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平時用的儲蓄卡名字叫做借記卡,很多人在辦理過后甚至不明白還把它當做了信用卡,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理解上的一個誤區(qū)。所謂的借貸關系是從銀行的角度來講的,借記卡的意思是銀行借了你的錢,然后記錄下來,所以叫借記卡。 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平時用的儲蓄卡名字叫做借記卡,很多人在辦理過后甚至不明白還把它當做了信用卡,其實這就是我們平時理解上的一個誤區(qū)。所謂的借貸關系是從銀行的角度來講的,借記卡的意思是銀行借了你的錢,然后記錄下來,所以叫借記卡。在銀行信用卡,叫做貸記卡,也就是銀行向外貸款記錄的卡片。所以您的卡上的金額其實就是銀行欠了您這么多錢。 有人就會問了,銀行把我錢貸給別人了,我向它要,它拿啥給我,每天有存錢有取錢的,取錢轉賬的只占存款總量的極小部分,保留一定比例的備付資金就夠了,銀行干的就是高資金周轉的伙計。擠兌這種情況在我國基本沒可能發(fā)生。銀行的存款會隨著貸款的增加而增加,你從銀行貸款出來,不管是放自己卡上,還是轉給別人,或是消費了,最終都存在銀行;買余額寶也是存在銀行,只不過是個人存款換成了天弘基金的機構存款,買銀行理財也是存在銀行,資金直接投給了企業(yè),變成了企業(yè)存款,社會從銀行借的錢越多,銀行資金來源就越多。 上面記載的數(shù)字只是銀行欠儲戶的數(shù)額,雖然銀行把錢貸給了其他人,但欠儲戶的數(shù)額并沒有變,還是每人欠1萬元啊。就象你借50萬給我,我給你一張50萬的欠條,然后我把錢拿去放高利貸了,我還是欠你50萬啊。當然,銀行不會把所有的錢都拿去放貸,比如上面的例子,銀行會留下3000萬元作為備付金,以便在有人取款(就是要銀行還錢給儲戶)的時候有錢支付給儲戶。 儲蓄里的余額它只是一種記錄,而錢實際上是給銀行放貸出去了。這就好如你把一百塊錢借給我,我給你寫張欠條,欠條給你,你就能每天看到數(shù)字,但那一百塊錢我拿去干了什么你是不知道的。銀行就是寫欠條的方式給你幾個數(shù)字,而錢真正用到什么地方你是不知道了,但又是因為很多人存入有很多的錢,它可以放貸一部分出去,留一部分以備人們隨時取出。 如果銀行會留有一定的保證金,比方說總資金的5%,用于在銀行中支付日常的取款,大額取款需要預約。剩下的95%的資金就拿出去放貸了。由于不會每一個人都會在同一天來取款,所以并不需要持有過多資金,這就和保險的道理是一樣的,從長期來看,每天平均的取款數(shù)量是恒定數(shù)字上下波動的。 銀行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的原理是非常簡單的,銀行就是一個中間商,低價買進存款,高價放出貸款,獲取中間的差價,其原理和我們遇到的小額擔保公司并沒有多少區(qū)別,要說根本性的區(qū)別,一個是國家開的,一個是私人開的,國家開的風險更小,獲得的保護更多,所以存款利息更低,貸款利息也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