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彈痕 前文說到過,為了最大限度的削弱王權,貴族們樂于將王冠交給外國人,因為這些來自異國的國王在波蘭國內沒有自己的勢力,往往只是空有一頂王冠。從1573年到1795年被最終瓜分之前,波蘭人總共選舉了11個國王,其中7個來自國外。在波蘭貴族長期的堅持不懈之下,外國勢力成功的滲透到了波蘭的各個角落。 波蘭貴族為了自身的特權不斷使用“自由否決權”扯皮的同時,周邊的各個國家可都沒閑著。1657年,普魯士公爵,同時也是神圣羅馬帝國勃蘭登堡選帝侯的弗里德里?!ね皇莱貌ㄌm忙于同瑞典作戰(zhàn)的時機廢除了普魯士對波蘭的臣屬關系。1701年,普魯士王國正式建立,雖然當時的普魯士王國國力尚很有限,但普魯士自立國之初便以“軍隊擁有一個國家”而聞名于世,立國之后的普魯士擴張的目標自然是近在眼前又領土廣闊的波蘭。1689年,剛剛即位的彼得一世為了打通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也把目標對準了瀕臨波羅的海和黑海的波蘭。 夾在兩個正在崛起的強國之間對于波蘭來說已經很悲慘了,但更悲慘的是,當時波蘭北方還有一個擴張性極強的北歐強國——瑞典。自古斯塔夫二世即位以來,瑞典積極推行擴張政策,到17世紀中期以后,控制著波羅的海、芬蘭灣、里加灣沿岸廣闊領土的瑞典也把目光投向了占據歐洲中部地區(qū)廣闊平原的波蘭。1655年,瑞典軍隊入侵波蘭并占領了大片土地。1656年,瑞典又與普魯士公爵弗里德里?!ね皇篮炗唴f(xié)議,意圖瓜分波蘭。雖然由于俄國的阻撓,這一計劃并未得以實現(xiàn),但卻為日后波蘭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對于這三個強鄰來說,想要踏上歐洲中心的政治舞臺,最快捷的路徑無疑是從波蘭身上踩過去,“歐洲墊腳布”的名號便是由此而來。強敵環(huán)伺之下的波蘭就真的是一個軟柿子么?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來說,的確是這樣。進入18世紀,波蘭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已經昏聵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1697年,薩克森選帝侯(這個選帝侯其實跟前面那位弗里德里?!ね皇酪粯邮巧袷チ_馬帝國選帝侯)奧古斯特二世被選舉為波蘭國王,雖然這位外號“鐵腕王”(這個外號的來源據說是因為此公能徒手掰斷馬蹄鐵)的國王最著名的事跡是其風流韻事。但他死后,因為王位繼承的問題引發(fā)了一次王位繼承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結果是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奧古斯特三世繼承王位。 奧古斯特三世和他那充滿氣息的爹不一樣,對徒有虛名的波蘭國王并不在意,而是將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薩克森的事務上。1700年,第二次北方戰(zhàn)爭爆發(fā),瑞典軍隊和反瑞典同盟一方的俄國、波蘭—薩克森聯(lián)軍在波蘭境內展開多次激戰(zhàn),波蘭國內遭受了嚴重的破壞,但波蘭并未得到實際的利益。1756年,七年戰(zhàn)爭爆發(fā),這場歐洲列強的混戰(zhàn)中,波蘭原本并非參戰(zhàn)國。但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薩克森選帝侯的身份使得他選擇了同普魯士開展,這樣一來波蘭又一次成為了戰(zhàn)場。好不容易熬到了1763年七年戰(zhàn)爭結束,波蘭卻在同年10月因為奧古斯特三世死后王位出現(xiàn)空缺引發(fā)了葉卡捷琳娜二世出兵華沙,這位雄心勃勃的女沙皇此番前來是為了將她的情人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王位。女王私心想著,自己的情人若是榮登大統(tǒng),必然投桃報李對自己百依百順,到時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波蘭,自然是極好的。 然而不知道是從前陛下對這位情人蠟燭點得有點多還是怎么的,波尼亞托夫斯基即位之后上臺之后竟然首先進行的是試圖勵精圖治進行改革。他不僅拉攏部分貴族頒布了一批增強中央政府財政收入的法令,而且嘗試收攏分散在大貴族手中的兵權。最關鍵的是,他試圖廢除國王選舉制和貴族“自由否決權”。如果照他這個劇本走下去,波蘭最多經過一代人的發(fā)展,不說恢復到昔日強國的地位,至少周圍的普魯士和俄國想把波蘭當個軟柿子是不可能的,但女王陛下是不會給自己的情人一代人的時間的。1766年,俄國再次出兵華沙,在俄國士兵的刺刀下,波蘭接受了葉卡捷琳娜提出的包括保留國王選舉制度和貴族“自由否決權”、波蘭與俄國結成同盟在內的所有條件。俄國對波蘭內政的蠻橫干涉引發(fā)了改革派貴族的不滿,1768年,改革派貴族趁俄土戰(zhàn)爭爆發(fā)的時機在波蘭南部發(fā)起內戰(zhàn)。 波蘭內戰(zhàn)的爆發(fā)使得極力讓波蘭保持獨立地位以遏制俄國勢力擴張的法國和奧地利看到了機會,于是出資援助波蘭改革派貴族。但這些貴族的實力過于弱小,完全無法撼動得到俄國軍事支持的波蘭政府。而且,這些貴族發(fā)動內戰(zhàn)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推動改革使自身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這場內戰(zhàn)本質上不過是波蘭貴族之間的內斗,在這一點上,同之前的王位繼承戰(zhàn)爭并無區(qū)別。所以他們無法獲得波蘭國內社會的廣發(fā)支持,因為畢竟波蘭國內影響力最大是那些能通過維持舊政策得利的大貴族。相反,由于自身實力有限,相比于同支持波蘭政府的俄國軍隊作戰(zhàn),他們更樂于洗劫國內的農奴和自耕農(大領主有私人武裝不太好得手),因此波蘭底層民眾將他們視如瘟神。 到了1770年,打敗了奧斯曼帝國的俄國終于可以騰出手來專心調教波蘭了。擔心俄國獨占波蘭的普魯士為了能讓波蘭雨露均沾,搶先一步占領了位于波蘭中西部的大波蘭地區(qū)和北部沿海地區(qū)。但普魯士也意識到,憑當時自身的實力要獨占波蘭有點不太現(xiàn)實,畢竟普魯士還有奧地利和法國這倆強鄰,自身的地理環(huán)境比波蘭好不了多少,一旦跟俄國鬧翻了被三面夾擊,下場就算比波蘭好也非常有限。于是普魯士提議對波蘭進行瓜分,葉卡捷琳娜二世也意識到要單獨吞并波蘭不太現(xiàn)實。因為顯而易見的,普魯士這會已經吞了一塊,要想再他吐出來恐怕需要到兵相見,這時候萬一奧斯曼帝國再在背后搞點什么事情,那可得不償失。 奧地利出于對普魯士勢力擴大的擔心,一開始對瓜分波蘭是拒絕的,但看到俄國和普魯士已經在瓜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一致,于是義正言辭地提出:你們這樣瓜分一個獨立的國家實在太無恥了,對于你們的強盜行徑我只想說四個字,請帶上我!于是1772年2月,俄國普魯士簽訂條約簽訂了第一個瓜分波蘭的協(xié)定。同年8月,奧地利分別同俄國和普魯士簽訂了瓜分波蘭的協(xié)定。這次的瓜分使得波蘭失去了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領土,但大貴族在瓜分中利益并未受到觸動,而且波蘭也沒有足夠的兵力于俄、普、奧相抗衡,因此在1793年9月30日,波蘭議會批準了瓜分協(xié)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