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煙真的有害健康?人類發(fā)現吸煙的健康危害已經超過一百年,由美國公共衛(wèi)生首席官于1964年1月11日發(fā)布第一份吸煙與健康報告而發(fā)起 控煙運動也已經55年,如山證據顯示,吸煙是20世紀以來給人類造成最大健康危害的、單一可預防因素。 時至今日,居然還有人面對吸煙的健康危害存在疑慮和疑問,這真是堪比中西醫(yī)之爭的令人斷氣的荒唐事。 1964年1月11日,美國首席公共衛(wèi)生官發(fā)布第一份吸煙與健康報告早在20世紀初,吸煙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就引起科學界、醫(yī)學界的關注。 經過上世紀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有關吸煙不良影響證據的積累, 1957年6月12日,美國首席公共衛(wèi)生官Leroy E. Burney發(fā)布了美國公共衛(wèi)生署有關吸煙問題的官方立場,稱證據顯示吸煙與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最終促進美國發(fā)布吸煙與健康危害官方報告的最大力量是來自著名的私營衛(wèi)生組織聯盟的強力敦促。 1961年6月,美國癌癥協會、美國心臟協會,美國結核病協會和美國公共衛(wèi)生協會聯合致函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總統(tǒng),呼吁成立全國吸煙委員會,致力于“尋求”最大程度地干預有關煙草制造工業(yè)自由和個人吸食自由(要知道,在以維護自由為旗幟的美國,干預人們的自由是何等重大的決策)來最終解決吸煙造成的健康問題的方案。 1962年6月7日,總統(tǒng)任命新任首席公共衛(wèi)生官Luther L. Terry召集一個專家委員會對吸煙問題的科學文獻進行全面審查。 1962年11月至1964年1月間,該委員會在150多名顧問的幫助下審查了7000多篇有關吸煙與健康方面的科學文獻。 最終,特里于1964年1月11日發(fā)布了該委員會做出的有關吸煙和健康問題的報告。 該報告像一場重磅炸彈襲擊了整個美國,雄霸整個1964年美國的頭條新聞。 報告日期特別選在了一個星期六,目的是盡量減少消息對股票市場造成的影響。 這項報告明確指出,吸煙是: 男性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 女性肺癌可能的原因 慢性支氣管炎最重要的原因 具體來說,報告估計,與非吸煙者相比,吸煙者患肺癌的風險平均高出9到10倍,重度吸煙者的風險至少高出20倍。隨著吸煙時間的延長,風險進一步上升;吸煙停止,風險也隨之降低。 報告還認為吸煙是慢性支氣管炎的最重要原因,并指出吸煙與肺氣腫,與冠心病之間存在相關性。 同時,報告還指出,懷孕期間吸煙會降低新生兒的平均體重。 該報告美中不足的是,在尼古丁成癮問題上的認識存在不足,堅持認為“吸煙應該被定義成一種習慣而不是成癮”。 事實上,這份報告就宣告了科學界、醫(yī)學界對吸煙危害健康達成了最為廣泛的共識。 基于這份報告,控煙運動在美國以及整個世界漸次展開,半個世紀以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西方國家的吸煙率已經大大降低,由此帶來的健康危害,包括死亡率的降低也充分體現出來。 到目前不斷積累的證明證明,吸煙給人類造成的健康和壽命危害遠遠高于當初的估計,用“罄竹難書”來表述似乎也并不過分。 比如,僅癌癥,吸煙就是身體15個部位癌癥發(fā)生增加的原因: 那長壽煙民該怎么解釋?提到吸煙喝酒的危害,有人總是舉出或真或假的一些“長壽”煙民酒鬼的個例來加以反駁,以為“甩人一臉個例,科普者就無言以對了”。 豈不知,他們的這種引以為傲,洋洋自得,實質上是犯了一種極其愚蠢的錯誤,他們的這種錯誤認識被稱為“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關于幸存者偏差,答主昨天在“基于個人經驗的‘長壽秘訣’都是幸存者偏見”疑問做了介紹。 幸存者偏差是指,由于光環(huán)效應,人們做判斷和決定時往往只關注成功的例子,而忽視失敗的例子,從而產生的認知偏差。 有關幸存者偏差,最被經常引用的范例有兩個,“長壽的煙鬼”就是其中之一: 二戰(zhàn)中美軍成功返航的轟炸機關于幸存者偏差,最著名的真實范例是二戰(zhàn)中美軍轟炸機加裝防護裝甲的決策。 二戰(zhàn)中,美軍轟炸機在給對方施加重大打擊的同時也成了對手重點的打擊目標,很多轟炸機被擊中,甚至擊毀,造成轟炸機和機組人員的重大損失。 為了減少損失,美國空軍迫切需要對飛機進行改進,加裝防護裝甲,以提高返航率。 但是,裝甲加裝在飛機的哪個部位呢? 美空軍方面根據上圖所示,返航飛機機體被擊中彈孔的分布,美國空軍方面認為,強化裝甲應該安裝在彈孔密布的部位。 但是,統(tǒng)計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認為,空軍方面的想法犯了幸存者偏差的低級錯誤。 因為,空軍方面關注的僅是成功返航的飛機,而忽略了被擊中墜毀的飛機。 他認為,彈孔密布部位是“轟炸機雖然容易被擊中,但是,即使被擊中仍可以安全返航的地方”;而返航飛機那些沒有損壞的地方反而可能是需要額外保護的地方,比如發(fā)動機部位。因為,這些部位一旦被擊中,飛機就很可能墜毀,不能返航。 那些被擊毀的飛機很可能正是因此沒有返航。 在這個例子中,統(tǒng)計學家通過考慮幸存者偏差而幫助美國空軍避免了大量損失。 長壽的煙鬼,幸存者偏差的第二號典型范例“長壽的煙鬼”,是科學家介紹幸存者偏差時,繼美軍返航轟炸機之后最為常舉的另一個范例: 返航飛機上密布的彈孔,就猶如長壽的煙鬼們一輩子吸過的煙草,雖然造成重大打擊,卻并不是致命的。 而那些導致煙鬼們早死的那些煙草,正如擊中墜毀飛機的那些致命炮彈一樣,由于短命煙鬼們的早死,被蠢貨們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 澳大利亞新的大型研究:三分之二的吸煙者將死于該惡習,并減壽10年如何才能真實準確地反應吸煙與健康的關系呢? 絕對不能看長壽的煙鬼,或早死的煙鬼這類少數個例,而應該基于大型人群對照研究的結果,以盡可能消除各種偏差對結果的影響。 幾十年來,世界范圍內進行的這類研究數不勝數。這里僅舉最近的一項這類研究作為例子。 2015年澳大利亞一項基于新南威爾士州超過20萬≥45歲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澳大利亞45歲及以上大型人口長期研究的一部分)顯示,盡管澳大利亞人口吸煙率已經發(fā)生急劇降低
與不吸煙者相比,當前吸煙者死亡率平均增加接近3倍。 死亡率增加隨著吸煙強度的增加而增加,與不吸煙者相比,當前每天吸煙≤14支(平均10 支/天)和≥25支/天吸煙數者,死亡率分別增加2倍和4倍。 在過去的吸煙者中,死亡率隨著戒煙時間增加而逐漸減少,45歲前戒煙者與從不吸煙者相比沒有顯著差異。 估計,目前吸煙者的平均死亡時間比非吸煙者平均早10年。 長期吸煙平均減壽10年,這其實是眾多有關吸煙健康危害研究獲得的高度一致的結論。就像日前答主發(fā)布的“人的壽命與喝酒抽煙有關系嗎?”一文中給出的圖示一樣。 這個結論是基于美國長期以來積累的大數據綜合分析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