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xù)前)
五.無為 《道德經(jīng)》的思想主線是以道為根本引出無為,所以說無為在《道德經(jīng)》中是與論道并列的又一主要議題。相對于具有深奧的自然認識背景的道及相對其它概念也還比較抽象的德來說,《道德經(jīng)》的無為思想看起來似乎比較簡單,這可能是因為“無為”二字中的無與為的意思比較簡單明了容易把握,所以很多談論《道德經(jīng)》的人通常更樂于用其中的無為的思想來作為說教的題材,以致今天老子的無為哲學似乎比他的對道的思想更為著名。 不過《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思想有可能比很多人以為的要稍微復雜一些,稍微難以把握一些?!盁o為”二字中的無字的意思比較簡單,就是否定的意思,“無為”就是“不為”或“沒有為”的意思。但是《道德經(jīng)》中“無為”二字中的“為”字的意思卻有點微妙。在今天的漢語中把“為”解譯成“做”是非常正常與合理的,但是在《道德經(jīng)》中無為與不做的意思卻是有著微妙卻很重要的區(qū)別。老子可能是意識到了他所說的無為對于世人來說所具有的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表明他所說的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另有它意。其實,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第一次提出無為的概念的時候就表明了這一點。在《道德經(jīng)》的第二章中,老子在論述了道所表現(xiàn)出的相對特性之后引出了無為的概念:“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這里老子開門見山地說:“圣人處無為之事”,表明了他所說的無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無為之事”。雖然緊接著的“行不言之教”可能會給人造成一些錯覺,但后面的“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則表明了他主張的無為仍是要“作,生,為,功成”的。 《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包括了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無為,二是使世人無為,這是因為在老子看來順應天道實行無為是解決世界問題的根本方法,所以不但每個人自己要做到無為,還要使世人無為。在第二章中論述了如何自己無為之后,老子在第三章中提出了如何使世人無為。有意思的是雖然老子在第二章中沒有提到“不爭”二字,他在第三章中論述怎樣使世人無為的時候,在第一句“不尚賢,使民不爭”中提到了“不爭”,而在上面一節(jié)中我們已經(jīng)提到了,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句話中點出了他所說的無為指得是“不爭”。其實,第三章中所說的“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都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實現(xiàn)的。 但是老子之所以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句才用“為而不爭”點出了他的無為的要點,而不是干脆就在整個《道德經(jīng)》中完全用“不爭”來替換“無為”是因為就象老子在《道德經(jīng)》的開篇第一章中指出的,理解《道德經(jīng)》的意思,不在于死摳《道德經(jīng)》里面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讀者能從老子的通篇論述中吸取多少含義。對于無為和不爭來說,僅僅有“不爭”二字是不足以表示出無為的全部含義的,讀者只有在了解了老子對無為的全面描述之后,才能從“不爭”二字中體會出無為的真正含義。 《道德經(jīng)》中的“不爭”第二次是出現(xiàn)在第八章中,在那里老子先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開頭,最后又用“夫唯不爭,故無尤”來結尾。很顯然,第八章中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不但不是要大家什么都不做,而恰恰是為人們的行為提出了很高的標準。其實,老子用“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句話要表明的是無為或不爭的一個意思是要人們在自然界和社會上各安其分各司其職。 從語意上來說,象“各安其分各司其職”或在很多地方提到的“無欲”的意思都包含在了“不爭”的意思之中,而另一些地方所表達出來的“順道行事”的意思也包含在“不與天道爭”的含義之中。那么老子的無為除了“不爭”的字面意思之外,還有什么其它的意思嗎? 《道德經(jīng)》的第二十章說道,“唯之與訶,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睂@段話有著不同的解譯,我個人認為應該把其中的“荒兮,其未央哉”解譯為“一片荒蕪,還不見盡頭”,從而把整個這段話解釋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贊美與指責沒什么意義,每個人都沒有自己的主見,別人害怕的自己也要跟著害怕。這種人人平庸彼此無異,人云亦云的現(xiàn)象簡直是沒有生機看不到希望?!备鶕?jù)我這里的解釋,老子的無為還包括了這樣一層意思,那就是“在錯誤面前不要人云亦云”。雖然這個意思乍聽起來似乎非常地“有為”,其實它與老子的“順應天道”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因為既要順應天道,就不該總是人云亦云。 《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的另一個非常重要而且也微妙的意思是通過使“無為”與“無事”的對比來表現(xiàn)出來的。按照簡單的實效思維,無為與無事是等價的,因為一個人任何時候有任何行為都是在做事,甚至是與人“爭”也是在做事,因此不與人爭本身也就是不做“爭”這件事了,所以如果沒有行為就應該沒有做事。但是,在《道德經(jīng)》中老子刻意地多處專門把“無事”從“無為”中分離出來,作為對比。比如,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說,“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痹诘谖迨哒轮欣献诱f,“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痹诘诹轮欣献诱f,“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如果我們仔細體會一下《道德經(jīng)》中的“無為”與“無事”的區(qū)別,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了老子的無為的另一個細致的含義:無事指的是外在過程和效應,而無為指的是內(nèi)心的狀態(tài)和修為。 所以說,老子的無為所表達的“不爭”不是簡單地指外在的不與人爭,而是指內(nèi)心的“不爭”,而內(nèi)心的不爭是指不與“天之道”爭,而內(nèi)心的不爭的外在表現(xiàn)是不與人爭。但是,由于老子的內(nèi)心不爭的根本是不與“天之道”爭,因此當世俗之事表現(xiàn)出有違天之道的時候,就不能人云亦云地追逐世俗,該逆還得逆,該爭還得爭??梢姡M管老子的無為說的就是“不爭”,但是,為了不讓讀者誤解老子的“不爭”的含義,雖然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時不時地提到“不爭”,而且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句話中點出了他的全部無為的意思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但是他卻沒有在整個《道德經(jīng)》中簡單地用“不爭”來代替“無為”,這再一次表明了,《道德經(jīng)》是一部精心設計策劃的著作,而不是與某位官吏玩笑的隨筆! 六.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經(jīng)》的第二十八章是老子的自然主義風格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歷來的文人們在解譯中出現(xiàn)偏差較大的一章。我們先來看一下二十八章的全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 解譯這段文字的一個關鍵在于找出這里的“知”與“守”的意思。傳統(tǒng)的解譯中通常把這里的“知”與“守”按字面意思解釋為知道與看守或守護的意思,這樣一來整個二十八章就似乎成了沒有自然根據(jù)的憑空說道了,一則這與老子的風格不很一致,二則所有按照這個意思給出的解釋聽上去都非常地繞,非常不痛快。 根據(jù)對第二十八章直到“復歸于無極”以前的內(nèi)容的體會,我認為這里的“知”應該是“起源,來自,原本”的意思,而“守”則是“終極目的地,歸宿,居住,守護”的意思。這樣一來,本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榮,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就可以解釋為“來自雄陽,居于雌陰。。。原本榮耀,卻甘居屈辱。。。自己為白,守護著黑”這樣的意思了。 另外,本章的前兩句“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中的雄,雌,以及嬰兒非常明顯地暗示著與男女夫妻以及他們的孩子之間的關系,然后再拿這一句與后面的四句“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進行對比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里有一個“常德”是反復出現(xiàn)的,而且是暗示著“生命”的意思。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我就把“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里的雄解譯為雄性,把其中的雌解譯為雌性,把其中的天下溪解譯為雄性的精液,而把常德解譯為生命,所以這兩句話就可以解譯為“來自雄性,居于雌性的,是雄性的精液。這種雄性的精液里面存在著生命,這生命最后長成為嬰兒?!痹谧隽诉@種解釋之后再想想,把作為人類與其它動物的繁殖媒介的雄性精液稱為“天下溪”其實也不過分。 當然,在對二十八章的前兩句做出上述處理解釋之后,對后面的幾句也應該做出相同的或相關的處理解釋。根據(jù)上面得出的關于“知”,“守”,“常德”的認識,我把接下來的“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眱删浣忉尀椤霸緲s耀,卻甘居屈辱的,是雌性的子宮。在雌性的子宮里,來自雄性精液的生命在其中長足月份,然后作為初生的孩兒分娩出來”。 而“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這兩句則被解譯為“白發(fā)蒼蒼的老兩口(古時候的人老得早,頭發(fā)也白得早),撫養(yǎng)著黑發(fā)的孩子,這就是普天下的一般模式呀。在這普天下的一般模式中,生命被健康安全地撫養(yǎng)長大,孩子成人,老兩口也終歸白頭偕老安享天年?!?/p> 現(xiàn)有的《道德經(jīng)》解譯對二十八章的“樸散則為器”的解釋比較混亂,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當把二十八章中的前六句進行了上述的解譯之后,二十八章的整個最后兩句話也就可以很容易地被非常通順地解譯出來了。我前面把“復歸于樸”中的樸解釋為“孩兒”,所以類似地我可以把“樸散則為器”中的樸解釋為“孩子”,這樣一來,二十八章的最后兩句“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可以被解譯為“孩子長大了離開了家,成為社會的器材,圣人對這些器材加以使用,其中出色的便成為官長。在整個這個過程中,道的大智慧都始終沒有間斷過它的作用。” 由此可見,《道德經(jīng)》的第二十八章并不是象過去2千多年里人們所認為的那樣純粹是一種說教,而是一種對自然過程的一種類似于現(xiàn)代的科學普及一樣的描述。 七.樸 《道德經(jīng)》中除了道,德,以及無為之外的一個內(nèi)涵較深的概念便是樸。樸的基本意思是未加工的木料,可以引申為原真,質(zhì)樸。但是在《道德經(jīng)》老子也很明顯地把樸用作了其它的意思。《道德經(jīng)》中樸的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第十五章里的“敦兮其若樸”中,按照樸的基本意思,這五個字的可以解釋為“他們好像沒有經(jīng)過加工的原木一樣純樸厚道”。 接著樸出現(xiàn)在第十九章的“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敝?,這里的樸通常被解譯為樸素的意思,相應地這里的“見素抱樸”就被解譯為類似于“看見的都是樸素無邪的環(huán)境,保持樸實的本性”這樣的意思。 樸還出現(xiàn)在第三十二章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敝泻偷谌哒碌摹暗莱#瑹o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敝?,這兩個地方的樸通常被解釋為純樸,質(zhì)樸。 樸還出現(xiàn)在第五十七章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敝?,這里的樸的意思比較簡單明了,就是樸素,質(zhì)樸的意思。 另外,如我在上一節(jié)中提到的,樸還兩次出現(xiàn)在第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睂τ谶@里的樸人們的解譯的偏差通常較大,有的人把它解釋成原真,樸素,有的人把它解釋成原木?;虬训谝粋€樸解釋成原真,樸素的意思,把第二個樸解釋成原木。而我在上一節(jié)中指出,我認為二十八章中的樸應該被解譯為“孩子”。 在把二十八章中的“樸”解譯為“孩子”之后,我們來看一下在《道德經(jīng)》的其它幾章出現(xiàn)“樸”的地方如果把“樸”也解釋成“小孩”是否還說得通。 首先看第十五章的“敦兮其若樸”,在那里這五個字是用來描述“古之善為道者”的,如果我們把其中的“樸”解釋為“小孩”的話,那五個字就可以解譯為“他們敦厚純真地象未涉世的孩子一樣。”這樣的解釋在我聽來非常通順,而且與《道德經(jīng)》通篇的意思絲毫沒有不一致的。 再看第十九章的“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如果我們把其中的樸解釋為小孩的話,那么這句話中的“見素抱樸”就可以解釋為“看上去非常樸素,懷里還抱著孩子”,一幅典型的村姑圖畫,與老子這里的要人們歸還質(zhì)樸原真的意思完全一致,而且非常形象!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十二章的“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如果我們把其中的“樸”解釋為“小孩”的話,這兩句話就可以解譯為“永恒的道就象無名的小孩一樣。它雖然小,天下卻無人能夠征服得了道?!边@樣解釋也非常通順呀。道具有生命力,人們又看不見它,而且人們還經(jīng)常自以為是地違背道,所以用無名的小孩來形容也沒什么不可以的呀。 在把第三十二章的“無名樸”解釋成用來比喻道的小孩之后,我們好像也應該把第三十七章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鳎釋㈡?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里的“無名之樸”也解釋成道,因而這里的“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就應該相應地解釋為“歸化之后又要作亂,我將用道來鎮(zhèn)住他們。用道來鎮(zhèn)住他們之后,他們就不會想要作亂了。不想要作亂,天下自然就秩序正常了。”這樣的解釋也可以說得通,但是如果把這里的“欲”解釋為欲望的話,那么剛才的解釋就顯得有點別扭了。 不過,我們知道樸的基本意思是未加工的木料,從而有了質(zhì)樸,純真的意思。可以想象當老子用樸來表示孩子的時候他的心目中恐怕想的同樣也是孩子們的質(zhì)樸,純真的樣子。所以,雖然在第三十七章里我們應該象在第三十二章里那樣,把“無名之樸”解釋成道,但是我們在這里也同樣可以強調(diào)老子心目中的用“無名之樸”表現(xiàn)出來的道的質(zhì)樸,純真的特性。因此,上述的“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就可以解譯為“歸化之后其欲望又開始作祟的話,我將用道的質(zhì)樸來鎮(zhèn)住他們。用道的質(zhì)樸來鎮(zhèn)住他們之后,他們就沒有欲望了。他們沒有了欲望心里就平靜了,大家心里都平靜了,天下就秩序正常了?!?/p> 最后來看第五十七章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一段里面的樸好像不適宜給解譯為小孩子的意思,而應該簡單地解釋為樸素純真的意思。 (待續(xù))
|
|
來自: 鐵捻山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