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植行下內(nèi)置反應堆
施肥備料。溫室清園后,普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基肥,耕翻后整平,使糞土混合均勻。秸稈生物反應堆可促進養(yǎng)分分解,但不能取代施肥。建造秸稈反應堆需要準備菌種、麥麩和秸稈三種反應物。其比例(重量比)為菌種:麥麩:秸稈=1:20:500。通常每667米2需要準備作物秸稈4000~5000千克,秸稈可以使用玉米秸、稻草、麥秸、稻糠、豆秸、花生秧、花生殼、谷秸、高粱秸、向日葵秸、樹葉、雜草、糖渣、食用菌栽培后的菌糠等。目前市場上用于秸稈生物反應堆的菌種較多,如沃豐寶生物菌劑、圃園牌秸稈生物反應堆專用菌種等,每667米2用量8~10千克,同時需準備麥麩160~200千克,為菌種繁殖活動提供養(yǎng)分。
挖溝鋪秸稈。在種植行下按照大小行的距離在定植行正下方開溝,溝寬70~80厘米,溝深20~25厘米,長度同定植行。挖出的土堆放在溝的兩側(cè)。溝挖好后將秸稈平鋪到溝內(nèi),踏實、踩平,秸稈厚度30厘米左右,南北兩端各露出10厘米,以利于散熱、透氣。
撒菌種。菌種使用前必須進行預處理。方法是用1千克菌種和20千克麥麩干著拌勻,再用噴壺噴水,水量16千克。秋季和初冬(8~11月份)溫度較高,菌種現(xiàn)拌現(xiàn)用,也可當天晚上拌好第2天用;晚冬和早春季節(jié)要提前3~5天拌好菌種備用。拌好的菌種一般攤薄10厘米存放,冬季注意防凍。麥麩也可用餅類、谷糠替代,但其數(shù)量應為麥麩的3倍,加水量應視不同用料的吸水量確定(以手輕握不滴水為宜)。施用菌種前先在秸稈上均勻撒施餅肥,用量為每667米2100~200千克,然后再把處理好的菌種撒在秸稈上,并用鐵鍬輕拍使菌種滲漏至下層一部分。如不施餅肥,也可在菌種內(nèi)拌入尿素,用量為1千克菌種加50克尿素,目的是調(diào)節(jié)碳氮比,促進微生物分解。
定植打孔。將溝兩邊的土回填于秸稈上成壟,澆水濕透秸稈。2~3天后,找平起壟,秸稈上土層厚度保持20厘米左右。7天后在壟上按株行距定植,緩苗后覆地膜。最后按20厘米見方,用14號鋼筋在定植行上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
定植行間內(nèi)置秸稈生物反應堆
一般小行高起壟(20厘米以上)定植。秸稈收獲后在大行內(nèi)開溝,距離植株15厘米,溝深15~20厘米,長度與行長相等。溝鋪放秸稈20~25厘米厚,兩頭露出秸稈10厘米,踏實找平。按每行用量撒接一層處理好的菌種,用鐵鍬拍振一遍,回填所起土壤,厚度10厘米左右,并將土整平,澆大水濕透秸稈。4天后打孔,打孔要求在大行兩邊靠近作物處,每隔20厘米,用14號鋼筋打一個孔,孔深以穿透秸稈層為準。菌種和秸稈用量可參照定植行下內(nèi)置式生物反應堆。
行間內(nèi)置式反應堆只澆第一次水,以后澆水在小行間按常規(guī)進行。管理人員走在大行間,也會踩壓出二氧化碳,抬腳就能回進氧氣,有利于反應堆效能的發(fā)揮。此種內(nèi)置反應堆,應用時期長,田間技術(shù)種植者可以選擇此種方式。也可以把它作為行下內(nèi)置反應堆的一種補充措施。
提示板 應用內(nèi)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shù),在第一次澆水濕透秸稈的情況下,平時管理要減少澆水次數(shù),且不能澆大水。每次澆水后,都必須重新打孔,以保證氧氣的供應和二氧化碳的釋放。反應前2個月,澆水時不能沖施化肥、農(nóng)藥,以避免降低反應堆菌種的活性。葉面噴藥不受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