙,國家就會危險而聲望就會降低。拋棄名尊國安而選擇國危名卑,明智的人是不會這樣干的。”秦王聽完這些話,一定像匕首刺進他的心房一樣。那么大王為什么不派遣說客用這些話去游說秦王呢?秦王聽到了一定會采納,齊國一定會遭到討伐。
結(jié)交秦國,是有利的外交;討伐齊國,是正當(dāng)?shù)睦妗7钚杏欣耐饨徽?,追求正?dāng)?shù)睦妫鞘ネ跛龅氖聵I(yè)啊。
燕昭王認(rèn)為他寫的這封信太好了,就說:“先王曾對蘇家有恩德,后來因為子之的亂子,蘇氏才離開了燕國,燕國要向齊國報仇,非得蘇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蘇代,又很好地對待他,和他一塊兒策劃攻打齊國的事情。終于打敗了齊國,迫使齊湣王逃離齊國。
過了很久,秦國邀請燕王,燕王就想前往,蘇代阻止燕王說:“楚國貪得了枳地而導(dǎo)致國家危亡,齊國奪取了宋地而導(dǎo)致國家破敗。齊、楚不能因為擁有了枳、宋反而還要奉事秦國,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凡是成功的國家,都是秦國最忌恨的大敵。秦國奪取天下,不是憑借著推行正義,而是施以暴力。秦國施以暴力,是公開宣告于天下的。
他曾警告楚國說:‘蜀地的軍隊,坐著船漂浮在汶水之上,趁著夏季盛大的水勢而直下長江,五天就能抵達郢都。漢中的軍隊,坐著船從巴江出發(fā),趁著夏季盛漲的水勢而直下漢江,四天就能抵達五渚。我親自在宛東集結(jié)軍隊,直下隨邑,聰明才智的人來不及出謀獻策,勇武的人來不及發(fā)怒,我攻擊你們的行動就象射殺鷹隼一樣神速。而楚王你還想等待天下各國一起來攻打函谷關(guān),豈不是太遙遠(yuǎn)了嗎?’楚王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十七年事奉秦國。
“秦國又嚴(yán)正地警告韓國說:‘我的軍隊從少曲出發(fā),一天之內(nèi)就能切斷太行山的通道。我的軍隊從宜陽出發(fā),直接攻擊平陽,兩天之內(nèi)韓國各地的局勢就沒有不動搖的了。我的軍隊穿過東西兩周攻擊新鄭,五天之內(nèi),我將攻克整個韓國。’韓國認(rèn)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還嚴(yán)正地警告魏國說:‘我的軍隊攻克安邑,圍困女戟,韓國的太原就被切斷。我的軍隊直下軹道,通過南陽,封鎖冀邑,包抄東西兩周,趁著夏季旺盛的水勢,駕著輕便的戰(zhàn)船,強勁的弓弩在前,鋒利的戈矛在后,掘開滎澤水口,魏國的大梁就會被洪水吞沒不復(fù)存在了;掘開白馬河的水口,魏國的外黃、濟陽也會被洪水吞沒不復(fù)存在了;掘開宿胥河的水口,魏國的虛地、頓丘也會被洪水淹沒不復(fù)存在了。在陸地上作戰(zhàn),就攻擊河內(nèi),利用水攻就可毀滅大梁。’魏國認(rèn)為他說的有道理,所以奉事秦國。
“秦國打算攻打安邑,擔(dān)心齊國救援它,就把宋地許給齊國。說:‘宋王無道,做了個木頭人很象我,用箭射它的臉,我的國家和宋國路途隔絕,軍隊距宋太遠(yuǎn),不能直接攻打它。齊王您如果能打敗宋國據(jù)為己有,那就象我自己占有它一樣高興。’后來,秦國攻下了魏國的安邑,圍困了女戟,反而把攻破宋國作為齊國的罪過。
“秦國打算進攻韓國,擔(dān)心天下諸侯救援它,就把齊國許給天下諸侯去討伐,說:“齊王四次和我訂立盟約,四次欺騙我,堅決地率領(lǐng)天下的軍隊進攻我國,就有多次。只要齊國存在,就沒有秦國,只要有秦國的存在,就沒有齊國,一定要討伐它,一定要毀滅它’。等到秦國奪取了韓國的宜陽、少曲,攻克了藺邑、離石,卻又把打敗齊國作為天下諸侯國的罪過。“秦國打算進攻魏國,就先尊崇楚國,便把南陽許給楚國。說:‘我本來就和韓國斷絕了關(guān)系。摧毀均陵,圍困,假如對楚國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樣高興’。等到魏國拋棄了盟約的國家而與秦國聯(lián)合,秦國卻以圍困作為楚國的罪名。
“秦國的軍隊被困在林中,就尊崇燕國和趙國,把膠東許給燕國,把濟西許給趙國。等到秦國和魏國和解了,就把公子延作為人質(zhì),利用犀首連兵相續(xù)地攻打趙國。
“秦國的軍隊在譙石遭到重創(chuàng),在陽馬又被打敗,就尊崇魏國,便把葉地和蔡地許給魏國。等到他和趙國和解后,就威脅魏國而不肯依照約定分割土地。秦軍陷入困境,就派太后的弟弟穰侯去講和,等他取得了勝利,連自己的舅舅和母親也都受到欺騙。
“秦國譴責(zé)燕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膠東’,譴責(zé)趙國時說:‘是因為攻打濟西’,譴責(zé)魏國時說:‘是因為攻打葉、蔡’,譴責(zé)楚國時說:‘是因為圍困了’,譴責(zé)齊國時說:‘是因為攻打宋地’。這樣,他的外交辭令循環(huán)往復(fù),用兵打仗如同刺殺蜚蟲那么輕易。秦王飛揚拔扈,即使他的母親都不能制止,他的舅舅更無法約束。
“龍賈之戰(zhàn),岸門之戰(zhàn),封陵之戰(zhàn),高商之戰(zhàn),趙莊之戰(zhàn),秦國所殺韓、趙、魏三國百姓有幾百萬,現(xiàn)在這三個國家還活著的人都是抗秦戰(zhàn)爭中死者的遺孤。西河以外,上洛地區(qū),三川一帶經(jīng)常遭受秦國的攻打,這是晉國的災(zāi)難!秦國侵?jǐn)_了韓、趙、魏的一半土地,秦國制造的災(zāi)難是如此地嚴(yán)重??!而燕、趙等國到秦國去游說的人,卻爭相以奉事秦國來勸說自己的國君,這是我非常憂慮的事啊。”
燕昭王沒有去秦國,蘇代又被燕王所重用。
燕王派蘇代聯(lián)絡(luò)各國合縱相親,就如同蘇秦在世時一樣,諸侯們有的加入了聯(lián)盟,有的沒加入聯(lián)盟,而各國人士從此都尊崇蘇秦所倡導(dǎo)的合縱聯(lián)盟。蘇代、蘇厲都壽終天年,他們的名聲在各諸侯國顯揚。
太史公說:“蘇秦兄弟三人,都是因為游說諸侯而名揚天下,他們的學(xué)說擅長于權(quán)謀機變。而蘇秦承擔(dān)著反間計的罪名被殺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諱忌研習(xí)他的學(xué)說。然而社會上流傳的蘇秦事跡有許多差異,凡是不同時期和蘇秦相類的事跡,都附會到蘇秦身上。蘇秦出身于民間,卻能聯(lián)合六國合縱相親,這正說明他的才智有超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的經(jīng)歷,按著正確的時間順序加以陳述,不要讓他只蒙受不好的名聲。
《史記》蘇秦列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