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小樣媽又看到一條新聞,一位媽媽陪孩子寫作業(yè),被氣到進醫(yī)院了。 還記得我小時候,都是自己一個人在房間寫作業(yè)。媽媽不在旁邊監(jiān)督,所以也不會因為作業(yè)的事和我生氣。 可是現(xiàn)在,陪寫作業(yè)的媽媽越來越多,她們和孩子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 真是應了那句話,“不寫作業(yè)母慈子孝,一寫作業(yè)雞飛狗跳。” 其實想讓孩子學習好,不是光靠陪寫作業(yè)就能解決的。更多的功夫,應該花在孩子入學前,也就是幼兒園階段。
這些事情做與不做,差別是很大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入學后的學習成績和學習動力。 有媽媽會說,“孩子上學前,我給他做準備了呀。花錢給他上早教班,風雨無阻地接送,還教他認字、背古詩、做算術題。怎么上了小學,寫作業(yè)還是那么費勁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用錯了方法。 抓住孩子的關鍵期,給他做早教,確實能開發(fā)孩子的智力,但前提是方法要科學。只有遵循了大腦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我們花的功夫,才能體現(xiàn)在孩子的成績上。 所以今天,小樣媽就來分享一些腦科學的知識。如果你家寶貝還沒有上小學,就抓緊時間,幫孩子開發(fā)智力吧。 (稍后我也會針對已經(jīng)上學的孩子,寫一篇學習方法的文章,記得關注哦。) 01 豐富的體驗幫孩子塑造大腦在我們的觀念里,想要孩子成績好,就得多學習。 曾經(jīng)在節(jié)目里看到一個媽媽,整天把自己5歲的女兒圈在家里學習。做完數(shù)學題做英語,做完英語寫漢字,寫完漢字再練鋼琴。 女兒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和爸爸一起玩電動游戲。既不和小朋友接觸,也沒有搭積木、畫畫、跑跑跳跳的機會。 媽媽以為這樣的刻苦學習能讓女兒打個好基礎,結果專家過來一測,發(fā)現(xiàn)孩子的精細動作能力、語言能力、理解能力、社交能力都比同齡的孩子滯后了。 也就是說,媽媽讓女兒做的這些練習,不但沒有促進作用,還給孩子拖后腿了。 如果你也在用死記硬背、大量做題的方式幫孩子做幼小銜接的準備,就要引起注意了。 6歲前,真正能幫孩子開發(fā)智力的,不是做題,不是盲目地上早教班,而應該是給孩子豐富的體驗和刺激。
為什么體驗越豐富越好呢? 因為孩子的大腦在6歲前發(fā)育非???,可塑性極強。而大腦可塑性的基礎,正是神經(jīng)元相互連接所構成的復雜網(wǎng)絡。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孩子的大腦想象成是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wǎng)絡,網(wǎng)絡越發(fā)達,孩子就越聰明。 在剛出生的2年,大腦的主要工作是不停地造新馬路。 從2,3歲開始,除了造新馬路,原來那些很少使用的馬路會被一一拆除。經(jīng)常使用的馬路則會保留下來,越建越寬,以便讓信息更高效地傳輸。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頭腦中重要的馬路都能被保留下來,作為將來學習的基礎。所以增加孩子相關的體驗,盡早地使用這些馬路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就拿語言來說,不僅外語有學習的關鍵期,越早接觸,學習效果越好。 就連我們的母語,也是和孩子說得越早,說得越多,孩子越聰明。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落后的農村地區(qū),孩子們的智力水平明顯要低于城市里的孩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大多由爺爺奶奶帶大,所以他們接受的語言刺激非常少。 可能整整一天,和爺爺奶奶的交流,也不過是“起床了,吃飯了,睡覺了”這幾句話。 其實現(xiàn)在很多城市里的孩子,雖然物質條件好,但因為父母工作忙,只能整日與老人、保姆為伴,他們能接觸到的東西也是很單一的。 所以不管工作多忙,我們都要留出時間陪孩子說話、體驗和玩耍。別等錯過了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才追悔莫及。 02 早教不等于超前教育小樣幼兒園有個同學名叫“包包”。小小年紀,爸爸媽媽就已經(jīng)用早教班,把他所有的業(yè)余時間都填滿了。 不僅周末要上課,周一到周五幼兒園放學后,也要急急忙忙趕去上課。 雖然爸爸媽媽望子成龍,不想讓包包輸在起跑線上,可是這樣的過度教育,恐怕只會起反效果。 很多家長和包包爸媽一樣,以為早教就是要提前教,盡早教。但其實,“早教”只是早期教育的意思。 我們只有遵循科學規(guī)律,讓孩子在適宜的年齡做適宜的事,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比如很多孩子還沒學會爬,爸爸媽媽就急著讓孩子學走路,甚至以此為傲,覺得跳過爬這個階段,是孩子聰明的表現(xiàn)。 殊不知爬行對孩子平衡能力、空間能力的發(fā)育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孩子上小學后字總是反著寫,分不清b和d,p和q,就是因為嬰兒期該爬的時候沒有爬夠。 還有很多父母像包包的爸媽一樣,只看重學習,剝奪了孩子玩耍、游戲的機會。 但對6歲前的孩子來說,游戲恰恰是他們探索、學習的基本方式,能幫助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發(fā)展認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小樣媽經(jīng)常會分享一些早教類的游戲。比如用游戲來學習數(shù)學里的形狀、數(shù)量、規(guī)律等,還有用游戲來開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 這些游戲我都會帶著小樣玩。小樣不僅很享受這個過程,不知不覺學到了很多東西,而且比同齡孩子有更強的專注力和好奇心。 這就是游戲的魔力,把學習變成一件簡單、快樂的事。 其實早教最重要的意義,不是讓孩子記住多少知識,而是幫他們保留和拓寬頭腦里的馬路,促進各種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將來的正式學習做準備。 03 自由地探索,比對錯更重要在給孩子早教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我們常犯的錯,就是過于強調“教”。 我們總以為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怎么教,他就會怎么學。 孩子玩玩具,我們會說“你玩的不對,應該這樣玩。” 孩子畫畫,我們會說“你畫的不像,怎么沒給媽媽畫上頭發(fā)?” 孩子背古詩,我們會說,“你這句背錯了,應該是……” 在孩子面前,我們總是拿著放大鏡挑錯,結果不僅掃了孩子的興,更扼殺了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有思考能力。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曾經(jīng)說過,“孩子都是小科學家,他們面對問題時,會主動地探索和學習。” 可是在很多成年人眼中,除非有人教,否則孩子什么都不懂。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曾經(jīng)研究過孩子的邏輯推理能力。 他們找來一群15個月大的孩子,想知道當玩具不能發(fā)出聲音時,孩子是否能根據(jù)線索,推測出是人的問題,還是玩具的問題。 于是他們設計了兩組實驗。 第一組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向孩子演示:阿姨A按玩具,玩具會響,阿姨B按玩具,玩具不會響。 當孩子自己按玩具,玩具也不會響時,僅管只有15個月大,他們還是推測出應該是人的問題。所以這組寶寶把玩具遞給了媽媽,希望媽媽能幫自己按響玩具。 而在第二組實驗中,研究人員演示的內容是:阿姨A按玩具,第一次玩具響了,第二次玩具沒響,阿姨B按玩具,也是玩具一次響,一次沒響。 輪到孩子自己按,玩具也沒響。于是這組寶寶推測,可是能玩具壞了。所以他們沒有向媽媽求助,而是拿起了桌上的另一個玩具。 這個實驗讓我們知道,即使是15個月大的寶寶,已經(jīng)有了很不錯的推理能力??蔀槭裁船F(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孩子好像沒那么聰明呢? 原因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安靜玩耍和思考的機會。 我們總是忙著教他怎么玩,忙著糾正他的錯誤,所以孩子沒有機會開動腦筋,讓自己變聰明。 其實對孩子來說,玩玩具沒有對錯,畫畫沒有對錯,背古詩也沒有對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思考、創(chuàng)造,還有興趣的培養(yǎng),能力的發(fā)展,才是最寶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