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妍 俗話說“隔輩親,親又親”,現(xiàn)在很多年輕夫妻把孩子丟給老人帶,覺得老人退休了沒什么事兒,喜歡孩子,帶孩子是老人心甘情愿的事情。事實是這樣嗎? 退休比上班還忙 10月16日早上,郭女士比平時還要忙一些,因為下雨,要給外孫、外孫女提前準備雨具,雨天路不好走,要早10分鐘出門送孩子上學。 郭女士今年68歲,55歲退休后就一直幫女兒帶孩子,如今外孫14歲,外孫女7歲,為了方便,她從自己家搬到了女兒家住,每天早晨5點半起床,為女兒一家四口準備一日三餐、一天四趟接送外孫女上下學、輔導功課、收拾屋子、洗衣服,還要帶兩個孩子上幾乎每天不重樣的課外班,直到晚上8點以后才能有自己的時間。女兒看她太操勞,也曾找過保姆照顧孩子,最終被郭阿姨拒絕了。 她回憶:“保姆在,我是輕松一些,可是不能把家整個扔給保姆,還得我過來照看著。我心想,現(xiàn)在自己身體還行,也不是干不動了,還是我自己來吧,省下一個月2000多元的保姆費,給孩子們節(jié)約一份開支?!?/p> 郭女士對于陀螺一樣停不下來的生活習以為常,她說:“我女兒是獨生子女,從小也是嬌生慣養(yǎng),現(xiàn)在人到中年,工作壓力也很大,看她每天辛苦上班,回家還要照顧兩個孩子,心疼女兒啊,我這當媽的必須幫一把。我是快70歲的人了,也累啊,但還能堅持?!?/p> 記者發(fā)現(xiàn),像郭女士這樣的老人比比皆是,每天在校門口接送孩子的、菜市場買這買那的、各種興趣班門口等孩子的老年人占去很大一部分,他們每天滿負荷運轉,無論從工作時長還是勞作強度上,都不比上班輕松。辛苦了半輩子盼著退休后好好歇歇,結果等著他們的是無盡的帶孩子做家務,是怎樣一種體驗? 成全子女 犧牲自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老人都是從外地趕來的,近的唐山、衡水,遠的四川、湖南,無論是主動請纓還是被動而來,他們都是為了替子女分擔壓力。有的奶奶、姥姥自己過來,把老伴兒獨自留在老家。面對記者的采訪,韓阿姨說出了在兒女面前不敢說的真心話:“我也不愿意在這里呀,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我不來孩子媽媽就沒法上班,兒子一個人的工資養(yǎng)不起家!”據(jù)了解,老家在湖南的韓女士以前是名注冊會計,兒媳婦懷孕了沒人照顧,只好提前離開熱愛的工作崗位。老伴兒還沒退休,“這幾年他一個人在老家上班,連個給他做飯的人都沒有……”韓阿姨說起來無限唏噓。 想想,少年夫妻老來伴,快60歲了,卻只能形單影只地上下班,家里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有個頭疼腦熱的,身邊端茶遞水的人都沒有。年輕人常說自己壓力大,生活不易,然而,誰容易呢? 張女士是個資深文藝愛好者,年輕時喜歡唱歌跳舞,退休后一直在家?guī)O子,每天的生活就是“奶屎尿屁”,一心盼著孫子上學了可以加入個老年團體,和老伙伴們活動活動??梢磺忻篮勉裤蕉急粌合眿D的二胎計劃摧毀了,她惆悵地說:“想著再來一輪,離家出走的心都有了!可是,孩子生下來,我不管誰管啊……” 身心疲憊 倍感孤獨 “老人的心理問題很多,經(jīng)常有老人向我們求助?!笔行睦硇l(wèi)生協(xié)會理事王遠紅告訴記者,老人們的心理問題容易被子女忽略。王遠紅做了3年的心理咨詢師工作,接觸的案例中,因為看孩子帶來的身心疲憊和心情抑郁的老人有很多,在每天高強度照顧小孩和家務勞動中,產(chǎn)生的無奈、抱怨、煩躁遠多于快樂。 去年,楊先生剛退休,干了一輩子終于能歇歇了,想著打打麻將,和朋友聊聊天、逛逛公園??蛇@一切都被雙胞胎孫女兒打亂了,兒子兒媳移民新西蘭,不愿意將孩子送回國內長大。只能兩邊老人協(xié)商好,3個月一輪換,飛到新西蘭照顧孩子。楊先生無奈地說:“每次簽證最長時間是3個月,可是我基本待不到一個月就自己跑回來,讓老伴兒留在那兒堅持。生活不習慣啊,兒子要求在家里不能抽煙、不能看電視,國外的洋快餐吃不飽,走在馬路上走半小時看不見一個人影,說話聽不懂,去超市買菜都買不明白,跟蹲監(jiān)獄一樣。兒子不理解我,怨我,可我都60多歲了,還遭這個罪?” 像楊大爺這種有勇氣一走了之的老人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多數(shù)老人只是選擇默默地承受。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熟悉環(huán)境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朋友沒有熟人,氣候飲食風土人情都不熟悉,天天洗衣做飯,困在方寸之地忙碌不已,除了帶孩子以外,跟外界幾乎是隔絕的,無論怎么忙碌都難以掩蓋內心的孤獨。 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身邊的老人,對于帶孩子這事,很多老人心懷無奈,雖然不愿意,但不好開口拒絕,畢竟是親孫子、外孫,辛苦一點也值得,在老人辛苦帶孩子的背后,時間、精力的大量耗費,大部分娛樂活動被迫停止,勞心勞力長期消耗,讓老人們有一種逼近極限的“累”。這種累,當著兒女的面他們很難說出口,同時,也常常被子女們忽略。 建議年輕人樂于分擔 對此,王遠紅表示,老人們帶孩子的心態(tài)不同,有的老人主動帶孩子,有了第三代很喜悅,在晚年生活有子女兒孫陪伴感到愉快充實;有的老人是被動的,雖然身體、精力都跟不上,但是因為現(xiàn)實情況,不得不帶。不管老人出于何種原因帶孩子,年輕人都不應該認為帶孩子是老人理所當然的,老人帶孩子時的苦悶往往對子女是不說的,子女就要主動重視老人的情感變化和生活質量,不能說把孩子丟給老人就不管了。要多關心老人,多主動分擔。如果老人提出不想帶孩子了,也一定要多理解,而不是責怪。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養(yǎng)老服務公共倫理研究實驗室主任董劭偉教授對于當下老人帶孩子的社會現(xiàn)象給出了分析和建議:老人幫助子女帶孩子是多數(shù)家庭的常態(tài),當下社會節(jié)奏加快,工作壓力大,更需要老人的協(xié)助,更何況很多家庭進入二孩時代。然而老人沒有義務去承擔這項工作,和諧的家庭中孩子的父母應該是發(fā)揮核心作用,老人則是“搭把手”的角色。一方面,老人精力體力有限,另一方面,對孩子的教育等方面,父母的作用不可替代?,F(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父母直接把孩子扔給老人,無論對老人和對孩子而言,都是不合理的。父母應該勇于樂于承擔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責任,不能做甩手掌柜。在某種程度上而言,能夠在孩子上傾注足夠的精力,也是完美人生的一方面,這樣也能減輕老人的負擔,讓協(xié)助帶孩子的老人既能享受其樂融融的“弄孫”之樂,也能有自己的相對獨立的支配空間,過退休后想要的晚年生活。 編輯:李志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