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靜,一作靖,中國王族分封時代西周王朝的第十一任王,其祖父是西周王朝第九任周夷王姬燮,其父是西周王朝第十任周厲王姬胡。
周厲王三十七年(庚申,公元前841年),人民發(fā)生暴動,沖進王宮試圖殺掉周厲王姬胡,史稱‘國人暴動’。厲王倉慌逃到周朝邊境彘邑(今山西霍縣東北)定居。他出逃后,召公、周公二人共同管理朝政,號為‘共和’。此時,身為太子的姬靜被藏在召公家里,國人知道后,將召公家包圍,并要召公交出太子。無計可施的召公,只得用自己的兒子代替姬靜,才使得他免遭殺害。
共和十四年(癸酉,公元前828年),姬胡死在彘邑。此時的太子姬靜也長大成人,二輔相就扶他即位,是為周宣王。姬靜即位后,整頓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時復興。
周宣王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召公帶兵攻打淮夷。史書記載:自公元前826年起,有4年沒有下雨,一直到公元前822年,才開始下雨。
周宣王四年(丁丑,公元前824年),姬靜任命秦國國君秦仲為大夫,令其率軍進攻西戎。
周宣王五年(戊寅,公元前823年),內(nèi)史尹吉甫率軍反攻獫狁(西戎)于彭衙(今陜西澄城西北),一直攻打到太原(今甘肅鎮(zhèn)原一帶),迫使獫狁向西北退走。姬靜命尹吉甫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負責征收南淮夷等族的進貢,并在朔方筑城壘。
周宣王六年(己卯,公元前822年),秦仲在與西戎交戰(zhàn)中,戰(zhàn)敗陣亡,其長子嬴嗣位,是為秦莊公。
周宣王十一年(甲申,公元前817年)春,魯國國君魯武公和長子公子括、少子公子戲,前來覲見姬靜。姬靜喜愛其公子戲,想要立其為魯國太子,大夫樊仲甫勸阻:“廢長立幼,不合舊制?!比欢?,姬靜不聽,執(zhí)意立少子為太子。同年砟,魯武公回國后卒,公子戲嗣位,是為魯懿公。
周宣王十八年(庚寅,公元前810年),姬靜派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國都迎接王命,并進獻貢物。其時,姬靜還命方叔率師征伐荊蠻(楚國),為鞏固對南土的統(tǒng)治,并將自己的舅舅申伯徙封于謝(今河南南陽)。
周宣王二十一年(甲午,公元前807年),公子括的兒子伯御與魯人殺魯懿公后自立,是為魯廢公。
周宣王二十二年(甲午,公元前806年),姬靜封異母弟姬友分封到都城鎬京附近的咸林(今陜西華縣西北一帶),國號為‘鄭’,這已經(jīng)歷史上最早的鄭國。
周宣王三十一年(甲辰,公元前797年),姬靜討伐魯國,殺死魯廢公伯御后,詢問大臣:“魯國公子中誰能勝任國君之位?”樊穆仲答:“魯懿公的弟弟公子稱?!庇谑牵ъo在夷宮(即姬靜祖父周夷王姬燮的廟廷)立公子稱為魯國國君,是為魯孝公。然而,經(jīng)過此次姬靜干涉魯國事件之后,周天子的聲望大減,諸侯多有違抗王命之舉。同年,姬靜派兵攻打太原(今寧夏固原)戎部落,沒有成功。
周宣王三十六年(己酉,公元前792年),姬靜又派兵攻打條戎、奔戎(今山西夏縣西南),結(jié)果又以失敗告終。
周宣王三十九年(戊子,公元前789年),姬靜派軍隊征討申戎(即西申國,今陜西米脂縣北),獲得勝利。同年,又派兵攻打姜氏之戎,結(jié)果大敗于千畝(今山西介休)。至此,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姬靜本人幸得奄父幫助,才得以突圍。于是,姬靜又在太原進行料民(查戶口),以備補充兵員、征調(diào)物資,弄得民心浮動。晚年時的周宣王固執(zhí)己見,聽不進不同政見。為顯示自己的威風,在魯國選立繼承人時,根據(jù)自我喜好,硬是支持魯君廢長立幼。魯人不服,他還興兵討伐,致使魯國陷于混亂,不僅破壞了周朝嫡長子繼承制度,也引起同姓諸侯間的不睦,使得諸侯們對他更加不滿。
有一次,為了一件小事,大夫杜伯因觸怒姬靜被判處死刑。杜伯的老朋友左儒出面勸阻,姬靜斥責其:“在你眼中,只有朋友,沒有國君,是何道理?”左儒答:“國君有理,臣就順從國君;朋友有理,臣就支持朋友?,F(xiàn)在杜伯并沒有罪,不該問斬,所以臣勸諫大王不要殺杜伯,否則會枉殺好人。”然而固執(zhí)的姬靜,惱怒地說:“我偏要殺他,你能怎樣?”左儒接道:“臣愿陪杜伯同死?!奔ъo也賭氣的說道:“我偏偏不讓你死,看你能怎么辦?”說罷,下令左右將杜伯斬了。左儒又羞又氣,回到府宅就自刎而死,此事引起大臣們一片驚恐。事后,姬靜冷靜下來,也深感自己確實過分,暗暗悔恨但也不好意思明說,以致寢食難安,得了一種怔忡癥。
周宣王四十六年(己未,公元前782年),姬靜帶著臣下外出游獵時,忽然在車上大叫一聲后昏迷,藥石無效,沒幾天便薨逝。后來,流傳開一種說法:姬靜在打獵時,忽然看見杜伯從路的左邊鉆出來,身穿紅衣,頭戴紅冠,手持一張紅弓,搭上一支紅箭,射中姬靜要害,奪去他的性命。這自然是迷信之言,但其死因確實成為千古之謎。姬靜死后,其兒子姬宮涅繼承王位,是為周幽王。這時的西周社會矛盾進一步發(fā)展,終于導致西周覆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