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作為蟬聯(lián)香港首富許久的人,在他的辦公室中,就掛著一幅清朝名臣左宗棠作的對聯(lián)。 李嘉誠將這幅對聯(lián),奉為指引他的明燈,當馬云向他請教成功的經(jīng)驗時,李嘉誠給馬云推薦思惟的也是左宗棠這幅對聯(lián)。 這幅對聯(lián)是: 發(fā)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寬處行。
發(fā)上等愿——擇高處立 愿可以理解為目標,一個人有了什么樣的目標,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方向。比如,周恩來總理曾在少年時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目標,最終他就真的成了新中國的締造者締造者之一。再說李嘉誠本人,從小貧寒,遠避戰(zhàn)火逃到了香港,14歲外出打工,卻有著遠大的理想,最終成為了“超人”李嘉誠。 左宗棠所寫的發(fā)上等愿,這也是佛教精神的一種體現(xiàn)。在佛教中,十分注重愿的力量,并且還有諸如愿力不可思議這樣的話,以此來鼓勵佛弟子都能重視發(fā)愿??梢?,佛教和其他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是想通的,都要有目標,才會有具體的行動。因此,想要成功,必須現(xiàn)有一個宏大的志愿。 擇高處立,就是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有思維高度,具有較廣眼界的人,正所謂站得高看的遠,將自己置于何種層次,就會有何種的思維,切莫要做“井底之蛙”。 結中等緣——尋平處住 很多人都相信,結實的緣分越多越好,多個朋友就多條路,但相信只有佛弟子能看清,過于的攀緣,與人結緣過多并不是好事,因為緣分本來就具備善、惡的雙重性,每個人遇到的緣分也是需要維護的,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控”,善緣也很有可能變成惡緣,反倒給自己的發(fā)展設置了阻礙。 因此,懂得接洽緣分,梳理緣分,做到真正的隨緣,并且珍惜善緣,才是一個智者所要做的。 另外,不論何種文化,都教導人們做人要謙和,要以一顆平常之心,待人接物。有些人有了錢,馬上“抖”了起來,與人說話都要時刻高半個調(diào),這樣的人不僅難以再發(fā)展,也會因自己的“不平?!倍獾奖娙说倪h離,亦或是太過于盲目盲目自信,而落得一敗涂地。
享下等福——向寬處行 古人說“成由儉,敗由奢”,過奢靡的生活永遠都是墮落、失敗的開始。一方面是受于信佛母親的影響,一方面是時刻看著左宗棠所寫的這幅對聯(lián),李嘉誠一直都是一位很節(jié)儉的首富,該花的錢一分錢不會少,不該花的錢一分錢也不會花,這是李嘉誠常說的一句話。 過奢靡的生活,一方面會浪費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另一方面又是在浪費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福報,可見,在惜福問題上,佛教思想和中國的傳統(tǒng)儒家文化思想,再次不謀而合。 左宗棠對聯(lián)的最后一句“向寬處行”,則有兩個含義,一方面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種種的坎坷,人不能自己選擇把路走窄,要學會如何把一條窄路走寬。 另一方面,寬以待人,即是寬待了別人又是寬待了自己,想要成功,有一顆寬宏大量的心,是相當重要的一種素質。 李嘉誠、馬云推崇的這幅對聯(lián),可以說看似淺顯,卻道理深刻,如果能細細領悟,并用于自身,相信定能受益匪淺,即便不是從商,把這幅對聯(lián)傳遞的人生真理用在哪一領域,都能令您鵬程萬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