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周易太極陰陽演變的規(guī)則及蘊義

 谷山居士 2019-02-16


摘要:

太極陰陽的演變有一定的規(guī)則,它在兩儀四象八卦及六十四卦演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不同凡響的意義。


兩儀陰陽互根和四象陰陽互用的模式是我們自然界結構與運動的理論模型,八卦的三爻是我們宇宙萬物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的理論模型,六爻的六十四卦是我們宇宙萬物六十四個遺傳密碼的最高境界。


在宇空,太陽和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存在著陰陽互根互用的結構模式和運動模式。在人體,命門與五臟也存在著太極陰陽互根互用的結構模式和運動模式。



 

關鍵詞:周易太極陰陽;天地太極陰陽;人體太極陰陽;陰陽互根互用;天人相應  

 

1 周易太極陰陽


周易對宇宙生成的過程有著非常經(jīng)典的論述,《易傳·系辭上》曰:“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兇, 吉兇生大業(yè)。” 以及64卦的“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碧珮O在其演變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上都有著不同凡響的蘊義,我們試對其探討。


在太極演變的這一過程中,兩儀的生成是至關重要的,兩儀即陰陽,陰陽分則天地立,由是天地陰陽二氣上下升降,就可造化出萬事萬物來,所以首先審視兩儀產(chǎn)生的過程和原理,則是認識太極演變過程的基本點[1]。


      ·張景岳在《類經(jīng)附翼·醫(yī)易義》中論述了太極生兩儀的過程,他說:“太極本無極,無極即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天生于動,地生于靜……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也。這是個陰陽互為其根的演變過程,如圖1-3所示。

    

    

 

由圖2可見,太極在一動一靜分陰分陽的初始階段,就蘊藏著陽中含陰,陰中含陽的演變過程。


由圖3可見,當兩儀分立天地生成時,就蘊義了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如在太陽的中心有一黑色的陰,在太陰的中心有一白色的陽,此也正是張景岳在《類經(jīng)·運氣類》中所言:“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此陰陽互藏之道這也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的陰陽互根之道,即陰陽魚的魚眼。


由圖4可見,當兩儀生四象籍以陰陽太少之說時,就蘊義了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因為以定位言,則陽在上,陰在下;以升降言,則陽下降,陰上升;以道路言,則左為陽降之道,右為陰升之路。由此言之,所以太陽在上主天,太陰在下主地;太陽從左而降,是天陽下降于地,而陰中之陽為少陽,所以少陽在下(地);太陰從右而升,是地陰上升于天,而陽中之陰為少陰,所以少陰在上(天)。此也正是張景岳所言唯陽中有陰(少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陰中有陽(少陽),故地氣得以上升的陰陽互用之道,即陰陽魚的魚尾。


張景岳的此陰陽互藏之道就是太極陰陽的結構模式,其故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的陰陽互用之道就是太極陰陽的運動模式。


張景岳在《類經(jīng)圖翼·陰陽體象》中曰:“陰者宜暗,水則外暗而內(nèi)明;陽體宜明,火則外明而內(nèi)暗。如果以水火論之,則太極陰陽圖正是水外暗而內(nèi)明,火外明而內(nèi)暗之證,這是因為陰陽互為其根,火中有水,陽中有陰,是為生化之本,亦即“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景岳全書·新八方略》)。“陽得陰助”一定是內(nèi)助的陰方可使其生化無窮,外助的陰是不能使其生化無窮的。水中有火,陰中有陽,乃為泉源之溫,方可孕育萬物,亦即“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陰得陽升”一定是內(nèi)在的陽方可使其泉源不竭,外部的陽是不能使其泉源不竭的。


陰陽互為其根,火不息必以水為其本,水不寒必以火為其溫,水火陰陽相互包藏以相互資生,在其各自的內(nèi)部就蘊藏著可以互相轉化的物質(zhì)基礎,所以才能火不息而水不寒。只有不息之火才能使其陽氣生化無窮,只有不寒之水才能使其陰氣泉源不竭,這是由其各自的內(nèi)部因素所決定,這就是太極陰陽“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的結構原理?!端貑枴?span>四氣調(diào)神大論》曰:“陽氣根于陰,陰氣根于陽,無陰則陽無以生,無陽則陰無以化此即陰陽互根之理。


“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不息之火使其陽氣下降需有來自外部陰氣的作用(少陰);“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不寒之水使其陰氣上升需有來自外部陽氣的作用(少陽)。地之陰氣要上升而不能自升,必得陽氣(少陽)之助而后升,地之陽,即天下降之陽(少陽),以陽助陰升;天之陽氣要下降而不能虛降,必得陰氣(少陰)之助而后降,天之陰,即地上升之陰(少陰),以陰助陽降(見圖4)。二者一升一降,相互為用,才能升降不已,并由此將對立的雙方鏈接成一體?!端貑?/span>·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這是由其各自的外部因素所決定,這就是太極陰陽互用的運動原理。


陰陽互根是指陰陽內(nèi)部各自蘊藏著能夠相互轉化的物質(zhì)基礎(陽中有陰和陰中有陽),以使其陽氣能夠生化無窮和陰氣能夠泉源不竭,也就是“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結構原理,即陰陽魚的魚眼(太陽和太陰);陰陽互用是指對立的陰陽雙方相互消長進退的外部條件,陰陽相互吸引以使陽能降而陰能升,也就是“故天氣得以下降……地氣得以上升”的“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運動原理,即陰陽魚的魚尾(少陽和少陰)。前者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的結構之道;后者是“陰陽之氣,相互吸引”的運動之道。


只有陰陽互為其根,陽才能生化無窮,陰才能泉源不竭;只有陰陽相互為用,對立的雙方才能鏈接成一體。互根與互用:根為本,用為標,陰陽如果不能互為其根,陽便會為無根之火而息滅,陰便會為無源之水而寒凝,也就談不上陰陽的相互為用。任何事物都有結構(體)與功能(用)兩個方面,太極陰陽也不例外。陰陽互根互藏是太極陰陽的結構模式,是靜態(tài),為體,陰陽互動互用是太極陰陽的運動模式,是動態(tài),為用。所以兩儀“陰陽互根”的結構原理和四象“陰陽互用”的運動原理是太極陰陽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即兩儀的蘊義是陰陽互根,四象的蘊義是陰陽互用。


由圖5可見,八卦則是表示了天地陰陽二氣在升降運動的消長進退過程中所發(fā)生的量變,而這不同的量變相互組合就會構成不同種類事物的質(zhì)變, 如?(乾)與?(坤)、?(兌)與?(艮)、?(離)與?(坎)、?(震)與?(巽),如此八卦相錯,其基因(陽爻陰爻)不斷的選擇組合,由三爻的八卦演變?yōu)榱车牧呢浴?/span>


在生物遺傳的密碼中,DNA中的四種核苷酸A、G.、C、T每三個一組構成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即每三個為一個基因片段(見圖6),可見周易的三爻卦蘊義了生物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的結構原理。宇宙物質(zhì)從無機界到生物界都遵循著三聯(lián)體結構形態(tài),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使用同樣的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可見“三聯(lián)體”(三爻)就是宇宙物質(zhì)的“基因”,即三爻的八卦蘊義了宇宙的基因,而基因決定著事物的種類和形態(tài)結構,所以說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三爻卦與三聯(lián)體密碼在結構、表達和組合方式上相類似


生物最高有64個遺傳密碼,周易最高有64卦,彼此以各自的表達方式高度統(tǒng)一于宇宙的“基因”——宇宙演化的64個密碼中,統(tǒng)一于宇宙全息的統(tǒng)一場中[2]。六爻64卦是最高卦,也是卦爻最大限度的組合,生物共有64個遺傳密碼,也是生物基因最大限度的組合?!兑?/span>·系辭》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64卦的六爻再組合變化時也就產(chǎn)生了三極之道天、地、人的演變結果,達到了卦爻演變的最高境界。而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最高64卦同節(jié)奏演變的受精卵的2細胞期、4細胞期、8細胞期最高64細胞期的64個遺傳密碼再演變時就會形成具有全能分化功能的內(nèi)細胞群,內(nèi)細胞群最后將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完整的胚胎生物體,這與64卦演變的最高境界是同一個節(jié)點。所以“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蘊義了太極陰陽演變的最高境界。


三爻的八卦與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六爻的64卦與64個遺傳密碼都是事物發(fā)展變化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屬于同一個宇宙原理。田進文指出:醫(yī)源于易,醫(yī)理不能違背易理。受精卵細胞的2細胞期4細胞期8細胞期64細胞期與太極兩儀四象八卦64卦的演變環(huán)節(jié)和規(guī)則一樣,都是宇宙物質(zhì)創(chuàng)生最初的幾個階段,二者具有同一性,而太極陰陽演變的規(guī)則就在于闡明陰陽學說的根基是有其內(nèi)在邏輯性的,這也是任何事物必須遵守的天地陰陽法則,無以例外[3-4]。


《素問·太始天元冊》曰:“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太虛者,太極也。太極是由無形的氣所構成,本身無陰陽屬性,是構成宇宙最原始的物質(zhì),所以太極就是一,是道生一;太極生兩儀,是一生二;兩儀即陰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圣。陰陽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第三者--神,是“二生三也;神用無方謂之圣,《說文》“神,引出萬物者也?!薄犊讉鳌贰笆o所不通,神妙無方。”唐·韓愈《賀冊尊號表》“無所不通之謂圣,妙而無方之謂神?!奔?span>神彰顯生機,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方),造化萬物謂之圣,是三生萬物也。


或:“太極本無極,無極而太極”是“道生一”;太極生兩儀是“一生二”;兩儀即陰陽,陰陽相感萬物化生,產(chǎn)生了第三者--萬物,是二生三;宋·周敦頤《太極圖說》曰:“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比f物生生不息不斷的繁衍和進化,生而復生無窮無盡,即萬物生生是萬物生萬物,是三生萬物也。可見周易太極的演變蘊含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宇宙法則。


·邵雍說:“太極一也”。《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類經(jīng)附翼·醫(yī)易義》易道無窮,而萬生于一……所謂一者,易有太極也。宇宙本原、萬物資始的“一”就是道,是本原之道、太極之道。《周易·系辭》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法則和變化規(guī)律就是道,是陰陽之道、規(guī)律之道。潘毅指出:”有本原之道和規(guī)律之道,是不同領域的道[5]。


太極生兩儀,兩儀蘊義了陰陽互根的結構原理;兩儀生四象,四象籍以陰陽太少之說,蘊義了陰陽互用的運動原理;四象生八卦,八卦的三爻蘊義了宇宙基因的結構模式,所以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64卦的“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則是蘊義了太極陰陽演變的最高境界。太極演變的這一過程是我們宇宙萬物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和法則,也是周易關于宇宙生成環(huán)節(jié)上最經(jīng)典的描述。

2天地太極陰陽


     太極陰陽圖原稱為“天地自然之圖”,所以它應是自然界天地結構和運動原理的理論模型。按照太極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基本法則,我們設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太陽為天,地球為地,即太陽和地球也應具有太極陰陽互為其根的結構原理和陰陽相互為用的運動原理。   


太陽的內(nèi)部主要可以分為三層:核心區(qū)、輻射區(qū)和對流區(qū)(見圖7)。太陽的核心區(qū)溫度極高,可達1500℃,壓力極大,使得由氫聚變?yōu)?/span>氦的熱核反應得以發(fā)生,從而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些能量通過輻射層和對流層中物質(zhì)的傳遞,向外輻射到太陽的大氣層。


換言之,太陽的核心區(qū)無疑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物質(zhì)基礎,太陽沒有這個由氫聚變?yōu)?/span>氦的熱核反應的發(fā)生,亦即沒有這個物質(zhì)基礎的轉換,太陽就不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太陽的核心區(qū)是物質(zhì)基礎屬于陰,太陽的輻射區(qū)、對流區(qū)及太陽的大氣層是其功能的體現(xiàn)屬于陽。

          

7 太陽,陽中有陰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結構(體)與功能(用)兩方面,體陰用陽,體在內(nèi),用在外,太陽也不例外。陰陽是相對而言的,雖然太陽表面的溫度是6000℃,而其核心區(qū)是1500萬℃,但從物質(zhì)(體)與功能(用)這個角度來看,太陽核心區(qū)產(chǎn)生的熱核反應為太陽表面的光輝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屬于陰,其輻射區(qū)、對流區(qū)體現(xiàn)了功能屬于陽,相對而言,二者是物質(zhì)與功能、體與用的陰陽關系,是一個整體。若以虛實言,虛為陽,實為陰,太陽的外圍為虛(用)為陽,太陽的核心區(qū)壓力極大為實(體)為陰。再者,太陽的表面光芒萬丈屬于陽,而太陽的內(nèi)核深不可見屬于陰。所以從陰陽相對而言這個意義上來講,這就是陽中有陰”的結構模式,也就是張景岳的“天本陽也,然陽中有陰”的結構格局。而且從圖7來看,其核心區(qū)也極似太極圖“陽中有陰”的結構特征,即魚眼。“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顯然,這一定是太陽內(nèi)部的陰,外部的陰是不會使其生化無窮的。陽中有陰方可生化無窮,否則為無根之火。


地球也主要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地心)。地球上最熱的地方是地心,溫度高達6000度,呈熔融狀態(tài)(見圖8)。


                    

地球,陰中有陽

  


地雖然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zhì)所構成,但“萬物稟形,非水不育”(《景岳全書·雜證謨》),所以水是地陰之根本。 水為陰,火為陽;寒為陰,熱為陽。相對而言,地球外表是水,其性寒,內(nèi)里是火,其性熱,是“陰中有陽”的結構格局,也就是張景岳的“地本陰也,然陰中有陽”的結構模式。而且從圖8來看,地心也極似太極圖“陰中有陽”的結構特征,即魚眼?!瓣幍藐柹床唤摺?,顯然,這一定是地球內(nèi)部的陽,外部的陽是不會使其泉源不竭的。陰中有陽方可泉源不竭,否則為死水一潭,正如張景岳在《傳忠錄》中所言:“水性本寒,使水中無火,則其寒必極,寒極則亡陽,而萬物寂滅矣”這是內(nèi)因。


唯陽中有陰,故天氣得以下降”,這個“陽中有陰”一定是來自外部的地之陰氣;“陰中有陽,故地氣得以上升”,這個“陰中有陽”一定是來自外部的天之陽氣,這是“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陰陽雙方相互為用的運動原理。只有相互為用(相互吸引)的升降運動才能使對立的雙方鏈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天地一體,所以《格致余論》曰:“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這是外因。只有陰陽互根互用,內(nèi)因外因共同作用,才會有萬物的化生。


從整體上看,太陽陽中有陰,地球陰中有陽是太極圖陰陽互為其根的結構模式,也是“陰陽之精,互藏其宅”“陰陽互藏之道”;而太陽火之陽氣下降于地,地球水之陰氣上升于天則是太極圖陰陽相互為用的運動模式。前者是結構,為體,后者是功能,為用,符合任何一個事物都有結構(體)與功能(用)的兩個方面。


太陽“陽中有陰”,地球“陰中有陽”符合太極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其相當于太極陰陽魚的魚眼。太陽火之陽氣與地球水之陰氣上下升降造化萬物的運動符合太極圖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其相當于太極陰陽魚的魚尾(少陽和少陰)。所以,太陽與地球這個陰陽對立統(tǒng)一體或許就是太極陰陽圖的真正源頭。所以太極圖原叫“天地自然之圖”。宋·邵雍《觀物外篇》曰:“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碧旌偷匾粯樱⒎翘摕o縹緲,它也是有形有質(zhì)之物

3人體太極陰陽


·朱熹曰:“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痹?span>朱丹溪曰:“人身必有一太極”。明·張元素曰:命門“為天地之始。”天地之始即太極。


·孫一奎在《命門圖說》中曰:“命門……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以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泵T是人體的先天之太極”,它替天行道造化五臟,處于至高無上的地位,是人體的根本所在。


·趙獻可在《醫(yī)貫》中曰:命門是“真君真主,乃一身之太極。”是“主宰先天之體”,有“流行后天之用”,故“人之初生受胎……惟命門先具。有命門然后生心……有心然后生肺……有肺然后生腎……有腎則與命門合。”先有命門,而后才有五臟的產(chǎn)生,先生為主,故命門為“十二官之主”,而腎藏五臟六腑之精與命門合,則是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之道。


·張景岳在《真陰論》中指出:命門是“人身之太極”,“但知根本,此其要也,命門是也。所謂命門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我生者,由此而栽也?!碧珮O命門是人體生命之根本,具有化生“先天無形之陰陽(元精元氣元陰元陽)”,繼而再生成“后天有形之陰陽(臟腑、氣血、津液)”,所以命門與五臟是先天與后天的關系。


《靈樞·經(jīng)脈》曰:人始生,先成精。精,獨一無二,就是一,是道生一也,“一”就是太極。精,乃是先天之精、元始之精,藏于先天之命門,所以命門就是人體的先天之太極。元精是構成人體最原始的物質(zhì),本身無陰陽屬性,由于其自身的氣化作用產(chǎn)生了元氣,才形成了陰陽關系,是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也。元精元氣化生元神,是“二生三”也。神彰顯生機,生生不息變化無窮,是“三生萬物”也??梢娒T蘊含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符合“道”是物質(zhì)(元精)、能量(元氣)、信息(元神)涵三為一的組織原則[6],乃是造化之機、原動之始、發(fā)生之萌[7],是立命之本,故曰命門。陳根成指出:太極命門是精氣神的代稱,是人體的最高主宰[8]。張家瑋指出:命門是先天之太極 ,是精氣神之根源 ,是五臟六腑之本 、十二經(jīng)脈之根,其功能位于十二官之上[9]。


張景岳在《真陰論》中言:“五臟本皆屬陰”,又言“五臟之本,本在命門”就像“地球之本,本在太陽”一樣。命火是一身陽氣的根本,而五臟本皆屬陰又本于命門,所以命門與五臟應是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關系,應具有太極陰陽互根互用的結構模式和運動模式。我們設命門為天,五臟為地: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結構(體)與功能(用)兩個方面,體陰用陽,結構為陰,功能為陽,體在內(nèi),用在外,兩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整體,命門也不例外。 命門為“元氣之所系”,又藏有元精,元氣為元精所化生,二者是功能與物質(zhì)的關系。陰陽是相對而言的,元氣為功能屬于陽,元精是物質(zhì)屬于陰,二者同屬于命門(天)是一個整體。但元氣用在外需發(fā)布遠行,元精體在內(nèi)需固守舍藏,體陰在內(nèi),用陽在外,抽象而言,可以認為這是“陽中有陰”的結構模式,這與太陽一樣,它的外面是光芒萬丈的陽氣(元氣),內(nèi)里是產(chǎn)生熱核反應的物質(zhì)(元精),太陽沒有內(nèi)里的熱核反應(相當于元精“化生”元氣的過程)就不會產(chǎn)生能夠溫煦到大地的天之陽氣(元陽之氣),命門沒有元精的生化作用(相當于太陽內(nèi)部的熱核反應)就不會產(chǎn)生能夠溫煦到五臟六腑的元陽之氣,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元氣亦即元陽之氣,亦稱之為命火,是人體一身陽氣之根本,這與太陽火是天之陽氣的根本同出一轍。所以命門是人體內(nèi)的天,符合太極圖“陽中有陰”的結構特征。


     木火土金水“五臟本皆屬陰”,是組成人體內(nèi)陸的內(nèi)容,而腎水是五臟之陰的根本。木火土金水五形之火是地火,所以心火是陰中之火,為陰中之陽。抽象而言,可以認為這是“陰中有陽”的結構模式。實際上,心火主血脈的功能是推動五臟血液循環(huán)的根本動力,如果沒有心火主血脈的功能,臟腑就難以產(chǎn)生五臟六腑之精氣(陰氣),尤其是心火衰竭就會出現(xiàn)腎水不化的臨床病癥,這是陰中無陽其寒必極之證。與地球一樣,地火是陰中之火,為陰中有陽的結構模式,如果沒有地火氤氳這個內(nèi)部因素,就不會有泉源之溫,地水也就會寒凝不化,這與心火衰竭首先表現(xiàn)的是腎水不化的病癥相一致,所以可以認為心火是陰中有陽的結構模式,即人體內(nèi)的地(五臟)符合太極圖“陰中有陽”的結構特征。


或者:五臟是形本屬陰,所以五臟陰中有陽也可認為是五臟其形質(zhì)在外,而功能于內(nèi),如心主血脈、腎主水、脾主運化、肺主氣、肝主津液等,這些水、血液、食糜、氣、津液等物質(zhì)的代謝過程均在臟器內(nèi)部完成,是“陰中含陽”的格局;命門則不同,其形質(zhì)(元精)在內(nèi),而功能(元氣)行于外,其元氣元神均至幽至微,杳然不可見,是“陽中含陰”的格局。  


    太極圖的另一個特征是陰陽相互為用的升降運動,那么命門與五臟也應存在著陰陽相互為用的升降機理。“五臟本皆屬陰”,腎水是陰中之陰,陰中之陰為太陰,所以腎應為太陰之臟。太陰為至盛之陰,所以腎亦稱為“至陰之臟”,而位于人體的下極。命火是陽中之陽,陽之陽為太陽,所以命門應為太陽之臟。而太陽為“至盛之陽”,所以命門應為至陽之臟,位于人體的上極才是。命門為至陽之臟而居上,腎為至陰之臟而居下,二者位于人體的兩極,成上下對立升降之勢以陰陽相互為用,方可合乎天道。


命火之陽氣與腎水之陰氣是如何上下升降相互為用?這首先得明確命門的部位,實際上《靈樞·根結篇》》的“命門者,目也”就是指命門的部位所在。明·張景岳在闡釋“命門者,目也”時指出:“睛明所夾之處,是為腦心,乃至命之處,故曰命門”(《類經(jīng)附翼·求正錄》)從現(xiàn)代解剖學看,兩睛明目系交叉所夾之處正是腦髓的中心,腦髓的中心是間腦(見圖9),所以間腦就是張景岳所指的腦心,是命門的本質(zhì)所在。心,中心的意思,物體的中心部分稱之為芯,在表示物體的內(nèi)心部分時心和芯有相同的字義并且二者同音,所以腦心即腦芯。


《靈樞·經(jīng)脈》曰:精成而腦髓生。但腦髓有大腦和腦芯先后天之分(見圖1011),腦芯應是精成而腦髓生的本質(zhì)所在。人類胚胎早期腦芯的側壁外突形成視目系,即腦芯就是目睛命門所藏的先天之精,二者在發(fā)生學上有著淵源關系。而足太陽經(jīng)是起源于目睛命門腦芯的經(jīng)脈,它運行腦芯元精化生的元氣元神通過目系出生命之門目,然后下項夾脊入五臟六腑之腧并唯腎而絡最后植入足少陰腎經(jīng)的至陰穴(見圖12),是目睛命門為“五臟六腑之本”“其氣與腎通”的經(jīng)絡學證據(jù)[10]。


9 “睛明所夾之處是為腦”   10 腦髓有大腦與腦芯之分    11 腦芯在大腦表面的投

 

 

 

12 腦芯、命門、足太陽經(jīng)關系圖

 

明確了命門的部位和功能及其與足太陽經(jīng)的淵源關系,我們就可以闡述命火之陽氣與腎水之陰氣是如何上下升降相互為用了。


命門腦芯元精化生的元氣通過起源于腦芯生命之室的足太陽之脈的運行經(jīng)目系外出于生命之門目(“氣出于腦”“陽氣出于目……循項下足太陽(《靈樞衛(wèi)·氣行》),然后循項下入十二臟之俞以推動五臟六腑的生理活動,以命門天火之陽氣溫煦人體內(nèi)的地(五臟),這就是命門天之陽氣下降于地的經(jīng)絡學證據(jù)。


五臟(地)得到命門天陽之氣的溫煦后,便產(chǎn)生五臟地之陰氣以上升于天,五臟地之陰氣上升于命門腦芯(天)其途徑有二:


一、《靈樞·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上屬于腦”,上注于目睛命門就必會通過目系抵達于腦芯,這是目與腦芯在發(fā)生學上的淵源關系所決定的,所以五臟六腑之精氣(地之陰氣)皆上升于目睛命門腦芯(天)。五臟六腑之精氣是如何上升于目睛命門上屬于腦芯的?《素問·五臟生成篇》有“諸脈者,皆屬于目”、《靈樞·口問篇》有“目者,宗脈之所聚”之說,即五臟六腑之精氣應是通過“諸脈、宗脈”等眾多經(jīng)脈上升于目睛命門的,然后再通過目系上屬于腦芯,以地陰之氣上濟于天;


二、《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由于腎是五臟之陰的根本,所以是腎藏五臟六腑之精,即腎精主骨生髓通于腦是腎精攜帶著五臟六腑之精氣(地之陰氣)通過髓道上升至它的最高點--腦芯命門?!鹅`樞·經(jīng)脈》曰:足少陰“貫脊,屬腎。”《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曰:足少陰脈“循脊內(nèi)。”《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曰:足少陰脈“上穿脊之。”足少陰腎經(jīng)與脊髓直接相通,即腎是通過其上循脊內(nèi)的足少陰腎經(jīng)經(jīng)過脊髓上升至它的最高點--命門腦芯。


《道樞·黃庭篇》云:“腎者,其左少陰,其右太陽,上通諸氣……內(nèi)灌于生門,上入于泥丸,上下流通,如日月之運行。”生門,生命之門、命門也;泥丸,腦芯元神也。即,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左少陰→“貫脊”“循脊內(nèi)”“上穿脊之”→內(nèi)灌于生門(命門)→上入于泥丸(腦芯)→右太陽→下入十二臟之腧→腎(足太陽唯腎而絡),從而左升右降上下流通,如日月之運行。也足見足少陰腎與命門腦芯泥丸其氣相通是有經(jīng)絡學證據(jù)的,它“上入于泥丸”應是通過其上循脊內(nèi)的足少陰分支“貫脊”以內(nèi)灌于命門而上入于泥丸腦芯的,所以腎“主骨生髓通于腦”應是通過其“上穿脊之”的足少陰分支上通于命門腦芯的?!端貑?/span>·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上下之環(huán)轉也”。劉永明指出:位于腦髓中心的腦神(腦芯)是人體的最高主宰[11],謝海洲指出:腦髓中心泥丸宮的“腦竅為元神之府”[12]。周德生等認為以“志心(腦芯)”元神為核心的氣機升降出入之環(huán)繞回轉運動把人體的各個部分連接為一個有機的整體[13]。


如此命門腦芯居于人體的上極以其天火之陽氣下降于地,腎居于人體的下極以其地水之陰氣上升于天,此陰升陽降水火相濟就是太極陰陽相互為用的運動模式。這也是命門“其氣與腎通”的《難經(jīng)》本意。


《素問·六微旨大論》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泵T腦芯元精化生的元陽之氣通過足太陽經(jīng)的運行入十二臟之俞下降于五臟,降者謂天,所以命門是人體內(nèi)的天;五臟之精氣通過諸脈、宗脈皆上升于目睛命門上屬于腦芯,升者謂地,所以五臟是人體內(nèi)的地。


命門足太陽經(jīng)大盛之陽氣下降于五臟并唯腎而絡,腎精主骨生髓上入于腦芯命門,這就是“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無有窮已,故生意存焉”的天人相應觀。命門天之陽氣與五臟地之陰氣相互為用的升降運動將命門與五臟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人體成為一個對立統(tǒng)一的整體,這就是“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的天人相應觀。


從整體看,命門陽中有陰,五臟陰中有陽就是太極圖陰陽互根的結構模式;命門天之陽氣下降于五臟,五臟地之陰氣上升于命門就是太極圖陰陽互用的運動模式。前者是結構,為體,后者是功能,為用,符合任何一個事物都有結構(體)與功能(用)的兩個方面,也符合太極陰陽圖互根互用的兩大特征。命門與五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生機不息,這就是《內(nèi)經(jīng)》的“天人合一”之道。


     張景岳指出:“五臟之本,本在命門,神氣之本,本在元精”五臟與命門是對立統(tǒng)一的天地陰陽關系,而陰以陽為主,地以天為主,所以“五臟之本,本在命門”,如同地球之本,本在太陽一樣,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命門元精化生元氣,元氣化生元神,所以命門元氣元神之“神氣之本,本在元精”,如同太陽的陽氣神明之本,本在太陽的核心區(qū)一樣,沒有元精就沒有神氣,元精是根本,是道之一。所以潘毅指出:作為宇宙本原、萬物法則的太極之道”,其高深的道理是中醫(yī)學不可忽視的倫理工具[14]


謝志勝等指出:位于腦髓中心的腦芯泥丸元神不僅是主臟,而且與五臟之間是主與奉的關系,為五臟之主[15]。是命門太極元精造化五臟,為十二臟之化源,所以五臟之本,本在命門元精;而“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通過目系上奉于腦芯命門,這是先天生后天,后天養(yǎng)先天之道。

 

4 小結


太極的兩儀陰陽互根和四象陰陽互用的模式是我們天體及人體結構與運動的理論模型;太極八卦的三爻是我們宇宙萬物三聯(lián)體遺傳密碼的理論模型;太極六爻的六十四卦是我們宇宙萬物六十四個遺傳密碼演變的最高境界。周易太極陰陽的演變規(guī)則就是我們宇宙萬物的演變規(guī)則,而命門就是我們?nèi)梭w內(nèi)的先天之太極,命門與五臟就是人體內(nèi)的天和地。

 

 

參考文獻:

[1] 賈耿.太極圖解[J].光明中醫(yī) 2002176):11-12.

[2]摘自新浪微博【玄易】的博客.《周易三爻卦與六爻卦之根源初探》,2003年8月1日.

[3]田進文,張波.太極生八卦”中的陰陽邏輯規(guī)律探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7(04)279-282.

[4] 田進文,籍濤,郭妍.論細胞基本結構演化中的陰陽規(guī)律[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6(04)275-278.

[5]潘毅.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1:易之篇·道之篇[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3,222-225頁.

[6]周德生,陳大.孫一奎命門學說新探[J].湖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15(4):4-6.

[7]周德生.腦主神機論[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1,9(11):2-4.

[8]陳根成,葉應陽. 基于命門學說從“內(nèi)虛邪中”論治中風 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 ,42 (12 ):2325-2326.

[9]張家瑋,魯兆麟,彭建中.命門功用探究[J].江蘇中醫(yī)藥,2002,23(2):15-17.

[10] 賈耿.《內(nèi)經(jīng)》目睛命門的本質(zhì)及其與足太陽經(jīng)的源流關系[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8(9):

[11]劉永明.《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的腦學說和心腦關系[J].宗教學研究,2005(1):11-14.

[12]趙冰,張晨,張華東,等.謝海洲教授論腦竅的生理功能[J].光明中醫(yī),2007,22(1)3-5.

[13]周德生,劉利娟.論志心神機軸的雙向調(diào)控作用[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8,385:520-523.

[14]潘毅.陰陽學說基本內(nèi)容的太極圖解[J].廣州中醫(yī)學院學報,1992,9(3):172-173.

[15]謝志勝,周德生,胡華,等.腦髓為臟之理論探討[J].光明中醫(yī),2015,30(11):2008-2310.

 

作者簡介:賈耿(1954-) ,男,山西代縣人,主任醫(yī)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