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乎的儀式,在成人看來,比較無聊。 但正是你們覺得的無聊,卻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精神養(yǎng)料。 ——鹿媽 之前,去學校接女兒,看到小區(qū)門口收廢品的那對父母,用五顏六色的氣球把三輪車裝飾一新,還買了一個芭比娃娃。 問起原因,父親搓著手靦腆地說:“今天是我女兒的生日,我們一起來接她?!?br> 他們的女兒走出來,驚喜地像只小鳥跳上三輪車。 一家三口笑意昂揚又拉風地回家去了。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yǎng)”: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重要的“營養(yǎng)”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yǎng)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女兒3歲時,我給她辦了一個生日派對,掛了氣球,買了大蛋糕,定了披薩,請了她的小伙伴來慶祝。 那一年,剛買了房子,老公和我卡里的錢只剩6千元。 老公怪我浪費,說飯都快吃不上了,就別學人家富養(yǎng)孩子了。 我搖搖頭,給他放手機里的錄像。 女兒戴著生日帽,在伙伴的簇擁下吹蠟燭,她眼睛里閃著笑和光芒,比任何一天都顯得開心、滿足。 睡覺時,她緊緊摟住我的脖子,親了我一下,小聲說:“我愛你,媽媽?!?br> 她甜甜地睡了。我有點想哭了。 平時,她是老師眼中的小調(diào)皮,爸媽嘴中的小磨蹭,路人眼中的小孩甲乙丙丁,而那一刻,她感覺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是獨一無二的。 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這樣富有儀式感的時刻,這樣獨特的一天。 這一刻,這一天,她是自己的“王”。 孩子比誰都需要這種自尊感、驕傲感和自信感,因為那是他們成長的力量。 小時候,我每年過生日,媽媽都會親手搟面,炒幾個小菜,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吃頓面。然后,爸爸用自行車載著我跟媽媽,去照相館照一張小小尺寸的全家福。 長大后,我?guī)е瞎?、孩子回娘家,一家人在燈下翻看被媽媽細心保存的相冊,點評著,說笑著,那是我們都感覺幸福滿滿的家庭時刻,也讓我感覺做爸媽的女兒真幸運。 富養(yǎng)孩子,不一定是買多少禮物,花多少錢,而是多給孩子一些生活上的儀式感:
而被父母忽視的那些孩子,就沒這么幸運了。 女兒班上有元旦親子活動,邀請父母們參加。 小楠的爸爸說工作太忙,哪有時間參加這些亂七八糟的活動,媽媽說一個閑著的小孩非讓兩個大人都陪著,早晚慣壞你們。 那天,除了小楠的父母,其他父母都到了,大家一起開心的游戲。 只有小楠一個人落寞地坐在角落里,倔強地拒絕所有邀請。 父母的缺席剝奪了孩子的儀式感,自卑心理讓孩子的積極性被嚴重打擊。我們都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可只有被認真愛過的孩子,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啊! 沒被用心疼過的孩子,一生都在卑微地追尋著飄渺的幸福。 而那些被父母重視、在意、寵愛,用一個個儀式感“喂養(yǎng)”大的孩子,會在平凡日子的寂寞、重復生活的繁瑣中,仍然有所期待,追尋趣味,覓得小快樂,收獲大幸福。 9月份,孫儷過生日,鄧超發(fā)了一條簡單的祝福微博。 細看配圖,卻溫情滿滿、儀式感十足。 從1月到9月,每當鄧超手機上的時間是9點26分時,他都會截屏保存。 因為,9月26日,正是孫儷的生日。 結(jié)婚7年,這對夫妻一直保持著足夠的婚姻儀式感。 這種幸?;右灿绊懼麄兊暮⒆?。 父母相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家庭里最好的儀式感。 父母相愛的儀式感,就是每個孩子的終身安全感。 有個挺好的朋友說:他從來都感覺不到父母之間有愛,家里也從沒有過什么有儀式感的事,父母也沒有任何興趣、愛好,每天就是吃飯、睡覺、干活,甚至都沒辦法好好聊個天。從小他跟姐姐就生活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中,生怕說錯一句話,打破一個碗就引來一場家庭大戰(zhàn)。長大后,他對自己的家沒有一點歸屬感,也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已經(jīng)3年都沒有回家過年了。 生活終歸是平淡和重復的,甚至是一地雞毛,冷漠只會換來無盡的怨懟,唯有相愛才能生出幸福。 父母好好對待生活,生活才能好好對待你和你的孩子。 每一個來過我家的同學,都會悄悄問:“你爸媽感情怎么這么好?” 是的,我父母的生活里,充滿了小情調(diào)和小儀式。 他們經(jīng)常在周末一起下圍棋,爸爸每次都會讓媽媽幾個子兒; 爸爸喝酒,也會給媽媽倒一杯。不太會喝的媽媽笑瞇瞇地抿一口,又倒回爸爸杯里; 媽媽的衣柜里永遠不缺最愛的紫羅蘭色,都是爸爸買給她的。 這些小儀式感的背后,無非是走心二字。 他們也有矛盾,但會盡快和好,畢竟肯花時間和心思取悅的人,又怎么會不愿意耐心解決爭端? 父母的關(guān)系也讓我的婚姻受益頗多。 如果老公加班,會帶我最愛的鴨脖兒給我;如果他出差,行李箱一定是我?guī)退帐啊?br> 我悄悄觀察過,每當我跟老公嬉笑打鬧的時候,旁邊的女兒也會特別放松、開心。 父母相愛,就是孩子最大的安心和幸福源泉。 這樣,孩子才能放心地去學習、去成長,才能擁有積極生活的心理能量。 長大后,他們會將父母間的儀式感“搬運”到自己的戀愛和婚姻里,擇良人,懂恩愛,復制幸福。 以前看《父母愛情》,對梅婷飾演的安杰很有感觸。 她帶著孩子,跟丈夫江德福定居到一個小島上。 在那個小島上,除了軍人就是漁民,物資貧乏,生活單調(diào)。 安杰帶來一大箱各式各樣的杯子——喝紅酒的、喝咖啡的、喝茶的…… 鄰居張大姐說:“喝個水咋還用這么多杯子?你有這么多杯子,一輩子都打不完??!” 下班后,安杰請同事葛老師在院子里的涼亭里喝咖啡,花瓶里插幾只紅玫瑰,還將漂亮的洋裝借給葛老師穿。 陽光充盈,微風簾動,葛老師品了一口咖啡,羨慕地說:“你這兒可真有情調(diào),就像電影里似的。這樣的日子可真好啊!我什么時候才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呢?” 安杰的日子到底是種什么日子呢? 其實,就是一種有儀式感的日子。 有了孩子后,工作要趕,孩子要看,老公要管,家務要做,有多少女人在日復一日的油鹽醬醋、雞毛蒜皮中熬成了沒有活力的黃臉婆。 慢慢的,我們看到的只有眼前的茍且,哪里還有什么詩和遠方?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缺少了那么一點點儀式感。 用漂亮杯子裝水,水的滋味也許一樣,但心情不一樣。 在院子里與好友閑坐,看到的風景也許一樣,但感覺不一樣。 在簡單重復的日子里擇一個午后給自己,時間也許一樣,但回憶絕對不一樣。 儀式感并不難,就是給生活一點小空閑,一點小情趣,一點小心思,一點小美感,但它卻能大大撫慰我們那顆疲憊、受傷、干竭的內(nèi)心。 做有儀式感的事,是一個女人、一個媽媽熱愛生活、討好自己最可愛的模樣。 劉燁的法國妻子安娜,也是一個很有儀式感的媽媽。 春節(jié),她帶著孩子們包餃子、給父母磕頭,在國外的家中貼上福字和春聯(lián)。 她會跟劉燁一起給8歲生日的兒子寫卡片,希望他長成小男子漢。 父親節(jié),她會帶著孩子去劇組探班,為劉燁慶祝。 安娜說:“我喜歡做有儀式感的事,它會提醒我們:時光不是虛度,要好好珍惜余生。” 媽媽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們都不會太差。 兒子諾一和女兒霓娜多才多藝、乖巧、善良,經(jīng)常跟媽媽一起給孤寡老人送年貨。 心理學家說: 那些能一代代傳承“家庭儀式感”的家庭,親子關(guān)系更幸福,孩子的歸屬感、安全感、目標感都很高,甚至身體更健康、學業(yè)成績更優(yōu)秀。 一個在儀式豐盈、情感充沛、被父母認真對待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么會沒有制造幸福的能力,沒有積極向上、自我激勵的成長力! 作家王小波說: 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在每天的忙忙碌碌、周而復始中,唯有儀式感能賦予生活更多意義和一些詩意。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最貼近我們的那幾年,收獲值得一生回味的人生體驗。 儀式感,能讓孩子在父母營造的幸福中,生出勇氣、底氣和動力,奔向自己的人生。 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滿滿、豐盈明亮的孩子。 做對好父母,可不能偷懶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