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南部的蓬萊鎮(zhèn)距離市區(qū)文城不過20多公里,但由于那里與??诘募鬃?、定安的黃竹和龍湖等鄉(xiāng)鎮(zhèn)交界,當(dāng)?shù)氐暮D显捒谝綦s糅了三地成分,幾乎沒有文昌話的腔調(diào),更像是“定安版”的海南閩語。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蔽牟钊R美如其名,美如古詩,高低起伏的山地丘陵地貌,郁郁蔥蔥的各色南國植被,將很多散落鄉(xiāng)間的民居遮掩了起來,一些古舊的建筑總在不經(jīng)意間被發(fā)現(xiàn),引起外界的關(guān)注。 2013年底,文昌市博物館館長黃志健等人在編寫畫冊《文昌——將軍之鄉(xiāng)》時,到蓬萊大楊村走訪民國中將張席珍(1892-1946,原名張?zhí)?的故居,隨口問及村里是否有年代久遠(yuǎn)的房子,意外得知有一座張家院宅,據(jù)說是明末或清初的老宅。 為了弄清這座“張家宅”的真實身份,5月2日,黃志健邀請海南大學(xué)社科中心研究員、古建筑專家閻根齊前往大楊村調(diào)查,海南日報記者跟隨采訪。 一座小院深藏乾坤 布局、雕花講究多 在張家宅,63歲的主人張建熱情地帶領(lǐng)客人參觀。 大楊村張家宅的正屋坐西北朝東南,左前方是橫屋,右前方為門樓,朝向西南而開。院宅的正前方是一道圍墻,中間的照壁雖然已是苔跡斑斑,但依稀可以看出泥塑的字跡。正屋、橫屋、門樓和圍墻的平面布局,大致呈正方形。 門樓寬2.6米,脊高約5米余,有7根檁子和10根椽條,面闊一間,門前有5級石階,木門對扇,門額上有方形“戶對”,右邊的剔地陽刻篆字“福”,左邊的刻“壽”字,合稱“福壽”。 閻根齊說,“戶對”不僅具有裝飾、美觀的意義,還能體現(xiàn)出家庭的富有和社會的地位,因此古有“門當(dāng)戶對”一成語,指家庭身份和地位對等,在一個層次之上。 此外,樨頭上泥塑并彩繪喜鵲登梅花等花草,南墻楣上泥塑并彩繪兩只獅子(取其諧音,寓意事事如意)和蘭花等,瓦當(dāng)上模印陽紋花草和二龍戲珠,都是一些吉祥圖案。 穿過門樓,向左取道,連著正屋前廊的,是一個可供一個成人通過的拱門,有4級上行的石階;而在正屋左前方,也有這樣一個拱門,走下4級石階,便是橫屋的走廊。有了這個“L”型回廊,主人可在日曬雨淋時方便行走和出入。 從外面觀看,正屋的屋頂有49路瓦壟,進(jìn)入屋內(nèi),視野開闊,明間由4根木柱支撐起三重“抬梁式”梁架結(jié)構(gòu),前后縱深有13根檁子(邊檁置于墻上),正中間屋頂有13路瓦壟,這就是海南俗話說的“13路瓦見光”,左右兩側(cè)又各有7路瓦壟,邊沿是硬山墻,又隔出了左右兩個“11路瓦見光”的房間。 “正屋內(nèi)的空間布局屬于‘明三暗五’式,即明間四根立柱間距較寬,立柱之外的距離較窄,主要為增大明間空間,使得乍一看包括房間在內(nèi)只有3個空間,其實是5個空間?!遍惛R向記者解釋道。 其實,在張家宅,最吸引人的是它俯仰可見、豐富多彩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圖案。 如正屋麻葉狀的梁頭、瓜形的柱腳、雕刻仰俯荷花的柱頂、前廊鼓腹方形的石柱礎(chǔ)上陰刻的仙人紋;門額上方的隔斷花紋也簡約大方,明間后部的神龕透雕花瓶(寓意平平安安)、鶴、梅花和一羊跪吃奶等內(nèi)容,雕工細(xì)膩。 而在面闊三間的橫屋,南北有廊心墻,墻楣上泥塑卷冊,色彩有藍(lán)、黃、白等,南墻上的泥塑內(nèi)容比較少見,下面是一條魚的形象,魚身上托著一株牡丹;梁頭上木雕精細(xì),為“獅子托梁”;木隔板上浮雕榕樹上站立老鷹,似有“榮膺”之意;后山墻和南北墻楣上皆彩繪花枝圖案,為草蔓、石榴、仙桃等,都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此外,張家宅的圍墻已經(jīng)稍微向內(nèi)傾斜,但還很硬實,用磚有紅、灰色兩種,長24厘米,寬11厘米,厚3.8厘米,從一段坍塌掉頂部的位置可以看出,墻體交叉豎砌,墻內(nèi)空心,只有一塊磚頭略有松動,爬上去站著拍照,一點問題都沒有。 閻根齊告訴記者,這種方法在后世使用比較普遍,一是能夠節(jié)約用磚,二是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適應(yīng)海南天氣炎熱、潮濕的自然環(huán)境。 一度疑為明代建筑 石柱礎(chǔ)“自揭”身份 張家宅的后門設(shè)在神龕之下,連向后墻的左右兩邊還有兩個約1米寬的側(cè)門,這使得后廊的空間更加開闊。據(jù)主人張建介紹,古時候講究尊卑有序,正廳后門只有家里的男性才能行走,女眷(尤其是侍妾)、奴婢只能走側(cè)門,要是家里有喪事,后堂正門就會關(guān)閉,所有的人只能走側(cè)門,以免驚動亡靈。 張建說,從先祖遷居大楊村,至今已有11代人,這個家族的男性結(jié)婚都較晚,大約30年才有一代人,因此估計張家定居大楊已有300多年歷史,房子可能是明朝末年或清代初年建起的,村里不少族人也說是明代的建筑。 不過,閻根齊依據(jù)前廊的方形石柱礎(chǔ)認(rèn)為:“這不是明代的房屋,因為明代建筑的石柱礎(chǔ)是‘覆盆式’的,也就是形狀為圓形,像一個倒扣的盆子。所以說,這座宅子最早只能是清初的建筑。即使如此,那個年代的房子在高溫、潮濕的海南,能存留到今天,已屬罕見?!?/p> 一段張氏家族簡史 功名富貴如云煙 那么,張家宅的具體蓋建年月真是清初嗎?張建哥哥張誠一邊翻閱《張氏族譜》,一邊講述其家族故事。 原來,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福建莆田舉人張有文來瓊上任瓊山知縣,致仕后落籍瓊山,后代子孫繁多,散居多地,代有賢人,如定安探花張岳崧就是他的二十一世孫。乾隆年間,張有文的十九世孫張時苞和兩個侄兒張基濬、張安國(分別是其兄張時茂的次子和四子),從瓊山譚文(今屬??谌T坡鎮(zhèn))加樂湖村遷居文昌蓬萊大榕村(后因海南話諧音,訛變?yōu)榇髼畲?。張誠、張建兄弟是張安國的嫡系后裔。 張誠說,張家宅院原有三進(jìn),現(xiàn)在看到的是第一進(jìn),第二進(jìn)與第一進(jìn)一樣規(guī)模,第三進(jìn)更大更寬,共有55路瓦壟。 張安國生于乾隆戊午年(1736年),16歲時隨叔父遷到大楊,卒于乾隆戊申年(1786年),歸葬瓊山加樂湖,享年僅50歲。從其生卒時間來看,他不可能在出生或剛?cè)氪鍟r就有實力蓋起“豪宅”。族譜的記載說明張有文的這一支后人,至今已在大楊村生活了262年。 張安國生了5個兒子,長子張?zhí)菰溃?dāng)過正九品的“按察司照磨”,與張岳崧同屬“岳”字輩;張?zhí)菰酪采遄?,長子張鐘煥生一子熊馨;張熊馨生三子,唯有長子張夢麟有后;張夢麟生張?zhí)┣?1876-1928),張?zhí)┣瀹?dāng)過“度支部(民國建立后改為“財政部”)主事”、“誥授中憲大夫、花翎員外郎”,是個四品官員;泰清生運政,運政生“昌”字輩的張誠和張建,即現(xiàn)存張家宅的主人?!安敝笫恰拔酢?、“樂”、“敦”,“敦”字輩為張有文的30世孫。 張誠稱,入村祖不大可能蓋起那么好的房子,因為據(jù)上一輩人說,張家“熊”和“夢”字輩靠經(jīng)商發(fā)家,房子可能是那兩代人建的,迄今200年左右。 “房子建好后有沒有修繕過,我們不知道,只知道最近100年沒有人修整過,卻遭受毀壞和占有?!睆埣倚值苷f,“日本人來了,住過一段時間,臨走時還毀了后兩進(jìn);解放后土改時,被貧下中農(nóng)住過;文革時,屋頂與人齊高的龍紋犄角被敲掉了。直到1995年,我們家3戶人才贖回這座老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