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咨詢工作中,處理最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問題,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夫妻、親子、婆媳等家人之間的溝通障礙。似乎大多數(shù)人不知道如何恰當(dāng)?shù)谋磉_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和感受,而最常見的就是女性通過指責(zé)或抱怨的方式,錯誤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而男性朋友們習(xí)慣的方式,則是用物質(zhì)方面的付出替代情感方面的表達,認(rèn)為用金錢就可以代替愛,卻忽略了親人在情感上的需求,這也是大多數(shù)男性思維的方式,更是中國式家庭中常見的現(xiàn)象。 當(dāng)然,這可能與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有關(guān),因為中國人講究含蓄,講究矜持、講究內(nèi)斂;因為我們的內(nèi)心要求和情感往往是不被允許直接表達的,大多數(shù)人會以隱晦的方式,或者恰好相反的方式去表達我們對對方的愛和關(guān)心、恨與憤怒。 例如:父母愛孩子,但卻不會直接告訴他:我愛你。很多父母依然奉行的觀念是:打是親,罵是愛。所以,我打你,是因為我愛你。就像很多家暴者宣稱的那樣:因為我愛你,希望你變得更好,所以我才打你。我相信,這個邏輯應(yīng)該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還有一種隱晦的情感表達,是通過指桑罵槐的方式來傳遞的。最常見的就是家庭中的婆媳沖突了,看起來似乎是太太和婆婆之間發(fā)生了爭吵,但兩個女人針對的卻不是對方,而是中間的那個男人(兒子、老公),婆媳雙方希望通過沖突去向他表示自己的憤慨,以爭取中間那個男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與愛護。 其實,我們都希望別人可以了解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盡管自己不說,他(她)就能懂,他(她)就會做。當(dāng)然,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愿望,有一個能夠完全理解我,懂得我的需求的人,真好!但同時,我們也需要警醒的意識到,這也是我們的心理年齡處在嬰兒期的一種自戀的表達。那個時候的我們,是一個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個體,我們哭,媽媽就會給我們喂奶,換尿布;稍微一個不舒服的小表情,媽媽就會哄我,逗我開心,這個世界是圍著我轉(zhuǎn)的,我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主體。但隨著我們逐漸成長,慢慢的,世界開始變大,自己開始變小,我們不僅要照顧自己,還需要照顧他人。我們變得懂事、忍讓,變得為他人考慮更多而忽略了自己。但內(nèi)心的小公主,依然會希望回到小時候,那個我不說,你就懂我的美好年代。 因此,當(dāng)我們帶著這種潛意識的愿望,進入到親密關(guān)系和到家庭生活中,其是在面對身邊親人的時候,就會激發(fā)我們內(nèi)心希望對方完全理解自己的強烈需求,從而引發(fā)很多家庭矛盾。比如:你是我媽,你怎么就不能夠了解我現(xiàn)在的心情呢?你是我老公,我現(xiàn)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那你是不是真的愛我?諸如此類。但事實上,別人不是你,哪怕最親的人,都無法成為你肚子里的蛔蟲,你不說,你不表達,他又怎么會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因此,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可能需要學(xué)會嘗試著降低對他人的不合理期待,并學(xué)習(xí)恰當(dāng)?shù)谋磉_自己,包括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感受,這才是讓我們聯(lián)結(jié)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guān)系的重要基礎(chǔ)。那么,一個良好的溝通,應(yīng)該包括哪些要素,我們又怎么做呢?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包含有二個主要因素:一是事件本身,也就是我們需要討論的是怎樣的一件事情;二是這個事件帶給我們的情緒感受是怎樣的一種體驗,例如:高興、悲傷、焦慮還是郁悶等等。如果談話中僅僅只有事件本身,而沒有情感方面的內(nèi)容,我們稱其為事務(wù)性溝通。較為常見的是在與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就事論事,不帶感情色彩的處理問題?;蛘呤浅臣艿臅r候,我們也會經(jīng)常聽到這樣的內(nèi)容:某某某,把廚房的垃圾倒一下。 另一種是包含有以上兩種因素在內(nèi)的溝通,我們把它叫做情感性溝通,這也是我們?nèi)粘I钪斜容^常見的模式,也是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彼此聯(lián)結(jié)的一種溝通模式。例如:老公,我想吃草莓了,你晚上下班回來給我?guī)?斤草莓,好不好呀?聽起來,是不是能夠聞到那種親昵的感覺呢?似乎空氣中還帶著甜蜜的味道,對不對?是的,這就是事件 情感結(jié)合之后的溝通模式。 那么,具體應(yīng)該怎么做呢?我們先來設(shè)定一個場景:老公下班回家比平時晚了一個多小時,但沒有打電話給家里,太太和孩子在家等他一起吃飯,所以很不高興。如果你是在家等老公的那位太太,你會怎么說呢?我們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交流。 第一步,客觀陳述事實。請注意這里的“客觀”二字,指的是對事件和場景的觀察與敘述,而非主觀的評判或揣測。 錯誤的表達:你今天下班又那么晚回來,是不是又和朋友喝酒去了? 正確的表達:老公,你平常一般都是7點鐘下班到家,我和孩子等你一起吃飯。但今天晚上8點鐘你才回來,我們也沒有接到你的電話,讓我挺擔(dān)心的。 以上兩種不同的說法,聽起來是不是有明顯的區(qū)別?是的,這就是我們需要強調(diào)的:當(dāng)我們在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請注意我們的措辭,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真相之前,尤其是沒有得到對方的印證之前,請千萬不要妄加揣測,否則只會激發(fā)對方的戰(zhàn)斗欲,讓溝通無法順利的進行下去。 在第一個步驟中,如果用寫作文來作比喻,那我們寫的就是記敘文,只是客觀的描述事件本身,讓對方從你的角度看到你觀察到的現(xiàn)象而已。 第二步,真實表達你此刻的情緒與感受。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人大多不太善于表達自己的情緒,我們習(xí)慣于用想法來代替感受。 上面場景中,最常見的語句是:你回來這么晚,連一個電話都沒有,我覺得你很不負責(zé)任?;蛘撸耗銥槭裁床淮騻€電話回來,你這樣做,想到我和孩子了嗎? 以上種種,都是判斷與想法,包含著對對方的指責(zé)與抱怨,而不是你的情緒與感受。 如果改為:你下班回來晚了,路上也沒有及時給我電話通知我,讓我感覺很失望,也很難過。這樣的表述,可能會更容易讓對方接收到你傳遞過來的情感緒狀態(tài),從而促使對方在以后相似的場景中進行及時的調(diào)整與改進。 當(dāng)然,我們有很多的詞匯可以幫助表達情緒與感受,例如: 高興、快樂、幸福、滿足、開心、放松、踏實、安全、溫暖、放心、感動、欣慰、喜出望外、甜蜜、喜悅、無憂無慮等。 擔(dān)心、害怕、焦慮、郁悶、傷心、難過、痛苦、心煩意亂、困惑、震驚、失望、孤單、寂寞、內(nèi)疚、遺憾、不舒服、疲憊、茫然、憤怒、灰心、絕望等。 有些朋友可能會擔(dān)心,如果自己這樣做,是不是會把自己最脆弱的那一面坦露給對方,讓對方更加變本加厲的欺負我呢?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不會。要知道,在關(guān)系中學(xué)會真誠和示弱,是內(nèi)心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虛張聲勢的都是紙老虎。你所有的強勢和不可侵犯,都是內(nèi)心脆弱的表達。因此,清楚明確的表達自己對事情的感受,讓對方充分的了解你,他才能夠充分的理解你當(dāng)下的想法,這才是良好溝通中最需要完成的內(nèi)容。 第三步,表達你對此事的觀點與主張,并提出具體化意見。 針對以上場景,我們的建議是,把你自己的觀明確表達出來,就像我們寫一篇議論文,需要進行立論一樣。例如:我喜歡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所以我會按照你正常的下班時間準(zhǔn)備晚飯。但如果你偶爾比較晚的話,我希望你可以提前打個電話回家,這樣的話,我才好決定,是不是等你一起回來吃飯。或者:我希望,如果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你最好提前打個電話給我,我可能就不會這樣生氣了。請記?。耗阈枰磉_你對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以及明確的主張,如果需要對方配合,也請?zhí)岢瞿銓λ木唧w化期待,而不是要求。 但更常見的現(xiàn)象是,很多朋友只會指責(zé),只會抱怨,而忽略了向?qū)Ψ教岢鲎约旱南敕?。最常見的表述就是: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是不是不愛我了?這會讓對方也感覺到自己很委屈 :我不就是下班晚了一點回來嗎?你至于這樣嗎?這怎么能夠上升上我不愛你這個問題上呢?各位,請注意,這里需要敲黑板,劃重點了!請問問你自己:你希望對方怎樣做,才算是愛你的方式呢?你內(nèi)心對他的期待具體是什么? 我們說,每個人對于愛的表達方式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女性對愛的感受程度也有差異。有的女性可能會更喜歡甜言蜜語,聽老公說情話。有的女性可能會更注重生活上的照顧、身體上的親昵等等。因此,當(dāng)我們指責(zé)對方不愛的時候,倒不如告訴對方,你應(yīng)該如何愛我。例如:下次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如果能夠抱抱我,而不是和我講道理,也許我會感覺很溫暖,也會感覺到你是在乎我的。 請記住,給對方具體的做法,明確的指令,遠比寬泛的抱怨更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請你停下來,仔細體驗一下,看著面前的這個人,正在和你交流的這個人,他(她)與你有著怎樣的差異?--性別?性格?年齡?職業(yè)?成長經(jīng)歷?教育背景?父母兄弟?價值觀體系?是不是與你有很多不同?那么,他(她)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問題,是否會和你完全相同呢?肯定不一樣,肯定有差異,對不對?因此,當(dāng)我們從自身的角度,向?qū)Ψ奖硎鑫覀兛吹降氖聦崟r,也許從他的角度,他看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真相。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dāng)我說蘋果的時候,你會想到什么?也許有的人會想到水果,紅通通的大蘋果。也許有的人會想到蘋果手機、蘋果電腦,對不對?所以,當(dāng)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當(dāng)我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的時候,請注意停下你的腳步,給雙方一點時間,聽聽對方的表達,也許,他(她)會給你描述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不是嗎?所謂溝通,就是一個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并達成一致性意見的過程,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僅需要一張嘴去表達,更需要一對耳朵去傾聽。 馬東曾經(jīng)說過: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由此可見,明確的表達自己,正確的理解他人,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希望親愛的朋友們,能夠通過這篇文章,幫助自己學(xué)會恰當(dāng)?shù)谋磉_,正確的交流,在人際交往中,減少與他人的溝通障礙,更自如的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