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杭錦旗中隊官兵在庫布其沙漠。 這里,“盤踞”著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庫布其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沙地; 這里,砒巖裸露區(qū)和干旱硬梁區(qū)占48%; 這里,曾被稱之為“全國生態(tài)最為脆弱的地區(qū)”之一,是鄂爾多斯幾代人揮之不去的切膚之痛…… 一說到內(nèi)蒙古,也許你會想到大草原,也許你會想到蒙古包……是的,這里有你能想到的一切,同時也存在著你不太了解的地方。 初到鄂爾多斯,是在深秋的午夜。一路行駛,盡管是午夜,在微弱的燈光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出路邊的荒涼。 和多數(shù)人一樣,對于鄂爾多斯,大家都還停留在草原、騎馬等關鍵詞上,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是一次關于“荒漠”的迷彩之旅。 2012年,支隊參加義務植樹。 說到對鄂爾多斯的印象,戰(zhàn)士們都直呼和想象中的不一樣。2012年,戰(zhàn)士劉向征入伍,一路顛簸來到鄂爾多斯。下車的瞬間傻了眼,大草原怎么變成了戈壁了?“一起床,我心都涼了,眼淚直掉……”說到對鄂爾多斯最初的印象,劉向征笑著說。從家鄉(xiāng)山東到內(nèi)蒙古,不止溫度的差異,在家鄉(xiāng)時并不在意的綠色,在鄂爾多斯都是彌足珍貴的存在。 與劉向征有著相同感受的還有武警鄂爾多斯支隊杭錦中隊的中士牛文帥,服役7年,牛文帥對鄂爾多斯的印象在一點點改變,對鄂爾多斯的感情也在一天天加深。從最初天是灰蒙蒙,下雨前空氣中充斥著土腥味,到現(xiàn)在如同被浸染一般的藍天,潔白的云彩,感覺如同自己的家一般,似乎比承德的藍天更加好看。 大漠戈壁、一片飛沙,不只是劉向征、牛文帥的感受,更是來到武警鄂爾多斯支隊官兵的感受。 武警鄂爾多斯支隊處在庫布其沙漠腹地。以前官兵常年吃的是“沙拌飯”、睡的是“沙鋪蓋”,“365天,300天都在刮沙子”,官兵成天在沙窩里摸爬滾打。為了改善這種生活環(huán)境,植樹固沙成為官兵們心中共同的目標。每年春回大地,沙漠腹地、荒山野灘,總能看到一隊隊身穿橄欖綠的武警官兵扛鐵鍬、挑水桶走出營區(qū),他們奮力植樹的身影,留在沙漠里,也留在鄂爾多斯人民的心里。 沙漠里種樹,新兵總是因為感到陌生而特別新奇。在沙漠里種樹,與一般種樹不同,軟綿綿的沙土該挖多大的坑?沙柳的樹苗又該怎么種下去?很多戰(zhàn)士第一次拿起鐵鍬,不得要領。為了樹苗成活,經(jīng)驗豐富的班長操碎了心,親自示范加手把手教學,讓綠色深深根植于沙漠中。 艱苦的條件,沒有嚇退一個官兵,反而激發(fā)了大家戰(zhàn)天斗地的勇氣和信心,班與班、排與排之間打起比賽,看誰種的多。一天下來,一個人平均能種300多棵旱柳或700多棵沙柳。 攤開每名官兵的手掌,厚厚的繭子成了他們引以為傲的“軍功章”。這些繭子不僅來自于訓練的摸爬滾打,更是官兵們拿鐵鍬挖坑種樹留下的印記。每當說起自己種下的樹苗已經(jīng)成活,官兵的眼中是藏都藏不住的自豪。 戰(zhàn)士們戰(zhàn)斗在哪里,綠色也就延伸到哪里。一個中隊一片林,一片林子一片景,橄欖綠守護的軍營綠,訴說著人民子弟兵對黨無限的忠誠,也飽含著他們對“第二故鄉(xiāng)”無限的深情。 武警鄂爾多斯支隊官兵準備植樹 圖片來源:央視網(wǎng) |
|
來自: alayavijnana > 《軍事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