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jié)最火的電影就是《流浪地球》了,火的連小樂同學說圈里的朋友都看了,主動提出來要去看電影,我們在從老家回來后立即補上。 電影好壞的觀點差異很大,各種影評都有,豆瓣評分剛從8分以上跌倒了8分以下,而最多評論的點評頂?shù)暮筒鹊亩歼^了2萬,可見爭議之大。 我和小樂看后也聊了聊電影,不過我們是采用《這樣寫出好故事》書中的方法做了個實踐。
先看LOCK情節(jié): Lead 主角偏弱了些。小樂同學對這個批評最大,覺得整體人物都偏單薄,妹妹的角色可有可無,而救援隊隊員似乎都是用來在需要時隨時做犧牲的,人物的樣子都很難記住。至于吳京,《戰(zhàn)狼》印記很深。(雖然沒看過戰(zhàn)狼) Objective 目標是拯救地球,一個宏偉的目標。當然每個主人公最開始的目標都不會是他原始的目標,這個很自然,好的故事永遠都是這樣的。不過《流浪地球》中讓人頭疼的一點是不知道主角一開始的動機是什么,我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劉啟為什么要離開地下城?”是因為父親快要回到地球了嗎?但這個在時間上沒有必然性,另外也沒有細節(jié)交代,構(gòu)不成他和妹妹離開地下城的原由,而妹妹則似乎純粹是想出去透透氣。 Confrontation 沖突。在整個故事中貫穿著各種沖突,劉培強一開始選擇是讓生病的妻子還是老丈人(外公)誰進地下城;救援隊長王磊選擇割斷繩子;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選擇是否繼續(xù)執(zhí)行救援任務(wù);MOSS和聯(lián)合政府選擇讓空間站承載人類的希望;劉培強選擇空間站還是地球等等。歸根到底,所有的沖突都是選擇,選擇救誰的問題,但似乎細想又不存在著沖突,因為在個人和任務(wù)之間,所有選擇的結(jié)果都是個人服從了整體。唯一的例外是救援隊的女隊員開槍擊毀了火石,對任務(wù)表示抗議。 Knockout 沖擊性結(jié)尾覺得不錯,男主想到了引爆木星周圍的氫氣,呼應(yīng)了開場時父親講述木星的片段?!?strong>如果第一幕里您在墻上掛了一管槍,那么在最后一幕里就得開槍。要不然就不必把它掛在那兒。”當然如果故事說到這里地球就得救了,那顯然是個大BUG,所以想要點燃氫氣,發(fā)現(xiàn)距離還是不夠,而且以色列科學家早就算過了,只不過救援小隊的人沒算就直接行動了(怒贊行動派的力量),這時合理的推出在中間環(huán)節(jié)加入空間站的爆炸做傳遞,順勢把故事推向高潮。這個結(jié)尾中我認為最好的部分是基本上讓每個參與者都發(fā)揮了作用,有寫軟件的、有硬件接線的,有開車放火石的,有廣播救援的,還有所有人的合力推動的,而不完全靠主角一人。 回到?jīng)_突的幾個選擇上,劉培強的選擇是最讓人詬病的,先是讓生病的妻子還是老丈人(外公)誰進地下城,這是造成兒子和他沖突的直接原因。之后是劉培強在空間站和地球之間做選擇,選擇用空間站去引爆后,他把休眠艙脫落了。但問題是休眠倉脫落后,其中的人會怎樣?幾乎沒有任何生還的可能性??雌饋硎窃谝敖o了生存的機會,但毫無意義。我想他不會不知道,只不過和上一次選擇讓生病的妻子還是丈人進地下城一樣,基于他的價值判斷所做的選擇。但像空間站引爆能讓地球獲得反推力,這個情況MOSS和聯(lián)合政府應(yīng)該也能算到,我想“理智”的他們選擇讓保存著地球精華的空間站來承載人類的希望,或許也是基于整體利益和概率來計算的。如果選擇都是基于整體利益的話,空間站和地球哪個又更能代表整體利益呢?聯(lián)合政府和MOSS 是有判斷的,不知道劉培強在選擇時是否想到了這一點? 我問小樂:“劉啟會原諒他父親嗎?” “故事想告訴我們是原諒了,但不見得,因為他父親的選擇其實沒什么變化?!?/span> 再看三段式結(jié)構(gòu)。從開頭到中間、再到結(jié)尾需要穿過兩道門,整個故事結(jié)構(gòu)的設(shè)定非常不錯。開頭是劉啟他們到地面被收監(jiān),然后外公來想救他們出去,遇到意外后想回地下城,標志事件是這時車和人都被征用而不得不加入救援任務(wù),使得回到地下城變成不可能,也就穿過了第一扇門;之后進入救援過程,整個過程基本可以分為四段,跌宕起伏:去杭州救援是第一段,目標失??;之后到蘇拉威西是第二段,整體目標達成;但緊接著第三段卻是徹底的打擊,雖然全球發(fā)動機恢復,但仍擋不住地球撞擊木星,于是在地球宣告救援行動失敗而徹底放棄時,由救援小隊獨立開始引爆木星氫氣的任務(wù);第四段則是劉培強用空間站去進一步引爆推向高潮。這里的第三段是跨過了第二扇門,使得故事從中篇轉(zhuǎn)向結(jié)尾,救援小組再次走向孤身救援的不歸路,無法回歸地下城。 “只有好故事才會折磨讀者!”整體來看《流浪地球》還是講了一個挺不錯的故事,人物能更豐滿些,還有有的表演和對白別那么硬就更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