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公祠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湖北襄陽人,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 李白 合稱“李杜”,為了 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有3000多首詩篇,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杜甫死后,兒子宗武無力葬父,只好將父親的棺材權(quán)厝著,直到40多年后,孫子杜嗣業(yè)才借助于乞討,將祖父安葬。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墓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分別是:湖南的平江、耒陽各一座;湖北襄陽、河南偃師、鞏義為杜甫出生地各一座;陜西鄜州、華州;四川成都,其真跡位于湖南省平江縣小田村,也有人認為在河南的偃師縣。 爭議較大的耒陽之墓為衣冠冢。平江縣存有杜甫后代,平江墓為真跡可能性較大。清朝同治年間,張岳齡在實地考察偃師后,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師既無杜甫墓,也沒有杜氏后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這樣說,認為“岳屬別無杜墓,遺跡在小田無疑”。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平江杜甫墓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wù)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塑像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晚年生活漂泊。據(jù)史料記載,杜甫晚年漂泊湖湘。于唐大歷三年(公元768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 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唐大歷五年(770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免戰(zhàn)火,杜甫半夜溯江往郴州投靠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zhuǎn)船頭返長沙賃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fù)發(fā),費資用盡,只得從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yī)。不幸病逝于縣治寓所,葬于平江縣小田天井湖。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墓 平江杜甫墓癸山丁向,花磚結(jié)頂,一室二耳,楔形磚砌成,紅石墓碑,典型唐墓風(fēng)格。目前建有官廳、僧舍,僧舍門額上述“闡幽庵”。廳、舍之后是浣花草堂。經(jīng)歷代風(fēng)雨,杜甫墓及古建筑曾多次修繕、重建。現(xiàn)存杜甫墓為1883年(清光緒九年)重修,合徑1丈,高5尺,墓頂復(fù)以堅固的厚石塊,附以后圍,碑換青石,高1丈,寬12尺余,旁附石板,鑲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墓”,右刻“署平江縣市武陵縣知縣書宗蓮題”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廳、僧舍亦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后又建“鐵瓶詩社”。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墓——聽德軒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為圓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之墓” 。墓前是清光緒十年重修的杜文貞祠,兩進一天口,內(nèi)有官廳、鐵屏詩社等,祠門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詩圣遺阡”四字。宋朝王得臣有詩嘆云:“水與汨羅接,天心深有存。遠移工部死,來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風(fēng)騷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 
湖南平江縣小田村——杜甫墓廣場 杜甫墓、祠和鐵瓶詩社占地十畝,總建筑面積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獨具特色,構(gòu)成一組極具文物、史學(xué)、觀賞價值的古建筑。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wù)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 1956年,杜甫墓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被評為“岳陽十景”之一,命名為“詩圣留蹤”。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畢,并成功舉辦了杜甫詩歌與時代精神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 老河口:孫金福編輯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