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胡風(fēng)濃烈的王國,他們?nèi)藬?shù)不多,沒有自己的文字,刻木為信,尚武彪悍,盛極一時,曾西征匈奴,殺得匈奴北徙千里,南攻漢朝,逼迫光武帝不得不以財物賄賂安撫,這就是烏桓國。 烏桓為東胡系統(tǒng)的古老民族之一。秦漢之際,活動于饒樂水一帶,東鄰高句麗,西連匈奴,南接漢朝幽州,北拒鮮卑,屬于四戰(zhàn)之地。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消滅了東胡人聯(lián)盟。東胡人中的一支向北敗退,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中心地帶的烏桓山下定居,這就是烏桓國。 烏桓人繼承了東胡人的游牧民族生活特征,他們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個個勇猛善戰(zhàn)。烏桓建國后,由于力量薄弱,被迫做了匈奴人的殘酷奴役,他們“歲輸牛、馬、羊皮,過時不具,輒沒其妻、子”。因此,不堪忍受的烏桓人不斷起來反抗匈奴人的壓迫,但均被匈奴人所鎮(zhèn)壓。直到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匈奴人遠遁漠北,有了西漢王朝的庇護,烏桓人的生活開始穩(wěn)定下來。 烏桓人因自恃有強大的漢朝作后盾,為報匈奴人滅亡東胡和長期奴役的國恨家仇,不顧漢王朝的反對,襲擊了匈奴人,還挖了匈奴人的祖墳。匈奴單于大怒,同時派大軍進擊烏桓和漢朝邊塞,大肆掠虜漢朝邊民。西漢朝野震怒,頃刻派大軍征討匈奴,順便教訓(xùn)一下不聽話的烏桓國。在漢朝和匈奴的雙重攻擊下,烏桓幾近亡國。 王莽執(zhí)政時期對烏桓采取歧視、壓迫和奴役政策,烏桓人起來反叛,王莽下令郡縣盡殺所扣押的烏桓人質(zhì),從此,烏桓和漢朝結(jié)下了生死之仇。看到時機的匈奴人趁機拉攏烏桓,聯(lián)合劫掠中原邊境,漢朝邊塞各郡百姓流連失所,千里無人煙。 到了東漢初年,烏桓國不斷發(fā)展壯大,日益強盛烏桓鐵騎不僅稱霸草原,更是威震中原。烏桓人向來恩仇必報,他們趁匈奴內(nèi)亂之際,大舉進攻,逼迫匈奴向北遷徙千里之遙,然后不斷南下侵?jǐn)_中原邊境。他們金戈鐵馬,一日千里,清晨從草原出發(fā),傍晚便可抵達東漢邊城。這一時期,西漢政權(quán)剛剛建立,根本沒有能力抵擋烏桓入侵,烏桓騎兵神出鬼沒,戰(zhàn)力強悍,突入中原,如入無人之境,讓光武帝劉秀不勝其煩。最后,干脆決定以大量財物賄賂烏桓,反正你來了也是為搶東西,干脆直接給你好了,并要求烏桓歸附。烏桓人領(lǐng)略過漢朝的實力,于是部族中以勢力最強大的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為首的各郡首領(lǐng)順坡下驢,也歸附了東漢。 就這樣,從公元前206年匈奴襲擊東胡,直到公元49年光武帝用賞賜收服烏桓,前后240多年的時間,烏桓這個駐扎于科爾沁草原深處的小部落,從匈奴、西漢、王莽政權(quán)、東漢的征服下發(fā)展了起來,成為漠南草原最強盛的民族。烏桓人從此深入中原地區(qū)腹地,與東漢王朝基本保持著相安無事的平衡狀態(tài)。 直到東漢末年,烏桓與袁紹共同對抗曹操。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遠征烏桓,殺掉了烏桓首領(lǐng)蹋頓,平服烏桓各部,烏桓國從此滅亡。后來,曹操依靠無可匹敵的“烏桓突騎”打敗了同樣以騎射聞名的西羌騎兵。自此,烏桓騎兵在史書中留下了“由是三郡烏桓為天下名騎”的評價。這支來自蒙古草原的“天下名騎”,幫助曹操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 參考資料:《三國志·烏丸傳》和《神秘消失的古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