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上的慘案》
經典懸疑片 《尼羅河上的慘案》可以說是真正地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做了大量的鋪墊,結果出乎人們的意料。 影片通過對兇殺案現場的情景再現,一點一點地揭露出真相,條理性強。從中揭露出那個時代的英國人性貪婪冷漠的弱點和各種社會矛盾,引發(fā)觀眾對人性的思考。 (《尼羅河上的慘案》動圖) 影片講述了一場精心策劃的謀殺案發(fā)生在航行于尼羅河的游輪上,船上的每一個乘客都有嫌疑和犯罪動機,案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隨之而來的是一起接著一起的兇殺案,案情錯綜復雜,誰是真兇,也在隨著偵探波洛的推理逐漸浮出水面。其推理過程可謂是絲絲入扣、邏輯嚴密,引人入勝。 (《尼羅河上的慘案》動圖) 該片在結構上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使表面上看上去可能發(fā)生的事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發(fā)生的事卻真實地發(fā)生了。 所有的布局都很巧妙,情節(jié)結構幾乎是完美無缺,看似無意的描寫,都是為了最后真相大白時的幡然醒悟。 這對于片中人物而言,是一種形象塑造的必然,而從引申的意義上看,則是對邪惡意識的一種嘲諷。 (《尼羅河上的慘案》動圖) 同時,《尼羅河上的慘案》也揭示了當時西方社會嚴重的犯罪問題。正值青春年華的林內特小姐自從繼承了父親的巨額財產以后,實際上已經陷入一個危機四伏、生命隨時都會遭人暗算的險惡環(huán)境,也是這部影片所反映出來的當時西方嚴峻的社會現實。 (《尼羅河上的慘案》動圖) 明星云集,風光如畫,抽絲剝繭,娓娓道來。影片更是獲得了第3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也因影片中的綺麗華服一舉拿下了第5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 雖然慘案接二連三,但影片卻沒有作過多的血腥渲染,突出的是每個人物的鮮明特點,也很好地傳達了原著小說溫文爾雅的風格。 (《尼羅河上的慘案》截圖) 眾星云集 電影延續(xù)了小說中注重細節(jié)的風格,懸疑設置嚴謹,無數個精妙的思維火花構成了一部精巧縝密,令人拍案叫絕的謀殺故事,一氣呵成,每個角色塑造的有血有肉,故事娓娓道來,欲罷不能。 (《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 其中彼得·烏斯蒂諾夫的精彩演繹,使他扮演的偵探波洛成為了影迷心中最符合原著的形象,他扮演的波洛推理嚴謹縝密卻不失詼諧。 特別是影片最后,他從被灑的酒、有槍眼的披肩、留有紅墨水的指甲等細節(jié)入手,通過一些特殊語言,探幽發(fā)微找出其內在聯系的剖析,精確得當,顯示出神通廣大的大偵探的魅力。
烏斯蒂諾夫曾經兩度獲得奧斯卡金像獎,而本次他也憑借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經典重現,獲得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 自從烏斯蒂諾夫扮演《尼羅河上的慘案》里的波洛偵探一角開始,他接連六次以波洛形象參演根據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說改編的電影。 (《尼羅河上的慘案》劇照) 除了男主波洛的扮演者彼得·烏斯蒂諾夫之外,還有四位曾經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著名演員加盟。 影片中飾演波洛助手的大衛(wèi)·尼文在1959年憑借《鴛鴦譜》榮獲第3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男主角。 (大衛(wèi)·尼文) 飾演范·斯凱勒夫人的貝蒂·戴維斯因《女人女人》和《紅衫淚痕》,分獲第8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1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獎。 (貝蒂·戴維斯) 飾演彭寧頓的喬治·肯尼迪憑借《鐵窗喋血》在1968年的第40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榮獲最佳男配角。 (喬治·肯尼迪) 飾演莎樂美的安吉拉·蘭斯伯瑞也在2004年獲得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安吉拉·蘭斯伯瑞) 傳奇女作家 《尼羅河上的慘案》也是引進我國最早的一本偵探小說,它屢次被改編成電影,至今不衰。正如這部小說給予讀者的迷霧重重,《尼羅河上的慘案》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也讓人們產生了好奇。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類史上最暢銷的著書作家,她的書籍總銷量突破20億本。而將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經和莎士比亞的著作的總銷量在她之上。她的作品被譯成103種文字,在102個國家銷售。 作為世界三大推理小說宗師中,和阿瑟·柯南·道爾、松本清張齊名的唯一女性阿加莎·克里斯蒂,她創(chuàng)作出很多經典之作。 阿加莎豐富的環(huán)球旅行經歷也在日后成為她創(chuàng)作的小說背景,她淋漓盡致地為讀者展現異域風景。 既有以東方快車之旅為背景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東方快車謀殺案》小說) 也有以埃及為背景的《尼羅河上的慘案》。 (《尼羅河上的慘案》小說) 阿加莎·克里斯蒂追隨考古學家的丈夫奔赴伊拉克開展考古工作,這段經歷為她的偵探小說添加了神秘。 在戰(zhàn)時,阿加莎在醫(yī)院藥房工作時便對各種藥品頗有研究,她的偵探小說也因此多次出現因毒藥而發(fā)生的謀殺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 阿加莎作品改編影視的一特點是,大都發(fā)生在上層社會、人物鮮衣靚衫、場景豪華,把30年代奢侈富貴的大英帝國展現的讓人目眩神迷。 阿加莎·克里斯蒂擅長群戲表達,小說中駕馭眾多人物與復雜情節(jié),致力構思長篇偵探小說,她開創(chuàng)了偵探小說的“鄉(xiāng)間別墅派”,即把兇殺案發(fā)生在一個特定封閉的環(huán)境中,而兇手也是幾個特定關系人之一。 (年輕時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不同于阿瑟·柯南·道爾的小說案情詭譎離奇、偵破過程錯綜復雜、手段奇絕高超那樣,時刻扣動著讀者的心弦。 (阿瑟·柯南·道爾) 也不同于松本清張作品那樣用推理小說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會根源,揭露社會的矛盾和惡習,反映人們潛在矛盾和苦惱。 (松本清張)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和《死亡約會》等作品也在不斷被搬上銀幕。 (上:《東方快車謀殺案》 左下: 《陽光下的罪惡》 右下:《死亡約會》) 正是由于阿加莎·克里斯蒂嚴謹細致的邏輯推理,以及大師彼得·烏斯蒂諾夫和大衛(wèi)·尼文的精湛無暇的演繹,才促成了《尼羅河上的慘案》的經典之作。 同樣,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也正如被粉絲親切稱為“阿婆”的阿加莎所說:“初寫偵探小說時,我無暇批判或是認真考慮犯罪問題,偵探小說實際上再現了那種古老的通俗道德傳奇,惡的毀滅和善的勝利,美德比罪惡更讓人感興趣。” 本期讀者互動 現場直擊 在周六推介版中,就讓我們一起跟隨推介人瑤淼去神秘的尼羅河上一探究竟。 在周日影評版中,主持人將繼續(xù)和電影學者索亞斌、演員林麟以及編劇武瑤一同揭開尼羅河上的謎團。 歡迎收看 CCTV6——《佳片有約》 推介版 11月17日(周六)22:05 影評版 11月18日(周日)15:25 下期預告 《老槍》 《The Old Gun》 【法/1975】 編導:俞麗雯 宋行樂 大紫 文字編輯:小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