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邱)氏家族公眾號旨在弘揚丘(邱)氏宗族文化,宣傳丘(邱)氏宗親活動,傳播丘(邱)氏正能量,增強丘(邱)氏宗族凝聚力,共創(chuàng)丘(邱)氏輝煌?!鹗霞易?/span> 
沿中山路向北,過文莊路50米,左轉(zhuǎn)上忠介路。
忠介者,海瑞也。海瑞死后,朝廷封的謚號“忠介”,“忠”者忠誠,“介”者耿直。
此路原名鎮(zhèn)臺前街。東起中山路,西至西城門(順化門,也稱歸義門)。因清時的鎮(zhèn)臺署前,故稱鎮(zhèn)臺前街,是府城古今的商業(yè)集市,人流集中,居民點密布的主道。1925年,府城分段擴建道路時,為紀念海瑞,以其謚號忠介命為路名。1967年改稱解放路,1983年復(fù)稱忠介路。
很熱鬧的商業(yè)步行街,人頭攢動,其中經(jīng)過著名的繡衣坊和馬鞍街等老街道和古籍,忙于搏開人群走路了,沒進去看,也沒拍照。
一直西行,過朱云路,到了海南四大文化古村之一金華村。
村前牌坊“金玉爭輝映雙壁,花枝競秀出家材”,雙壁指金花村的丘濬和海瑞。其實金花村還出了許子偉等海南著名的歷史名人,叫做“一里出三賢”;而且海南人文先賢中杰出的代表王佐、吳典、謝寶及張岳崧等,也曾在府城就讀時或功業(yè)成就后在此小住過。
進村不遠,一座廟宇,傳說中的“林公廟”?
對聯(lián):“金花人文荷庇佑,雙桂地脈永栽培”。

門頭匾額“火雷廟”
供堂上方寫著“火雷娘娘”,又寫著“冼太夫人廟”。
據(jù)查金花村的“林公廟”供奉諸神:“關(guān)公元帥”、“冼太夫人”、“殷大元帥”、“林公元帥”、“火雷娘娘”和“殷大二元帥”??赡艽鍙R就這樣的吧,供奉著多路神靈,村民各拜各的神,又或者各路神靈一起拜。
金花村古稱下田村,又叫朱桔里,因丘濬在《下田村》中“有人問我家居處,朱桔金花滿下田”的詩句而改為今名。
現(xiàn)在是個城中村,村子里街道宛然曲折,路邊村民各式的房子,街道不寬但汽車能夠通過,好在沒有商業(yè),街道整潔。
村子里保存一些古民居,沿途看到一些老房子。
根據(jù)GPS,這里應(yīng)該是丘濬故居了,以為這院子就是,看來看去無門可進。
問路人,轉(zhuǎn)彎處就是丘濬故居,門牌號金花路3巷9號。
丘濬故居邊上是“瓊山邱氏祖祠”。
“尚書宰相門第,理學(xué)經(jīng)濟名家。”講的其實是丘濬。
丘濬,字仲深,號深庵、玉峰,別號海山老人,明朝中葉杰出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經(jīng)濟學(xué)家、文學(xué)家、戲劇家和詩人,生卒于1418年和1495年,自大明景泰5年(1454年)考中二甲進士第一名,歷代宗、英宗、憲宗、孝宗4朝,40余年一直在京任要職,歷任編修、經(jīng)筵講官、侍講、侍講學(xué)士、翰林學(xué)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xué)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等職。實際上的宰相,是一位從邊陲海南島到京城的布衣卿相,在他他耄耋之年右眼已失明,皇帝仍不恩準他連章乞歸之請求,直至75歲在京城病逝。
丘濬與唐代的張九齡(曲江)、宋代的余清、崔與之(增城)并列稱為“嶺南四大儒”,稱為“嶺南四大儒”;與海瑞、王佐、張岳崧被稱為“海南四大才子”,丘濬是海南第一才子;與海瑞同被譽為“海南雙壁”。
丘濬在《大前衍義補》一書中,早就明確提出了勞動耗費決定價值的理論,比西歐經(jīng)濟學(xué)家17世紀60年代提出的“勞動價值論”,還要早200多年。
“文淵世澤千秋盛,學(xué)士家聲萬古楊。”
歷史上金花村丘家非常重視教育,人才輩出。丘濬的曾祖父丘均祿,祖籍福建晉江,元末被元帥府派遣渡瓊?cè)温?,落居下田村。祖父丘普,是臨高縣一名醫(yī)官;父丘傳早逝;兄丘源是歲貢生、名中醫(yī)。丘濬長子丘敦,太學(xué)生出身,卒于京邸;丘濬季子丘京,蔭授中書舍人;丘濬孫丘火、曾孫丘郊先后蔭授尚寶司丞;丘濬六代孫丘承箕,郡癢生,博洽經(jīng)史;七代孫丘爾懿萬歷年間中舉人,其弟丘爾谷任江西贛縣知縣。
“丘濬故居”,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庭院草皮翠綠,有幾棵樹,不認識,后來查是人參果,沒拍照。
丘濬故居始建于明洪武2年,單座建筑組成庭院式,土地面積632平方米,建筑面積210平方米。
共有三進,前堂、可繼堂(正堂)和藏書石屋(已毀)。
前堂面闊3間。
前堂進深4椽,通高4米,通面闊12.6米,通進深3.6米。 可繼堂面闊3間,進深11椽,通高6.6米,通面闊12.93米,通進深8.48米。
丘濬7歲,其兄丘源9歲時,父親丘傳去世,年幼的兄弟靠祖父丘普撫養(yǎng)。丘普想到自己年老失去獨子,雙孫依偎膝下,百感交集,寫了“嗟無一子堪供老,喜有雙孫可繼宗”的聯(lián)句掛于楣兩邊。
丘濬成名后,追念乃祖對他們兄弟的期望,寫了一篇《可繼堂記》這篇記文,充滿了丘濬追及先人,不忘根本和對后輩殷切期待的激情。從此,可繼堂名揚天下,余韻至今。

故居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距今已有640多年的歷史。曾為多進式院落,規(guī)模最大時有“丘民十八屋”之說,丘濬于明永樂19年11月10日生于故居正屋。
丘濬在世時,下田村(金花村)常常車來轎往,地方官員以及抵瓊顯要時有拜訪。丘濬謝世后乃至清代,可繼堂風(fēng)光不衰,故居門外的華表,朝廷旌建丘母李太夫人牌坊,吸引眾多行人觀瞻,可繼堂成為金花村乃至海南人的驕傲。
民國以來,海南政局動蕩,戰(zhàn)火不息,丘濬后人四處謀生,其故居呈現(xiàn)衰敗氣象。解放后,府城地區(qū)人口逐漸增多,昔日丘宅門前寬闊的空地,已被居民住房所覆蓋。華表和牌坊已蕩然無存,丘濬遺物,包括皇上恩賜的龍碗、玉簪、朝笏、文稿,墨跡、繪像等,也已不知去向。
20世紀90年代,丘濬故居已破敗不堪。1994年6月,瓊山市人民政府對丘濬故居投資130多萬元按現(xiàn)存原貌進行修葺,1996年修葺一新的丘濬故居免費對外開放,供游人參觀。1996年,丘濬故居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堂內(nèi)擺著4張?zhí)珟熞?,神案供桌和椅子上雕著精美的圖案,技藝精湛。

“渭水源流遠,瓊山世澤長?!?/p>
上聯(lián)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太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釣”事典。下聯(lián)典指明朝丘濬(瓊山人)事典,丘(邱)氏將文莊公丘濬放到很高的位置以示尊敬,同時,也希望子孫后代能人才輩出,光宗耀祖。
可繼堂每進格調(diào)為木結(jié)構(gòu)梁架硬山式,框架仿宋代的八椽袱、雀、鴕峰、斗拱等組合的裝飾藝術(shù)處理手法,形制古雅,結(jié)構(gòu)完整,材料堅固,具有傳統(tǒng)的古建筑風(fēng)韻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是海南現(xiàn)存古建筑中年代最早、工藝水平最高燒的木構(gòu)建筑 。
房頂上留幾處采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