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正和 天下竹筍出浙江,浙西山區(qū)一帶,竹林似海。冬去春來,夏逝秋至,每個季節(jié)都有當(dāng)令的筍可以嘗鮮。夏秋有鞭筍,也就是埋在地下的竹節(jié)中長出的嫩芽。到了冬日,深土里的筍芽叫冬筍。此外,嫩筍曬干后,還可制成筍干,狀如玉蘭片大小,以便長期保存,可以隨時(shí)取來食用。但要說到最讓人記掛的,無疑是那清淡鮮嫩、水分充足的春筍。 百度快照軟件 春筍吃法很多:腌篤鮮、鹽煮筍、臘肉炒春筍、筍尖蒸蛋、涼拌筍……不論做主菜還是配菜,都非常出彩。其中,有那么一道讓人每年翹首期盼的經(jīng)典菜式,它就是——油燜春筍。 油燜春筍堪稱是江南筍菜中的代表,在觥籌交錯的宴飲場合可以看到它,在尋常人家的大海碗里也能見到它,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雖說是一道家家戶戶都會燒的家常菜,原料僅春筍數(shù)根,佐料也只需白糖、黃酒和生抽來襯托,但簡單之中,另有乾坤。真要做到濃油赤醬,口感入味,還是很考驗(yàn)主婦的廚藝。 炒制的筍,嫩是首要。因此,為了挖到新鮮的筍,一大早就要上山。這時(shí)節(jié)的浙西山區(qū),漫山遍野的毛竹碧綠碧綠,青翠得仿佛能滴出水來。風(fēng)起時(shí),萬千竹葉就葉葉自相拂,發(fā)出非常細(xì)的吟聲,一片清香的春天氣息讓人好不陶醉。 竹林中參差不齊的春筍,黑壓壓、黃津津地冒出了頭,一只只尖尖的,若槍若劍。拔筍也有技巧,不能硬拔。竹子的根扎得很深,如果要想連根搬動一支筍,那動響滿山都聽得到。須得慢慢挖開四周的泥,讓筍充分裸露,然后用力照準(zhǔn)了一翻子下去,一支筍便倒下了,撿起來放入背后的背簍里就好。 到了近中午時(shí)分,已收獲了好幾簍嫩筍,沉甸甸地一路背下山?;氐郊液螅陂T口剝筍,近午的檐陰短短地覆在身上,親近而平和。 因是剛剛出土,筍衣上還沾滿了黃泥,筍根用指甲一掐即破。剝開褐澤的筍殼,筍肉呈淺淺的淡黃色,水靈靈的美麗,讓人不由得想起時(shí)裝周上那動人的模特身材。 將去殼的筍清理干凈,棄根留取鮮嫩部位,用刀背拍松后切成滾刀塊,入沸水中汆燙片刻,以除澀味,過涼水后撩起瀝干待用。 既稱“油燜筍”,油的量當(dāng)然不能少,少了筍易干易焦。鍋中下油,燒至五成熟,放入筍塊不停煸炒,將水分炒出,為外來味道騰出空間。待筍塊煸出香味后,淋上生抽,轉(zhuǎn)小火,加蓋燜一陣。 不少人對這道菜的認(rèn)識存在誤區(qū),以為油燜春筍需用醬油、糖、水長時(shí)間燜燒。其實(shí),新鮮的春筍質(zhì)地脆嫩,方法正確很容易掛汁和入味,長時(shí)間燜制反而會破壞春筍本身清甜的后味。而且烹制過程中不加水,成菜會更加油亮。 等到灶臺邊熱氣裊裊,彌漫出噴香的油燜筍味時(shí),揭開鍋蓋,加白糖、黃酒炒勻。最后,用大火收汁至筍塊表面掛上一層即將焦化的糖汁,起鍋裝盤。烹制這道江南名菜,糖不妨多一些,不但提鮮調(diào)色,還會產(chǎn)生水鄉(xiāng)特有的咸鮮甜的口感! 一盤油潤亮澤的油燜春筍,雖經(jīng)濃墨重彩的洗禮,仍不掩其山野的馥郁本色。一口咬下,醬香略帶焦糖的回甜,直擊味蕾。咀嚼后,鮮嫩爽脆的春筍透著淡淡竹香的清新味道,越嚼越有味,越吃越想吃。 佐一杯小酒,慢慢地品,淺淺地咂,任陽光綿軟輕撫,看歲月兀自流淌。那滋味,迷人極了! 作者:鐘正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