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家長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代。 一個孩子推開未成年人成長指導中心的門,看見我坐在那里,很明顯有些感覺意外?!拔覀兝蠋熢谀睦?”我一聽就明白了,又是一個被家長騙來咨詢的孩子——家長單方面覺得孩子心理有問題,怕孩子不來,謊稱孩子比較喜歡的老師在圖書館這邊(中心在圖書館隔壁)等他。不出意料的,孩子憤然離去,留下無奈的家長。這樣的場景已經(jīng)不止一次遇到了。 “老師,孩子小學的時候蠻聽話的,進了初中就犯了怪,你越說他越不聽!” “老師,我們真的不知道怎么辦了,現(xiàn)在孩子都不愿意跟我們說話,我一開口就沖我!” “老師,這孩子太叛逆了,我想通了,再也不管了!” “老師,我就是養(yǎng)了個白眼狼??!” …… 不知不覺中,中國家長進入了一個尷尬的時代:一方面家長幻想著孩子像自己小時候一樣的乖,唯家長之命是從,希望在孩子心目中家長是神一樣的存在,無所不能。但孩子非常叛逆,家長挫敗之余深深地悲嘆:“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沒有自己小時候的孩子們身上普遍存在的責任感與上進心了呢!”另一方面,孩子卻總是覺得父母不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觀點out,什么都不懂,還喜歡在孩子面前裝。于是孩子們想方設(shè)法跟家長斗。 大家常說的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薄安徽剬W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泵枋龅木褪谴祟悹顩r。 其實,不是孩子不孝,除去極少數(shù)特例之外,大多數(shù)孩子是不愿意跟家長發(fā)生矛盾沖突的。發(fā)生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長在用自己小時候的方式教育現(xiàn)在的孩子。有人說,三歲一個代溝。雖沒有這么夸張,但家長跟孩子之間一定存在一個代溝,剛好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日新月異的時代,家長跟孩子之間的代溝更深更寬。一句話,家長沒有跟上孩子的步伐,卻處處想控制孩子,矛盾、沖突自然在所難免。 在改變之前,我們先得弄明白現(xiàn)在的孩子為什么會像家長們擔心的那樣沒有責任感與上進心。 對此,美國心理學家德雷克斯這樣認為:二十世紀中期以來發(fā)生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化是造成孩子們的變化的直接原因。 第一的重大變化是,今天的成年人已經(jīng)不再為孩子們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曾經(jīng),我們小時候,傳統(tǒng)文化要求,爸爸是一家之主,在家里說了算,不管爸爸媽媽說什么,我們都很順從,至少表面上順從。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一傳統(tǒng)已經(jīng)成為歷史。德雷克斯指出:“當父親失去了對母親的控制權(quán)時,父母雙方也就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權(quán)!”孩子們追求平等與尊重,只是追隨了身邊的榜樣,這是一種進步。把這段話拿出來,不是讓家庭回到那個爸爸說了算的時代,是希望家長可以學會尊重孩子 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 第二個重大的變化是,現(xiàn)在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yǎng)責任感與上進心。大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幾個家長跟孩子提過責任感與上進心這樣的名詞?但多數(shù)孩子都有責任感與上進心。現(xiàn)在家長、老師恨不能天天把責任感與上進心掛在嘴上,可惜這些在孩子那里就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感觸的名詞。原因在于,家長以愛的名義為孩子做得太多,孩子們無需努力,卻總是得到家庭里最好的照顧,最好的物質(zhì)享受。一個從沒有為家庭做出貢獻的孩子哪里來責任感與上進心呢!家長們大包大攬,過度的照顧,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與價值感的機會,然后卻又反過來埋怨孩子沒有責任感與上進心。是不是有些難為孩子了呢。 家長要想有機會引導孩子,必須有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和諧的親子關(guān)系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的基石,也是家長能夠引導孩子的關(guān)鍵。親子關(guān)系是否和諧取決于父母跟孩子溝通的方式。好的溝通方式其實就是解決兩個問題:如何聽,孩子才會說?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其實很多孩子遇到問題時最期待的能夠幫助他的人是父母,可是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被孩子從“求助清單”里除名了呢?咨詢的時候總有孩子告訴我:“我想把在學校遇到的不開心的事情告訴父母,可每次只要我一開口,他們就會說,你還是想想怎么把學習成績提高吧,別總想這些亂七八糟的、沒用的事情?!币灿泻⒆诱f:“我最不想跟我爸媽說,尤其是我媽,跟她說什么事情,她都會教育我,我寧可跟朋友說,也不想跟他們說!”細想想,有多少家長跟孩子之間不曾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呢?有時候,是不是我們自己的反應讓孩子不愿意再跟我們交流了呢! 積極傾聽,孩子才愿意說;智慧勸說,孩子才會聽!積極傾聽能解決孩子不愿意跟家長說的問題,智慧勸說,能解決孩子不聽家長的話的問題。 怎樣才是積極傾聽呢? 積極傾聽,通俗一點說,就是給傾訴者一個積極的回應,讓他感覺到你是關(guān)注他,尊重他,在乎他的。孩子在跟我們傾訴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積極傾聽,孩子會更愿意說,孩子說得越多,你了解的信息就越多,你就越有機會引導孩子。 如何回應呢? 首先注意非語言性的回應。不要小看這一點, 很多學者認為65%或更多的信息含義是由非語言方式傳達的。在溝通的過程中當語言信息跟非語言信息矛盾的時候,人們通常會相信非語言信息。所以在孩子跟你說話的時候,放下手里的任何活兒,認真聽孩子講話,給孩子一個重要的信息:我很在乎你的感受,我很認真聽你講話。要跟孩子較多的目光交流,點點頭,向孩子示意我認可你的感受,孩子情緒比較激動,或者比較傷心難過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正面管教”理論說,家長跟孩子之間沒有一個擁抱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個擁抱!) 當然,積極傾聽的過程中也必須有語言的回應,一般來說回應的語言不帶有明顯的評價,更不能指責。語言回應主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通過“嗯。”“還有嗎?”“后來呢?”等簡短的回應鼓勵孩子說更多;二是對孩子傾訴的問題進行解碼并回饋以了解孩子真正要傳遞的信息。(常見的不帶評價的句子:“我明白了?!薄罢娴陌??!薄班拧薄芭丁薄斑€有嗎”“給我講講”“你想談談這件事嗎”“我很想知道你的看法?!薄袄^續(xù)說,我聽著呢?!薄斑@似乎對你很重要?!薄拔覀儊碛懻撘幌掳??!保┯袝r候,孩子就是一個小小的情緒問題,就是想借你的耳朵用用,說完了就沒事了 。 (如果確實沒有時間,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約定一個時間再談)。積極傾聽最關(guān)鍵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才覺得你是能夠與他感同身受,能夠理解他的,才愿意跟你說,他說得越多,你越能夠弄清楚真正的問題所在,才能真正有機會幫到孩子。
極傾聽也不是什么時候用起來都有效的。當孩子擁有問題的時候,(就是孩子自身遇到了困難,需要得到幫助)是使用積極傾聽最有效,也最能幫得上孩子的時候。當孩子的行為導致了父母擁有問題的時候,積極傾聽就沒有什么效果。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感到煩惱、挫折、怨恨,緊張、敏感、不安,不喜歡孩子的行為就是父母擁有問題了。比如,孩子放學磨磨蹭蹭,要拖很久才出來,導致父母在外面心煩氣躁,問題就是父母的了。在孩子那里,他磨磨蹭蹭出校門是跟幾個好朋友打打鬧鬧,玩得開心呢,他好著呢,無需跟你傾訴。 父母擁有問題時需要用的是面質(zhì)技巧。 不說專業(yè)術(shù)語,我把它說成智慧勸說。簡單地說,就是父母跟孩子不帶任何貶損的陳述自己面臨的問題,表達希望得到孩子幫忙的愿望。給大家一個很實用的避免爭執(zhí)的方法—“我-信息”。父母傳遞出包含以下三個部分的“我-信息”,孩子就會更有可能改變他們不被接納的行為:(1)對不可接納行為的描述;(2)父母的感受;(3)這個行為對父母造成的實際而具體的影響。行為描述注意不要貼標簽或評判。如孩子回家跟約定的時間晚了一個小時,沒有打電話跟你說明情況。一種說法:你沒有按時回家,也沒有打電話說。另一種說法:你沒有按時回家,也不打電話,太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了。第二種說法明顯的多了批評,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斗志”。(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做錯了事情,心懷歉疚,心里忐忑,但對方譴責批評過多的時候,會借機轉(zhuǎn)移話題,躲過了自己的錯誤,把矛頭指向?qū)Ψ降膽B(tài)度不好。)如果父母批評指責,孩子們也會熟練地把矛盾重點轉(zhuǎn)移到父母的態(tài)度不好。到時候,不僅父母期待的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做不到,還會增加親子關(guān)系中新的矛盾沖突,事與愿違,得不償失。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感受只關(guān)注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晚回來,我很擔心)影響(我在家里沒心事做事,在家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的確給父母帶來了影響,而且沒有收到批評與指責的時候多數(shù)情況之下會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