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頂鶴 是鶴類中的一種,因頭頂有紅肉冠而得名。它是東亞地區(qū)所特有的鳥種,因體態(tài)優(yōu)雅、顏色分明,在這一地區(qū)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貞、長壽的寓意。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高度:150-158厘米; 身長:101-150厘米; 翼展:220-250厘米; 重量:4.8-10.5公斤; 雄性比雌性略大。 丹頂鶴頭頂裸露無羽、呈朱紅色,額和眼先微具黑羽,眼后方耳羽至枕白色,頰、喉和頸黑色,嘴較長,呈淡綠灰色。 成鳥除頸部和飛羽后端為黑色外,全身潔白,兩翅中間長而彎曲的飛羽為黑色,并且在站立時整個飛羽都蓋在尾部。 常常使人誤認為它有一個黑色的尾羽。 丹頂鶴腿很長,脛裸露部分和跗蹠及趾灰黑色,爪灰色。 ![]() ![]() 雛鳥有黃褐色的絨羽,背部的顏色淺,腹部較深,肩部為乳白色。 ![]() 亞成體羽色黯淡,2歲后頭頂裸區(qū)紅色越發(fā)鮮艷。 傳說中的劇毒“鶴頂紅” ![]() 傳說中的劇毒鶴頂紅(也有稱鶴頂血)正是此處,但純屬謠傳,鶴血是沒有毒的,古人所說的“鶴頂紅”其實是砒霜,即不純的三氧化二砷,鶴頂紅是古時候?qū)ε[晦的說法。 關(guān)于砒霜再多說幾句 砒霜原來是用來治病的 唐代著名醫(yī)學家兼煉丹家孫思邈的《千金方》中記載它最早被用來治療瘧疾、牙痛等,因其毒性猛烈,被稱為“貔霜”(貔:古書上說的一種猛獸)。 銀針測試砒霜 古時精煉技術(shù)不佳,幾乎提取不出純凈的砒霜,一般都含有硫化合物,而銀遇到硫化合物時就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變黑,所以我們也常常能在電視劇里看到有人拿銀針測試毒藥。 砒霜化妝品 18、19世紀,歐洲的很多王室和貴族使用砷化物(砒霜)能使皮膚達到蒼白的“美感”。 ![]() 丹頂鶴的棲息地是沼澤和沼澤化的草甸,食物主要是淺水的魚蝦、軟體動物和某些植物根莖,以季節(jié)不同而有所變化。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 ![]() 常成對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動。遷徙季節(jié)和冬季,常由數(shù)個或數(shù)十個家族群結(jié)成較大的群體。有時集群多達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動時仍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動。 丹頂鶴成鳥每年換羽兩次,春季換成夏羽,秋季換成冬羽,屬于完全換羽,會暫時失去飛行能力。 ![]() 丹頂鶴的鳴聲非常嘹亮,作為明確領(lǐng)地的信號,也是發(fā)情期交流的重要方式。 丹頂鶴的鳴聲來自動物世界 00:00 00:47 它的鳴管長,是人類氣管長度的五六倍,末端卷成環(huán)狀,盤曲于胸骨之間,就像西洋樂中的銅管樂器一樣,發(fā)音時能引起強烈的共鳴,聲音可以傳到3-5公里以外。 ![]() 丹頂鶴給人的印象是溫文爾雅,但是它們是一種性情威猛的鳥類。 ![]() ![]() ![]() ![]() 每年3月末4月初,當?shù)ろ旡Q到達繁殖地后不久,即開始配對和占領(lǐng)巢域,雄鳥和雌鳥彼此通過在巢域內(nèi)的不斷鳴叫來宣布對領(lǐng)域的占有。求偶時也伴隨著鳴叫,彼此對鳴、跳躍和舞蹈。舞姿也很優(yōu)美,或伸頸揚頭,或曲膝彎腰,或原地踏步,或跳躍空中,有時還叼起小石子或小樹枝拋向空中。 ![]() 丹頂鶴屬于單配制鳥,若無特殊情況可維持一生。它們在淺水處或有水濕地上營巢,巢材多是蘆葦?shù)群瘫究浦参铩?/p> ![]() ![]() 丹頂鶴每年產(chǎn)一窩卵,產(chǎn)卵一般2-4枚。孵卵由雌雄鳥輪流進行,孵化期31-32天。雛鳥屬早成雛。 ![]() 丹頂鶴繁殖地在中國黑龍江的三江平原和嫩江中下游地區(qū)、俄羅斯的遠東和日本等地。它在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及長江下游、朝鮮海灣、日本等地越冬。 歷史上丹頂鶴的分布區(qū)比現(xiàn)在要大得多,越冬地更為往南,可至中國福建、海南島、臺灣等地。由于這種鳥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地方志書中一直有著詳細的記載,為研究它的古代分布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丹頂鶴每年要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遷徙,只在日本北海道是當?shù)氐牧豇B,不進行遷徙,這可能與冬季當?shù)厝擞薪M織地投喂食物,食物來源充足有關(guān)。 ![]() 丹頂鶴,在中國也叫仙鶴、白鶴(其實白鶴是另一種鶴屬鳥類) 象征幸福、吉祥、長壽和忠貞 中國古籍文獻中對丹頂鶴有許多稱謂,如《爾雅翼》中稱其為仙禽,《本草綱目》中稱其為胎禽。 在中國歷朝的文學和美術(shù)作品中也屢有出現(xiàn) ![]() 宋徽宗的《瑞鶴圖》
丹頂鶴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為一等的文禽 明朝和清朝給丹頂鶴賦予了忠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內(nèi)涵。文官的補服,一品文官繡丹頂鶴,把它列為僅次于皇家專用的龍鳳的重要標識,因而人們也稱鶴為“一品鳥”。 ![]() 明代一品文官官服 ![]() 清代一品文官官服 人們也把鶴作為高官的象征。一幅鶴立在潮頭巖石上的吉祥紋圖,取“潮”與“朝”的諧音,象征像宰相一樣“一品當朝”;仙鶴在云中飛翔的紋圖,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時仙鶴飛翔的紋圖,象征“指日高升”。 注:在整理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個有意思的情況:同為明朝或清朝,一品文官的“仙鶴”補服(其他品級的官服沒有詳細對比)大不相同,會有不同的樣式,不知道是因個人喜好而自行設(shè)計,還是因為年號不同而做的相應修改。這點恐怕需要請對歷史有研究的專業(yè)人員解答了。 命名緣由 丹頂鶴雖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但卻擁有一個與中國完全扯不上邊的拉丁文學名:Grus japonensis(意即日本鶴) 是德國動物學家斯塔提烏斯·穆勒于1776年命名的。 1776年,這一年在中國則為清乾隆四十一年,在日本則為后桃園天皇安永五年,都值閉關(guān)之時。當時,西方人只能從廣州認識中國,從長崎認識日本。丹頂鶴自中國東北地區(qū)向南遷徙不經(jīng)過華南地區(qū),卻以日本的九州、本州作為過冬之地。因此,西方人只能以日本為窗口,見識到這種動物。將其命名為“日本鶴”。 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日本本州島的丹頂鶴滅絕了。有些動物學家認為,這個品種在日本就此滅絕,因此將它的英文俗名由Japanese Crane,改為Manchurian Crane(滿洲鶴),只是這種用法并未被廣泛接受。 Japanese Crane和Manchurian Crane兩個名字一直共同存在,造成了一些混亂,因此,前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奇博提出建議,將丹頂鶴的英文俗名改作Red-crowned Crane(丹頂鶴)。 保護狀況 棲息地的破壞:在中國東北和遠東地區(qū)人類活動對濕地的破壞在1960年代以后急劇加重,對濕地的圍墾不僅侵占了原有的棲息地,還使原本連通的水系阻斷,再加上近些年遠東地區(qū)氣候干旱化趨勢明顯,水域面積縮小嚴重。人類活動引入的污染也威脅著丹頂鶴的生存,此外如燒荒等開墾方法,對丹頂鶴的巢材和掩蔽處毀壞嚴重,致使其分布更為狹窄。 偷獵:由于自古東亞地區(qū)對丹頂鶴就有著對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獵殺就難以避免。雖然近些年隨著保護法規(guī)的建立,直接的獵殺很少發(fā)生,但是投毒用來獵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為丹頂鶴的重要死因。 目前,丹頂鶴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紅皮書中是瀕危物種,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中列入附錄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