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nèi)容:《楚辭.離騷》第二段和第三段 教學目的和要求:了解《離騷》第二段和第三段部分的基本內(nèi)容;理解詩人表述的思想感情;體悟中國古典文學欣賞。 教學重點:《離騷》第二段原文吟誦,詩文詞句解讀的賞析。《離騷》第三段原文吟誦,詩文詞句解讀的賞析。 《楚辭·離騷》賞析之二 【原文2】 【注釋】 ①三后:指楚國歷史上的三位賢王熊繹、若敖、蚧冒。 【譯文】 【賞析】 《離騷》第二段詩文,闡明詩人自己的政治觀點和立場,以及事君不合的經(jīng)過。首先引述三后以戒今王,接著陳述堯舜以示典范。在古代社會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負的士大夫,他們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統(tǒng)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也期盼和爭取楚懷王的合作。屈原曾取得楚懷王熊槐樹對他的信任,可是懷王的態(tài)度是不堅定的,政治缺乏清明,群小狼狽為奸。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開了屈原和“偷樂”的“黨人”之間的劇烈斗爭;同時,懷王的聽信讒言,也就決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觀遭遇。 關于楚懷王的歷史記載和軼事典故 歷史上楚懷王有兩人(前懷王熊槐,后懷王為項梁所立之熊心)。這時指前懷王熊槐。 楚懷王熊槐(約前355年―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出生于湖北廣陵(今湖北荊州),是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前328年―前299年在位。 其繼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進行改革,大敗魏國,消滅越國,擴充疆土??v橫家蘇秦曾言“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執(zhí)政后期,與秦昭襄王會盟于武關,秦昭襄王將其扣押,脅迫其割地。兩國相交不斬來使,何況是會盟協(xié)談的一國君主。在此之前,春秋時期,楚成王趁會盟之際扣留宋襄公,開了破壞邦交禮儀的先例。楚懷王被扣三年里,其子不思救父而自立為王,諸侯自以為無害于自己而不討伐。楚懷王為國家利益,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借口攻打楚國。楚國暫得保。三年后楚懷王客死于秦,梓棺返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史記·楚世家)。 楚懷王當政時,當時的楚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jīng)濟交流,可以印證“世界第一大國”之說。楚王為了便于商貿(mào),楚國特地為商隊鑄造了用于免稅的金節(jié),只要出示金節(jié),一律免征關稅。節(jié)用青銅鑄成,上有銘文曰:“得其金節(jié)則勿征”,“不得金節(jié)則征”。從享受國家免稅的優(yōu)待看,楚國已牢牢把商業(yè)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熊槐在公元前329年成為楚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后,曾經(jīng)顯赫一時。他北伐魏國,攻城奪地;東敗越國,拓境江東;公元前318年,甚至組織起七國聯(lián)軍,西伐強秦。楚國的疆域也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后來,卻數(shù)欺于秦,導致?lián)p兵折將,楚國兵敗丹陽、藍田,國土淪喪。 楚懷王在位期間,正值魏國霸業(yè)衰落,楚國獨強的一元政治向群雄并起的多元政治轉變時期,國際間的斗爭十分激烈。楚懷王先后與戰(zhàn)國時期的名君魏惠王、齊威王、秦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齊閔王斗法,鄰國眾多的楚國經(jīng)常成為各國合縱運動的打擊目標,在國際斗爭中的處境異常復雜艱難。 楚懷王趁秦惠王重創(chuàng)齊國,秦國又因秦武王暴斃發(fā)生內(nèi)亂之際,全力滅掉了當時的第二號大國越國,使楚國一下子變成了令人畏懼的巨無霸,對中原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引起了秦、齊、韓、魏的恐慌。楚懷王時期的楚國對外關系分為兩個階段,滅越之前主要與秦斗,滅越之后主要與齊斗。楚國在唐昧戰(zhàn)死、莊蹻叛亂后,國勢大衰,楚懷王被迫向齊國和秦國求和。宣太后和秦昭王卻趁楚懷王入秦之機,不顧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強行扣留楚懷王,向楚國勒索土地,遭到了楚懷王的嚴詞拒絕。 從執(zhí)政伊始到客死秦國的楚懷王熊槐,歷史評說不一。楚懷王執(zhí)政前期(前328—前313年),楚國國家富裕,他本人亦愿圖強,因此此階段是一幕喜劇。然而,自前 312年起,楚國在丹陽、藍田兩次大的戰(zhàn)役中敗北,楚國由盛轉衰,懷王的喜劇瞬間成了悲劇。楚懷王生前的悲劇一直延續(xù)到他客死秦國。悲劇的產(chǎn)生和延續(xù),與楚懷王對大勢認識不清、用人不當、個人情緒智力不高有關,同時也與楚國本身權力和人才制度的弊端、楚臣們的腐化有關。 “贏得生前身后名”。楚懷王死后,關于他的評價與他本人生前相反,經(jīng)歷了由悲到喜的過程。 二十世紀80年代以前,史學界和文學界大都對他持否定態(tài)度。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依據(jù)地下出土資料等對楚懷王進行了重新審視,肯定了他的可取之處。 楚懷王生前身后的悲喜劇,反映了楚懷王本人的復雜性。楚懷王執(zhí)政之初心愿圖強,初衷值得肯定;但楚國的由盛轉衰,有他個人方面的原因;他又忠于社稷,表現(xiàn)出高度的晚節(jié),贏得了后人的尊敬。 楚懷王熊槐軼事典故 1、雪中送炭 故事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正值歲末冬天,到處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寒地凍。楚懷王叫人在宮殿里點上爐火,燒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襖,還是覺得身上發(fā)冷,直打寒戰(zhàn)。 突然,他沉思了一會兒,良心有些發(fā)現(xiàn),設身處地,不免想起了他的臣民們:我把爐火點得這么大,身上還穿著這么厚的皮襖,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們既沒有爐火烤,又沒有皮襖穿,豈不是更冷得難以忍受? 這時的楚懷王心情非常之好,也顯得非??犊?,于是頒下旨令,給全國的貧苦百姓和游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們在得到君主送來的燃料后,很是高興,也非常感動,十分感激楚懷王,都稱贊他是位好國王。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來。 2、巫山云雨 巫山云雨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高唐賦》《神女賦》等古文。這些古文寫的是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覽云夢臺的故事。他們在游覽云夢臺時,宋玉說:“以前先王(也就是楚懷王)曾經(jīng)游覽此地,玩累了便睡著了。先王夢見一位美麗動人的女子,她說是巫山之女,愿意獻出自己的枕頭席子給先王享用。先王知道弦外有音非常高興,立即寵幸那位巫山美女。巫山女臨別之時告訴先王說,如再想我的話,就來巫山找我,早晨是'朝云’,晚上是'行雨’。” 3、無功受祿 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經(jīng)?;ハ喙シィw國憑借武力不斷侵犯楚國。此時楚國人杜赫來見懷王,聲言他能說服趙國跟楚國和好。楚懷王非常高興,準備把杜赫封五大夫,然后派他前往趙國。大臣陳軫知道了這件事,向楚王獻計說:假如杜赫不能完成跟趙國通好的使命,大王授給他五大夫的爵位,這豈不是無功受祿了嗎?楚懷王聽陳軫說得有理,便問:那你說該如何辦?陳軫說:大王最好以十輛兵車,派杜赫去趙國,等他完成了使命,封為五大夫。楚懷王采納了陳軫的計策,用十輛兵車送杜赫去趙國。杜赫見楚懷王不提封爵之事,十分生氣,干脆拒絕出使趙國。于是陳軫向楚王說:杜赫不接受出使趙國的使命,這正表明他心懷鬼胎,他的目的是想騙取爵位,現(xiàn)在見大王不給爵位,他就干脆不去了。 4、懲羹吹齏 懲羹吹齏比喻鑒于以往的教訓,遇事過于小心。 詩人屈原在任楚國官員時,面對日益強盛的秦國,主張聯(lián)合齊國共同抗秦。但他的主張遭到統(tǒng)治者反對。楚懷王聽信讒言,罷免了屈原的官職。后來頃襄王又把屈原流放到外地。屈原在悲憤之余,寫了許多詩篇。其中《九章·惜誦》中有“懲于羹而吹齏兮,何不變此志也”的詩句。意思是說:喝熱羹時被燙過的人,心懷戒心,見了冷菜肉食也要吹一下。 《楚辭·離騷》賞析之三 【原文3】 【注釋】 ①滋:培植。畹:古代地積單位,等于三十畝。一說十二畝,又說二十畝。 【譯文】 【賞析】 《離騷》詩文第三段。詩人敘述自己在政治斗爭中的客觀遭遇,并分析其原因。綜合起來,有下面幾層: 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單靠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除了爭取君王的合作,必須培植人才,廣結同志,共赴其成。屈原在這方面作了充分的準備??墒窍氩坏?/span>“眾芳蕪穢”,致使他的計劃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黨人”之間的矛盾的根本原因。他們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異己,只不過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堅持理想,則是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艱”。這里,他強調(diào)法度繩墨,進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這和腐化沒落的貴族勢力絕不相容,因而這一斗爭是不可調(diào)和的。 第三、在這樣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中,懷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長了邪氣的高漲,造成了群小進讒的有利條件。 第四,從邪正不能相容,預測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強調(diào)不屈服、不妥協(xié)的頑強精神,并準備為此而不惜作任何犧牲。 善于“彭咸”的說法 《離騷》里的彭咸,不見于先秦其它書籍。王逸《楚辭章句》說:“彭咸,殷賢大夫,諫其君不聽,自投水而死。”并沒有講明注釋的根據(jù)。朱熹承襲了王逸的說法,但心存疑慮。屈原另一篇作品《悲回風》說:“凌大波而流風兮,托彭咸之所居。上高巖之峭岸兮,處雌霓之標顛。......馮昆侖以澄霧兮,隱岷山以清江。憚涌湍之礚礚兮,聽波聲之洶洶。......浮江淮而入海兮,從子胥而自適。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跡。”從這一篇來分析,彭咸的確是像申徒狄一樣“負石自投于河”(《莊子.盜跖》),但彭咸和昆侖、岷山似乎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屈原創(chuàng)作的《離騷》、《思美人》、《悲回風》、《抽思》四篇作品七次提到“彭咸”。 彭咸說法一: 彭咸是彭祖第三十四代裔孫,字??怠I?/span>(殷)代帝辛(又稱紂王)時(商紂、殷紂同),官為賢大夫。時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紂愈淫亂不止,咸公與眾卿渚臣數(shù)諫帝辛,君不納,太師、少師謀遂去,咸公欲投水而去。(竹書紀年有載:“殷末彭咸,諫紂不用,投江而死”)。東漢順帝時侍中,文學家、史學家在《楚辭》中贊咸公曰:“彭咸,商賢大夫,可謂與老彭相輝映矣。”后人贊稱彭咸為“天下第一諫”。 彭咸說法二: 彭咸乃顓頊的后世子孫,楚人的祖伯。據(jù)《宋史·鄧得遇傳》說他的故鄉(xiāng)在潭府(長沙)。彭咸,是個胸懷大志、剛正不阿、不從流俗,在殷商末之際為殷商朝臣賢大夫。他是殷朝耿介之士,直諫商王不聽,不得其志,以投江自盡表示抗議,被后世列為人臣的楷模。 他的自沉于江的歸宿被屈原效仿,在一聲聲長嘆后自沉于汩羅江。《離騷》結句詠嘆:“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在作品中屢屢提及,如“愿依彭咸之遺則”就是最好的表達。李白《臨終歌》悲呼:“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為美政不屈而死的彭咸和沖天高飛、扶搖直上的大鵬,是兩位大詩人心中永存的偶像,是他們從初始到終結都為之付出真情實感的理想所在。他的人格力量和獻身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人,永不磨滅。 彭咸說法三: 后代學者還有人提出過彭咸是兩個人的合稱,他們分別是“巫彭”與“巫咸”,根據(jù)是“彭”和“咸”倒是的確出現(xiàn)在在文獻中。商代甲骨文的卜辭中就有“貞人”彭的名字,可知彭是專司占卜的神職人員。殷墟卜辭中“巫咸”為殷舊臣,與伊尹地位相當,伊尹把他推薦給商王太戊后,他“治王家有成”,一改太戊以前幾朝的衰敗面貌,從而使“殷復興、諸侯歸之”?!妒辣?/span>·作篇》里也寫到:“巫咸作筮,巫彭作醫(yī)”,巫彭、巫咸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卜筮、醫(yī)藥之祖,當時醫(yī)、卜是不分家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