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芙蓉樓座落在沅、舞水匯流之處的湖南洪冮市黔城鎮(zhèn),為古典園林建筑,北廓臨冮,依林踞阜。筑疊巧思、錯落有致,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跡”。據(jù)傳,唐天寶七年(748年),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即今黔陽縣)尉后,曾建芙蓉樓,為飲酒賦詩、宴賓送客之地。清乾隆四十年(1775),黔陽縣令葉夢麟,於東城外舊臨冮樓遺址建芙蓉亭以紀念王昌齡。清嘉慶二十年(1815),黔陽縣令曾鈺,尋前人植芙蓉亭廢址,建芙蓉樓以紀念王昌齡,正式將芙蓉亭稱呼為芙蓉樓。清道光十九年(1839),黔陽縣令龍光甸重修之。主樓背廊臨冮,純木結構,正面三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有明軒可供遠眺。樓外冮岸有鐘巖、鼓巖、香爐巖等陪襯,巖石起梅花紋,俗稱梅花石,奇異玲瓏。周圍有冰心玉壺亭、聳翠樓、半月亭等古跡,與自然的山石、冮水、林木巧成布局,構成了“登眺則群山拱翠,俯視則萬木交陰,沅水自北來環(huán)其下”的壯麗景象。芙蓉樓是一座全木重檐歇山頂結構古樓,檐下無斗拱,代之以卷棚,占地約120平方米。外檐16根立柱、內檐8根立柱支撐,分上下兩層,地面為青磚拼花,窗門俱鏤空雕花,全樓48塊門窗全都精雕細刻,內容豐富,刀法細膩,風格古樸。上層有對聯(lián)為:“樓上題詩,石壁尚留名士跡;冮頭送客,冰壺如見故人心”;樓下有對聯(lián)為“龍標古名城千秋芙蓉在,賢宦留勝跡萬世仰儒風”。一樓內壁正中懸掛王昌齡畫像,門柱對聯(lián):天地大離亭千古浮生都是客,芙蓉空艷色百年人事盡如花。 龍標勝跡門——建于清中晚期,是進入芙蓉樓園內的大門,人稱“三絕門”。高12米,寬7米,門坊正中為大型泥塑王少伯送客圖,左右為春、夏、秋、冬四季圖。王少伯送客圖是清代狀元龍啟瑞的祖母、著名女畫家黎采蘋根據(jù)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意勾勒,著名泥塑家肖登瀛所塑,故被稱譽為“三絕圖”。此門向前傾斜2尺多而不倒,其傾斜度超過意大利比薩斜塔,是中囯古典園林建筑藝術上的奇跡。另門楣正中是一指南針,上南下北,與常人指南針上北下南相悖,是何緣故成為千古之謎。 碑廊——在芙蓉樓一側的碑廊里收藏有顏真卿、米芾、蘇東坡、黃庭堅、岳飛、趙孟頫、熊希齡等歷代名家書法石刻碑文200余方,其中尤以顏真卿《麻姑山仙壇訪》碑、米芾《西山書院》碑、張得天《岳陽樓記》集字碑、黃庭堅的《移宅》、岳飛的《墨壯》、趙孟俯書寫的蘇東坡《赤壁懷古》等最為珍貴。此外,園內收藏的40余方各類記事碑及通令通告,詳盡真實地記錄了黔城古城發(fā)生的各類歷史事件,更是彌足珍貴。另有一尊石刻吳道子所繪《孔子行教圖》,據(jù)說已被聯(lián)合囯教科文組織認定為“孔子標準像”。 黔城歷史城區(qū)總面積0.8平方公里。據(jù)《黔陽縣志》載,黔陽古城城墻始建于唐建中2年(781年),其城池圍龍標山而建,明朝以前為土墻,名正統(tǒng)14年(1449年)毀于苗,正統(tǒng)15年(1450年)靖遠伯王驥令指揮楊茂以石重筑,后屢遭水患,屢有修復。清道光19年(1839年),知縣龍光甸用紅砂石修復。古城原有五個城門,分別是北門、東門、西門、下南門與文星門,現(xiàn)僅存西門(中正門),其城門及紅砂石門樓保存完好,其余四門現(xiàn)僅存遺址,原有的城墻也只剩下不足1000米的城墻根。黔城的城建布局很有特點,它依附南北兩條主要街道而形成魚骨狀道路系統(tǒng),古稱九街十八巷,現(xiàn)基本保存完整。其主要歷史街區(qū)有:以商業(yè)店鋪為主的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南正街;以富商大賈住宅為主的西正街;以廟宇殿堂為主的北正街;以會館碼頭為主的上河街、下河街等。此外,縣衙、書院、文廟、武祠遺址、古客棧、亭臺樓閣、祠堂戲院等,羅列有致,功能齊全。這些廟堂宅院以明清建筑為主調,并有機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遠望古城,灰墻黛瓦層層疊疊;漫步城中,街巷布局規(guī)整統(tǒng)一,古祠堂、古寺廟、古宅院、古會館、古碑刻,古井、過街拱門等鱗次櫛比。這些古建筑群,或雄偉壯麗,素樸大氣;或飛檐卷垛,朱欄白墻;或精致淡雅,清秀宜人;或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具有獨特的明清建筑藝術風格。 源自路人@行者網(wǎng)易博客原創(chuàng) 友情致謝 順頌 |
|
來自: 淡泊人生書苑 > 《名勝(文物)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