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坤 蘇東坡(蘇軾)是我國文化史天空中最為璀璨的星斗。著名的散文“唐宋八大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占據(jù)宋代六人中的一半,蘇軾尤其出色:詩詞方面,蘇軾的詩可列北宋第一,詞則與辛棄疾并稱“蘇、辛”,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書法列“蘇黃米蔡”之首;繪畫方面與米芾并稱“蘇、米”,米芾又奉蘇軾為師。 他不僅是一個天才人物,更難得的是他屢遭打擊,仍然以通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不幸,笑對人生。滄海橫流,不改風(fēng)流本色。 風(fēng)流者,如風(fēng)之行,如水之流。 蘇軾幼時,跟母親讀《后漢書》,說到范滂接受國家的委任,“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想要為國家做出一番事業(yè)來。但當(dāng)時宦官專政,后來發(fā)生“黨錮之禍”,許多士大夫被殺被關(guān)。范滂準(zhǔn)備自首,卻遺憾自己未能報答母親養(yǎng)育之恩:“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范滂的母親說:“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fù)求壽考,可兼得乎?” 蘇軾立刻問:“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兒子將來遇到這種生死抉擇,也與范滂一樣,母親能像范母那樣嗎?蘇母反問:“吾豈不如范母?” 范滂的事情,說的是一個人面對淫威而不屈,殺身成仁,這應(yīng)該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最推崇的氣節(jié)。蘇軾幼時,已經(jīng)立下了平生之氣節(jié),就是孟子說的“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蘇軾第一次讀《莊子》,認為“吾昔有見,口未能言,得吾心矣?!鼻f子的哪一句話與蘇東坡思想相通,蘇軾沒有明言。據(jù)葉嘉瑩先生分析,應(yīng)該是《逍遙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如處子?!边@樣的神仙,“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熱,”即使發(fā)大水將所有生物淹沒,大旱時連金屬和石頭都被曬化,神仙仍“物莫之傷”。 這是說無論怎樣的困難挫折,都不能使自己受到傷害。即使在最糟糕的環(huán)境中,我仍然輕松面對,像莊子所說的“間世異人”,在紛繁復(fù)雜的人世中游刃有余。老子說:“善聞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span> 所以,蘇軾也在很早的時候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影響了他的一生。 十八歲時,蘇軾娶王弗為妻。 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蘇氏父子三人自家鄉(xiāng)四川眉山進京,立刻引起世人矚目。在殿試中,主考官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寫道:“當(dāng)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殺之三,堯宥之三?!痹趫虻臅r候,皋陶為執(zhí)法者,堅持幾次要將一個犯法的人殺掉。堯是一個仁君,想赦免犯法的人,堅持了幾次說應(yīng)該原宥。蘇軾的意思是不要隨便殺人,殺之前應(yīng)該想想此人是否可赦免,如果此人十惡不赦再殺,那么,即使用了刑,也不失忠厚。 歐陽修特別欣賞這篇文章,本想取為第一名,卻覺得文風(fēng)像自己的門生曾鞏,為了避嫌,取為第二名(據(jù)說歐陽修后來非常后悔),蘇軾就成為了歐陽修的門生。 歐陽修作為當(dāng)時的文壇泰斗,卻不知道“皋陶殺之三,堯宥之三”見于何典,考官梅堯臣后來問蘇軾,蘇軾說:“想當(dāng)然耳?!碧K軾承認是自己杜撰的,但同時表示明君一定會這樣做。對蘇軾的率意隨性,歐陽修不但不生氣,還說:“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dāng)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來歷。 歐陽修還對自己的兒子說:“汝記吾言,三十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也?!比旰?,世人更不會談及我。果然,蘇軾死后十年,無人提及歐陽修,人人都在談?wù)撎K軾,偷讀他被禁的詩詞文章。 嘉佑二年,剛剛二十歲的蘇軾與弟弟蘇轍通過殿試,在三百八十八位考中的學(xué)子中名列前茅。 “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边@父子三人,真是拔盡眉山天地靈氣。 蘇軾正要開始仕途之路,母親去世了。他們匆匆返回舉辦喪禮,將母親安葬在“老翁泉”附近的墓地。蘇洵號“老泉”,即來源于此。 蘇軾為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回到東京汴梁,與蘇轍又通過了批評時政的“制策”考試。同時,蘇軾呈上自己策論文章二十五篇。 仁宗退朝回到內(nèi)宮,欣喜地對皇后說:“吾今又為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span> 但宰相韓琦以為蘇軾還年輕,將他派為鳳翔府(今陜西省寶雞市附近)簽判。 這個韓琦,曾嘲諷大將狄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 在鳳翔,蘇軾與陳太守不睦,還曾在太守請他寫的《凌虛臺記》譏刺太守不知城外有山。太守心胸寬廣,依然叫人將文章刻在石碑上。 蘇軾后來被貶黃州,因為政敵知道陳太守的兒子陳慥在黃州,他們以為可以借仇人之手除掉蘇軾。但是,蘇軾早已發(fā)現(xiàn)自己的魯莽,在陳太守去世后應(yīng)家人之請寫了墓志銘。在蘇軾一生寫的七篇墓志銘里,這一篇長度僅次于寫給司馬光的。 陳慥字季常,娶妻柳氏,即“河?xùn)|獅吼”。 陳季常成為蘇軾一生的朋友。 蘇軾還結(jié)識了另一位太守章惇,他們一起進山游玩,在仙游潭,絕壁之上架有橫木為橋,蘇軾不敢過,章惇安步而過,用繩索掛在樹上上下,書 “蘇軾章惇來游”于石壁,從容返回,神彩不動。 蘇軾撫章惇背:“君他日必能殺人?!闭聬獑枮槭裁?,蘇軾說:“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蹦軐⒆约盒悦媾诠烧浦希嗄軞⑷?。 不久,仁宗死去,英宗即位(公元1064年),以蘇軾為翰林侍詔,即皇帝的秘書,韓琦反對,蘇軾就在史館任職。 五月,蘇軾的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的時候,蘇軾寫下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span> 第二年,蘇洵去世。蘇軾、蘇轍辭官回鄉(xiāng)。三年后喪期屆滿,蘇軾娶王弗的堂妹為妻。 公元1068年,已經(jīng)是宋神宗熙寧元年臘月,蘇軾、蘇轍進京,正逢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與蘇氏父子一樣名列“唐宋八大家”,平日不修邊幅。但蘇洵曾寫《辨奸論》,說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王安石在政治經(jīng)濟各方面推行改革,政策上用意富國強兵,執(zhí)行上卻難免有偏差。 蘇軾看到變法的問題,上書抨擊青苗法中的缺失,公元1071年被外放杭州通判,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天才與最美麗的城市相遇了。 蘇軾相信自己的前生住在杭州,他去壽星院時,覺得景物熟悉,告訴同伴有九十二級臺階通往懺思堂,結(jié)果確實如此。 王安石的新黨失勢,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上臺,要廢除一切新法,排擠所有新黨。蘇軾又上書,認為不應(yīng)廢除新法之中有利于百姓和國家的措施。他說:“昔之君子惟荊是師,今之君子惟溫是隨。老弟與溫相知日久,始終無間,但不隨耳。” “荊”是王荊公王安石,“溫”是司馬溫公司馬光。這樣,蘇軾在新舊兩黨眼中都是反對派,被稱之為“蜀黨”。 尤其蘇軾有濟世之才,更為兩黨排斥,成為派系斗爭的犧牲品。在密州,他與百姓一起力抗蝗災(zāi);在徐州,洪水到來時他舍身救城,每天住在城墻上,監(jiān)督筑堤固墻,眼看水位即將超過城墻仍不后退,與軍民一起奮戰(zhàn),直至大水退去。 蘇軾前后兩次外放杭州,一次是通判,一次為太守。他殫精竭慮,治理好了幾乎壅塞的西湖,使得西湖在調(diào)節(jié)水量、供給飲水以及減少海潮壓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他主持修建的“蘇堤”,不僅能夠處理水草污泥,更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麗風(fēng)景。 蘇軾在杭州疫病流行的時候,成立了“病坊”,這是中國官府出面辦理的最早的傳染病隔離醫(yī)院。 從杭州開始,蘇軾開始了被貶逐外任的腳步,中間雖也曾返回京城為官,但為時短暫。他走過河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從未在一個地方居住超過三年,距離東京汴梁越來越遠,最后貶居海南,遙望中原只一線山影。(宋太祖趙匡胤曾誓言不殺大臣,所以后世北宋當(dāng)權(quán)者以貶官作為懲罰手段,如果貶死在路上或蠻荒之地,則不算違背祖訓(xùn)) 蘇軾在外放時還接待了一位朋友。這位朋友與蘇軾論舊,將蘇軾的新作抄錄下來,回京后,將自己認為其中誹謗朝廷的詩句加以注釋,上書告發(fā)蘇軾居心叵測,大逆不道。 據(jù)說,蘇軾的這位朋友是沈括,《夢溪筆談》的作者。 蘇軾的政敵如獲至寶,派人將蘇軾從剛剛赴任的湖州抓回東京,關(guān)在御史臺監(jiān)獄里。御史臺的院子里種了很多高大的柏樹,招來很多烏鴉作巢,因此御史臺也叫“柏臺”、“烏臺”,這件案子就是“烏臺詩案”。 蘇軾在烏臺被關(guān)押四個多月,“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笨礃幼邮艿搅霜z吏虐待。 據(jù)說,蘇軾與長子蘇邁約定,有壞消息就送魚來。有幾天蘇邁被迫出京借款,讓一個朋友代他送飯,卻忘了約定的事。這個朋友送了幾條熏魚,蘇軾嚇壞了,寫兩首絕命詩給蘇轍,有“與君世世為兄弟”之語,將一家十口托付給蘇轍。 新黨對蘇軾的迫害,舊黨一言不發(fā),只有蘇軾的家人和朋友想方設(shè)法搭救,如駙馬王詵(《水滸傳》中蘇軾將高俅推薦給了王詵,王詵又推薦給了端王,高俅從此飛黃騰達,王詵即書中的“小王都太尉”)。 一天午夜,蘇軾的牢房里忽然來了一個人。進來后,一言不發(fā),將一個小盒子放在地板上當(dāng)枕頭,倒頭就睡。蘇軾以為是別的囚犯,沒有理他,徑自睡著了。四更天的時候,蘇軾被這個人推醒,說:“恭喜!” 原來這個人是宋神宗派來的,看到蘇軾呼呼大睡,鼾聲如雷,立刻報告給了宋神宗。神宗明白蘇軾心中沒有虧心事。 此時,仁宗的皇后病逝,應(yīng)大赦天下。副丞相王珪卻稱,蘇軾的詩作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證明蘇軾有叛逆之心。章惇在旁,辯解說:“龍非獨人君,人臣皆可言龍也?!辈⑴e出歷史上以龍為號的文人為證:“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也!”宋神宗說:“彼自詠檜,何預(yù)朕事?” 王珪語塞,退出后章惇問他:“相公欲覆人家族耶?”王珪說:“聞舒亶言爾?!闭聬f:“舒亶之唾亦可食乎?”你連舒亶的口水也要吃嗎? 神宗免蘇軾死罪,蘇軾回到家中,“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 但是,“烏臺詩案”是政敵刻意在蘇軾詩中斷章取義,惡意中傷,必欲置蘇軾于死地,這對蘇軾的打擊非常重。蘇軾“譽滿天下,謗亦隨之”,他的一生,就在人性惡毒的嫉妒中度過,所以他給愛妾朝云生的小兒子取名“遯”,題詩“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蘇軾貶到黃州擔(dān)任團練使的小官,且不許管理任何政事。落魄至此,他寫下的《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貶官期間沒有收入,難以維持生活,但他并不怨天尤人,開墾了城東一塊荒地,像陶淵明一樣自己耕種,世上從此就有了東坡居士。他在雪中建造了自己的房屋,名為“雪堂”,在此寫下了大量詩詞文章。 我國文人以詩來表現(xiàn)抱負,詞本是酒席間供歌妓演唱的歌曲,內(nèi)容多為美女和愛情,直到蘇東坡用寫詩的方法寫詞,并且多寫自己的胸襟懷抱,開創(chuàng)了更為深廣的境界,詞從此擺脫了筵席應(yīng)酬的身份,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念奴嬌》詞牌,因為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又被稱為《大江東去》或《酹江月》,一場盡人皆知的赤壁大戰(zhàn),蘇東坡僅用“檣櫓灰飛煙滅”六個字就寫完了,天縱其才! 至于他寫的前、后《赤壁賦》,以通達的宇宙觀,將無限的時空用完美的文字和聲韻表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了蘇東坡在儒道佛之間圓融無礙,出入自如的境界。《記承天寺夜游》,短短85個字成為“瞬息佳境最動人的記錄”,體現(xiàn)了蘇軾提倡的作文“行于所當(dāng)行,止于所當(dāng)止”,傳誦千古。 在蘇東坡的眼中,并無高低貴賤之分。他在黃州,語言不通,“兒童盡楚語吳歌”,當(dāng)?shù)厝瞬恢劳f什么,他就和他們一起講鬼故事。他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span> 神宗去世,哲宗即位。蘇轍上《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章惇被黜,對蘇氏兄弟懷恨在心,蘇東坡最好的朋友變成了最可怕的仇敵。 公元1094年(哲宗紹圣元年),章惇為相,“能殺人者”將蘇轍貶居雷州,并趕出官舍。蘇轍被迫租賃民宅,卻被告發(fā)非法侵占,幸虧有租賃合同才逃過一劫。 蘇東坡被貶到當(dāng)時為蠻荒之地的嶺南惠州,經(jīng)歷了諸多磨難的東坡居士安之若素。他在惠州春風(fēng)中小睡,寫下《縱筆》: 白發(fā)蕭散滿霜風(fēng),小閣藤床寄病容。 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春風(fēng)將詩吹到遠在京城的章惇耳里:“原來蘇東坡那么愜意!” 蘇東坡剛在惠州建起自己的房子,兩個月后,被貶謫到海南儋州。(據(jù)說,章惇認為儋州與蘇東坡的字子瞻字尾相同,比較有趣)當(dāng)?shù)貜執(zhí)鼐醚鰱|坡居士,熱情招待。但不久,章惇派人將蘇東坡逐出官舍。當(dāng)?shù)鼐用窦娂娕軄恚瑤椭w起房屋,蘇東坡命名為“桄榔庵”。 東坡年老,看不清楚東西:“浮云眼纈散云霞,無數(shù)心花發(fā)桃李?!笨罩泻孟穸际窃葡?,什么東西也看不清楚,但是,有無數(shù)像桃李一樣美麗的花在我的內(nèi)心之中開放了。 黃庭堅說:“蘇軾胸中有烘爐,故能陶冶萬物,點鐵成金?!碧諟Y明是將悲苦溶解,但悲苦仍在;東坡將萬物融于胸中烘爐,在江上清風(fēng)與山間明月之間留下一襟晚照。 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大臣打算擁立端王。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臨天下?!碧髨?zhí)意立端王為帝,是為宋徽宗。 章惇被貶至雷州,當(dāng)?shù)鼐用癫粚⒎课葑赓U給他。不久,蘇東坡被赦免南歸,天下皆以為必將重用,章惇之子章援寫信給蘇東坡,請求自己的老師不要報復(fù)。蘇東坡回復(fù):“某與丞相訂交四十余年,歲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所增損也?!┱撈湮慈徽叨??!?/span> 對一個曾經(jīng)不擇手段迫害自己的人,蘇東坡說:我們唯有笑看未來。 實際上,蘇東坡渡海歸來時,寫了《六月二十日夜渡?!罚?/span> 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fēng)也解情。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聞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蘇東坡走到常州病逝,年六十六歲。臨終前說:“我沒有做過壞事,我不會下地獄?!?/span> (怎么會呢?雖然蘇東坡去世后,徽宗將他列在“元祐黨人碑”,書也被禁,蓄意將其永遠釘在恥辱柱上。1106年,文德殿上的石碑被雷劈為兩半;五年后,一個道士告訴徽宗,看到蘇東坡在天宮為文曲星?;兆隗@懼之下,恢復(fù)蘇東坡一切榮譽。) 七十年后,陸游到黃州東坡故居,看到東坡畫像,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臥。陸游會想些什么呢?也許上天真的是偏愛東坡,因為他離世二十五年后,輕佻的宋徽宗葬送了天下,東坡則免去了國破家亡的羞辱。 上天讓蘇東坡在萬丈紅塵中遨游,在憂愁、患難和屢經(jīng)挫折時仍堅持操守,在佛道儒之間達到完美的貫通和諧。我們常說:“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睂⒔磺昵?,蘇東坡說:“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span> 即使周遭嫉妒、誹謗、誣陷、迫害的暗箭如雨,他卻瀟灑出塵,“沾衣不濕杏花雨”。在磨牙吮血的險惡環(huán)境中,面對接踵而來的打擊和自己有志難伸的困厄,東坡一笑而過,留下的是傳誦千古的詩詞歌賦和無數(shù)美食美景的傳說,照亮了歷史,溫暖了人心。 上天偏愛這些至情至性的人,好像湯顯祖、雪芹和納蘭公子。湯顯祖臨川四夢、雪芹紅樓大夢、納蘭公子浮生一夢,東坡世事一場大夢。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