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與李世民的關(guān)系好得沒話說,兩人自幼為友,是布衣之交,長孫無忌還是李世民的大舅哥,終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歷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尚書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書令,封趙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一。李世民去世后,長孫無忌受遺命輔佐唐高宗,但因反對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而失寵,后來被誣陷謀反,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 2,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原為劉武周部將,劉武周滅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眾將信任,幾乎被處死,但李世民堅持起用他。唐鄭決戰(zhàn)時有單騎救主之功,得以穩(wěn)固地位,此后以勇將身份參與李世民歷次戰(zhàn)役。尉遲敬德可以說是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先是射殺李元吉救了李世民,然后又拿著兩位皇子的腦袋,喝退了前來救駕的太子府和齊王府的衛(wèi)隊,接著又身著重鎧、手持兵刃以保護李淵為名,從李淵手里拿來了兵符印信,剿滅了太子和齊王的余黨。李世民登基后,尉遲敬德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在凌煙閣功臣中位列第七,死后謚曰忠武。 3,侯君集侯君集早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立下軍功,逐漸被李世民賞識。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封侯君集為左衛(wèi)將軍、潞國公,賜邑千戶,后又封為右衛(wèi)大將軍。但因此居功自傲,李世民諸子爭當太子的斗爭中,侯君集依附太子李承乾,圖謀殺李世民擁立承乾,事泄被殺。不過幾年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也有侯君集一席之地,位列第十七。 4,張公謹張公謹原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薦進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登基后,以張公謹為李靖副將抵御突厥,協(xié)助李靖滅亡突厥,以功封鄒國公。三十九歲時病故,謚曰襄,排名凌煙閣功臣第十八。 5,李孟嘗李孟嘗初隨王君廓,后來歸順唐朝。從李世民征伐四方有功,加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參與玄武門之變后,李孟嘗被封武水縣開國公,后因破東突厥有功,遷漢東郡開國公。唐高宗年間,拜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遷右威衛(wèi)大將軍,仍奉敕檢校太子右典戎衛(wèi)率。乾封元年,暴卒于長安靜安坊府第,時年七十四。高宗下詔追贈使持節(jié)、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予謚曰襄,陪葬昭陵。 6,杜君綽杜君綽早年跟隨李世民征討各地軍閥,參加過討伐劉武周、宋金剛等各種戰(zhàn)爭。玄武門之變后,杜君綽晉升為懷寧縣開國公,食邑一千戶。任忠武將軍,行左監(jiān)門中郎將,加護軍。擔(dān)任玄武北門、翠微宮、玉華宮等宮殿的守將,貞觀二十三年(649年) ,正除右領(lǐng)軍將軍,加上護軍。死后被高宗李治下詔追贈為使持節(jié)都督荊、硤、岳、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謚曰襄公,陪葬于昭陵。 7,公孫武達李世民登基后,公孫武達任肅州刺史,封東萊郡公,活到李治永徽年間才死在右武衛(wèi)大將軍任上,贈荊州都督,陪葬在昭陵,謚號壯。 8,劉師立劉師立,原來是王世充的親衛(wèi)將軍,洛陽平定后歸附秦王李世民。貞觀年間,劉師立平定了羅藝叛亂,先后打敗黨項和吐谷渾,先后任檢校右武候大將軍、檢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 9,獨孤彥云貞觀年間,獨孤彥云功進幽州都督、歷陽郡公,但在頡利可汗與唐對峙中犧牲。 10,鄭仁泰鄭仁泰是玄武門之變的先鋒之一,李世民登基后,實封二百戶,先后任右武衛(wèi)大將軍、檢校右衛(wèi)、右領(lǐng)大將軍事。后討平鐵勒叛亂不利而被降職,不久病死。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最關(guān)鍵的一次決定,雖然手段殘忍,卻也沒得選擇,李世民和李建成,總有一個要死。而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之變的這些人也大都得到了他們想得到的,即使侯君集因后來參與謀反被誅殺,但李世民也并未因此將其從凌煙閣抹去。玄武門之變是貞觀之治的起點,也是恢弘盛唐的起點。從古至今 ,大部分歷史學(xué)家對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都持理解、同情甚至贊賞的態(tài)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