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大加速》 作者:【英】羅伯特·科爾維爾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鄭渝川 在這樣一個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時代,人們無暇品讀偉大的作品和思想——這樣的言論不絕于耳,但事實果真如此嗎?英國學者羅伯特·科爾維爾認為,當前更多人更可能閱讀更為艱深的哲學類、科學類書籍,就連通俗小說的寫作水平也大大超過以往,甚至備受詬病的泡沫劇的知識深度和密度也勝過以往的同類作品。 在羅伯特·科爾維爾所著的《大加速》一書中,他指出,技術變革帶給文化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一方面,人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另一方面,人們更可能朝著極其細微復雜的產品、更長久深入的體驗發(fā)展,更愿意花時間去領會,去欣賞,去品讀。從商業(yè)視角來看,上述影響提示人們,要么徹底順應潮流,以最吸引眼球的方式、最便捷的方式來爭取受眾;要么回歸深度,讓嚴肅作品變得更為縝密。至于那些平庸的作品,很可能在這個時代喪失市場。 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在很多國家,圖書銷量排行榜前列總會出現(xiàn)那種大部頭或者讀起來非?;逎臅?。在好萊塢等文化產品的制造中心,資源被越來越多地集中用于生產大明星云集的大片,或者堆砌各種前沿理念、技術的實驗作品,而預算指標一般、類型陳舊的電影相比以往更不可能獲得資金的支持。 技術的變革和社會心理的變化,讓文化生產出現(xiàn)了品位、質量、新鮮度等要素的兩極分化。這種環(huán)境對于藝術家的成長很可能不是好事,因為一個藝術家很難經受住漫長的成長期考驗,在這期間很可能毫無收益,沒有粉絲關注,沒有資本青睞。本書指出,鑒于計算能力的持續(xù)提高,人工智能將大大壓縮平庸作品甚至短平快流行作品占有的市場,讓上述趨勢進一步加劇。最終,進入文化、藝術市場的生產者在數量上很可能減少,只給創(chuàng)作高品質作品的作者和機構留出空間。 本書的中心論點在于,我們身處一個大加速的時代,加速不可避免會帶來沖擊,但也有好處。如前所述,閱讀嚴肅作品、欣賞嚴肅音樂的讀者、觀眾實際上比過去更多。作者認為,大加速是人的集體選擇,大加速利大于弊,雖然其弊端的出現(xiàn)更具急劇性。 越來越快的創(chuàng)新、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文化內容讓人眼花繚亂,這加劇了神經系統(tǒng)的持續(xù)運作,對神經系統(tǒng)承受焦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讓人們更習慣于沉溺淺層次的審美欣賞。作者指出,我們必須意識到,人的思維本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神經回路具有可塑性,對于正在發(fā)生的變化正在適應。 在適應過程中,首當其沖的是弊端。例如,更大的生活壓力以及注意力碎片化導致我們的健康水平下降,但科學家意識到,技術本身也為人們提供了調適自我的工具,使人們在獲取大加速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保持身心健康,實現(xiàn)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在談到網絡文化對于社交禮儀的沖擊時,作者指出,“非中介化”的確誘使許多人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進行網絡溝通,但要看到,網絡文化特別青睞機智和文采,那些在網上展現(xiàn)自己粗俗面目的人,本質上其骨子里就帶有膚淺。書中也談到了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出現(xiàn)的傳統(tǒng)媒體面臨生存困境、自媒體信息生產水平下降,網絡新聞環(huán)境是否導致糟糕的爭論。顯然,作者不贊同悲觀者的判斷,因為如今“盡管有大量糟粕存在,但好新聞的產量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多”。作者堅信,無論是報紙、電視,還是其他媒體介質上的作品,逐漸消失的是那些居于中游的平庸之作,而不是“真正的偉大之作”——好作品無論長短,如今都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種平臺上被分享。 書中詳細描繪了在計算能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高速交易、高頻交易帶給金融市場的沖擊。如果不加強監(jiān)管,沖擊很可能會更快地造成金融甚至更廣泛的經濟領域出現(xiàn)崩潰。作者認為,大加速也可以經過調整,讓金融投資的政策導向、交易方式能促進經濟長期健康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