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文言文復(fù)習(xí) 北冥有魚 一.作者作品材料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肚f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shù)造詣絕響于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 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p> 二,字詞句的翻譯 (一)通假字 北冥有魚 “冥”同“溟”,海 (二)古今異義 1.怒而飛 古義: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今義:憤怒;形容氣勢很盛。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義:氣息,這里指風(fēng)。今義:消息;休息;利息。 (三)一詞多義 1.志: 齊諧者,志怪者也(動詞,記載) 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2.其:不知其幾千里也(代詞,指代鯤) 其恕乎 (大概,表推測。副詞) 3.而:化而為鳥(表順承關(guān)系) 俄而雪驟(與“俄”構(gòu)成副詞性詞組,表示時間短促,不久,一會兒) 人不知而不慍(卻,表轉(zhuǎn)折) 學(xué)而時習(xí)之(然后,表順承) 怒而飛(表修飾) (四)文言句式 判斷句 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判斷。翻譯為:“……是……” (五)成語積累 1.扶搖直上:指乘著風(fēng)勢快速上升。形容地位、名聲、價值等迅速往上升。 2.鵬程萬里:形容前程遠(yuǎn)大。 (六)名句積累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七)翻譯課文 原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重點詞語 ;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鯤(kūn):大魚名。 鵬:大鳥名。 怒: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 垂:懸掛。 譯文: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幾千里;當(dāng)它振翅而飛時,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p> 海運:海水運動。 重點詞語: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摶(tuán):盤旋飛翔。 去:離開。 譯文: 這只鳥,在海動風(fēng)起時就遷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洱R諧》是一本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齊諧》中說:“當(dāng)鵬鳥遷往南海時,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達(dá)三千里,乘著旋風(fēng)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開。” 原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重點詞語: 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是:這樣。 譯文: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jié)果。天色湛藍(lán),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yuǎn)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三.課文內(nèi)容理解 1.作者為什么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答案】“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chuàng)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yuǎn)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 “逍遙游”有什么聯(lián)系? 【答案】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借六月的大風(fēng)。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答案】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fā)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yuǎn)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yuǎn)。 4.作者假借齊諧之言,有什么目的? 【答案】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鯤鵬的真實性。運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qiáng)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5. “野馬”“塵?!钡倪\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答案】“野馬”“塵?!钡倪\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須憑借,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達(dá)到真正的逍遙。 6.【難點探究】鯤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答案】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里)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7..【難點探究】你敬佩鯤鵬嗎?談?wù)勀愕睦碛伞?/p> 【答案】示例一:我敬佩鯤鵬,因為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yuǎn)大的理想和抱負(fù),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范仲淹、諸葛亮、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fā)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愛崗敬業(yè),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xiàn)。 四.寫作特色 1.在想象中夸張。 如對鯤、鵬形象的描寫,“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顯現(xiàn)出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2. 在想象中進(jìn)行對比。 作者列舉野馬、塵埃等“小”的形象,和鯤鵬作對比,以大小對立來闡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如此醉心“逍遙”,并將這種想象具體化,實則是蘊含了自己對理想的強(qiáng)烈追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 背景資料 莊子視富貴榮華如敝屣,其高潔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難找到知己。惠子就是莊子的一個談得來的朋友。他們都好辯論,辯才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xué),對于探討知識有濃厚的熱情。莊子與惠子由于基本觀點的差異,在討論問題時,便經(jīng)?;ハ嗵Ц?,通常情況下,莊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學(xué)觀點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則在于借惠子來抒發(fā)己意。他們兩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固然有距離,在學(xué)術(shù)觀念上也相對立,但在情誼上,惠子卻是莊子的摯友。《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這個歷史上最有名的論辯,便是他們散步時引發(fā)的。 二.重點字詞句的翻譯 (一)古今異義 循其本 古義:追溯。今義:遵守;依照;沿襲。 (二)一詞多義 1.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然) 子固非魚也(本來) 2.之:莊子往見之(代詞,可譯作“他”,指惠子) 是魚之樂也(結(jié)構(gòu)助詞,“的”) 子之不知魚之樂(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3.全: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完全,肯定(是這樣)] 全石以為(整個的) (三)文言句式 1.判斷句 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也”表判斷。 2.倒裝句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狀語后置,正常語序為“莊子與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四)成語積累 濠梁觀魚: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五)名句積累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六)翻譯課文 原文: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被葑釉唬骸白臃囚~,安知魚之樂?” 重點詞語: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鯈(tiáo)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游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被葑诱f:“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重點詞語: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譯文: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肯定(是這樣)!” 原文: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p> 重點詞語: 循其本:追溯語題本原。 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 云者,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譯文: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哪里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p> 三.課文理解 1.莊子堅持認(rèn)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境? 【答案】莊子認(rèn)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答案】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采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jī)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答案】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回轉(zhuǎn)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里知道”,機(jī)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fā)難。莊子的機(jī)智靈活躍然紙上。 4.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么? 【答案】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rèn)知態(tài)度,缺乏美學(xué)意義上的欣賞與關(guān)照。而莊子偏于美學(xué)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松、閑適、愉悅,讓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為之深受感染。 5.【難點探究】《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莊子為什么堅持認(rèn)為魚是快樂的? 【答案】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 一”(《莊子·齊物論》),認(rèn)為魚“樂”,其實也就 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 四.寫作特色 1.采用對話的形式。 本文通篇采用對話的形式,兩人一句接著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將這場論辯深化,顯示了精彩的詭辯藝術(shù)。 2.筆法輕松,充滿機(jī)智與幽默。 莊子是否知道“魚之樂”的論辯,本是深奧的邏輯問 題,但文章卻用輕松、閑適的筆調(diào)描述論辯過程,二人語言 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深受感染。 雖有佳肴 一. 作品簡介 《禮記》,儒家經(jīng)典之一,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由西漢戴圣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xué)、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學(xué)》《中庸》《禮運》等篇有較豐富的哲學(xué)思想。 二. 字詞句的翻譯 (一)古今異義 雖有嘉肴 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二)文言句式 省略句 學(xué)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詞“自”。意為“學(xué)然后才知道 (自己的)欠缺”。 (三)成語積累 教學(xué)相長:通過教學(xué),不但學(xué)生得到進(jìn)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 (四)名句積累 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五)翻譯課文 原文: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 重點詞語 雖: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達(dá)了極點。 譯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xué),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原文: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重點詞語: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強(qiáng):自己督促自己 譯文:因此,學(xué)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說:教與學(xué)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jìn)的。《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xué)習(xí)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四.課文理解 1.開頭寫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xué),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2.“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答案】寫出了“學(xué)”“教”之后的結(jié)果,為下面的觀點作鋪墊。 3.“教學(xué)相長”該如何理解? 【答案】教和學(xué)兩方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jìn),教使學(xué)有所增長,教人學(xué)習(xí)又反過來促進(jìn)教人者知識的積累。 4.結(jié)尾引用《兌命》中的言論有什么作用? 【答案】引用《兌命》中的言論,證明教和學(xué)是相輔相成的,使論證更有權(quán)威性。 5.【手法探究】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 【答案】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進(jìn)而又從教與學(xué)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后得出“教學(xué)相長”這個結(jié)論。 四.寫作特色 邏輯嚴(yán)密,有條有理,言簡意賅。 文章開頭運用了設(shè)喻說理,接著講到教與學(xué)的關(guān)系,最后得出教學(xué)相長的結(jié)論。條理清晰。 大道之行也 一. 背景資料 《大道之行也》是《禮記·禮運》開頭部分里的一段話。原文此前還有一段文字記述孔子說這番話的來由,照錄如下: 昔者仲尼與于蠟(祭祀名)賓,事畢,出游于觀(讀guàn,宮門前兩旁的建筑物)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學(xué)生)在側(cè),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為生活在變亂紛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現(xiàn)一個太平盛世,所以才有這番言論。 二. 字詞句的翻譯 (一)通假字 選賢與能 “與”同“舉”,推舉 矜、寡、孤、獨、廢疾者 “矜”同“鰥”,老而無妻 (二)古今異義 1.大道之行也 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今義:寬闊的路。 2.男有分,女有歸 古義:歸宿。今義:返回。 3.盜竊亂賊而不作 “亂”的古義:造反。今義:沒有秩序;沒有條理。 “賊”的古義:害人。今義: 小偷,竊賊。 4.是謂大同 古義:代詞,“這”。今義:表判斷或與“非”相對。 (三)一詞多義 1.修:講信修睦(培養(yǎng))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長) 2.為: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雕刻) 天下為公(是) 不必為己(為了) 3.能:選賢與能(才干出眾的人) 能以徑寸之木(能夠) 4.分:男有分(職分,職守)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長度單位) 5.親:不獨親其親(以……為親) 不獨親其親(父母) 6.子:不獨子其子(以……為子) 不獨子其子(子女) (四)詞類活用 1.選賢與能 (形容詞用作名詞,品德高尚的人) 2.故人不獨親其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 3.不獨子其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 4.使老有所終(形容詞作名詞,老年人) 5.壯有所用(形容詞作名詞,壯年人) 6.幼有所長(形容詞作名詞,孩子)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天下為公 “為”表判斷。 2.倒裝句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藏于己”,介賓短語后置。 (六)成語積累 1.鰥寡孤獨:泛指沒有或喪失勞動力而又無依無靠的人。例句:國家的社會保障政策一天天完善,使鰥寡孤獨也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2.物盡其用:各種東西的功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例句:這家工廠大搞綜合利用,做到了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3.夜不閉戶:夜間睡覺不用關(guān)門,形容社會安定,風(fēng)氣良好。例句: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樣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七)名句積累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八)翻譯課文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重點詞語: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為:是,表判斷。 與:同“舉”,推舉。 修:培養(yǎng)。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氣氛)。 原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 重點詞語: 親其親:第一個“親”,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親;第二個“親”,父母。 子其子:第一個“子”,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子;第二個“子”,子女。 終:終老,終其天年。 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的人;廢疾,有殘疾。 分:職分,指職業(yè),職守。 譯文: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有殘疾的人都有人供養(yǎng),男子有職業(yè),女子有歸宿。財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氣,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重點詞語: 是故:即“故是”,可譯為“因此”。 亂:指造反。 作:興起。 閉:關(guān)(門)。 謂:叫作、稱作。 大同:指理想社會。 譯文:因此奸詐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造反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家家戶戶)大門不關(guān)。這叫作理想社會。 三. 課文理解 1.“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請找出相關(guān)語句,并作講解。 【交流點撥】“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說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說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擔(dān)任社會職務(wù);“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間應(yīng)當(dāng)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講求誠信,遠(yuǎn)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fàn)幎贰?1·世紀(jì)* 2.本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說明“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點撥】課文第二層有三句話,這三句話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滿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2)滿足發(fā)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3)滿足精神愉悅的需要,貨盡其用,人盡其力。21世 3..從“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當(dāng)時社會怎樣的狀況? 【答案】“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是大同社會安定、和諧的狀況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陰險,這正是人們迫切追求理想社會的原因 4.【難點探究】“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答案】“世外桃源”顯然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大同”社會的生活風(fēng)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藍(lán)圖,“大同”社會中人人都能受到關(guān)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從“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體現(xiàn)。 四. 寫作特色 1.層次清楚,有條不紊。 文章第一層首先對“大同”社會進(jìn)行綱領(lǐng)性說明,然后再具體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最后總括并定名為“大同”。全面具體地展現(xiàn)了古人關(guān)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gòu)想。 2.多用排偶句式。 文章大多采用排偶句式,如“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等,使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而又變化有致,不拘一格。讀起來抑揚頓挫,毫無呆板之感。 3.用對比手法突出“大同”的特征。 “是故謀閉……大同”,作者拿現(xiàn)實社會跟理想中的“大同”社會作對比,從而指出現(xiàn)實社會中諸多黑暗現(xiàn)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作亂等等,這些在“大同”社會里不復(fù)存在,代之而興的將是一個和平、安定的局面。 馬說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郡里的顯貴家族) ,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貞元八年(792)中進(jìn)士后,過了四年才被宣武節(jié)度使任命為觀察推官,又過了六年即貞元十八年(802)授四門博士,歷遷監(jiān)察御史,因上書言關(guān)中災(zāi)情被貶為陽山(今屬廣東)縣令。 韓愈和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并稱“韓柳”。反對六朝以來的駢文文風(fēng),提倡散體,主張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chǔ)上,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lǐng)袖, 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納。他在京城應(yīng)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無限怨郁,離開長安??部涝庥稣撬麑戇@篇《馬說》的思想基礎(chǔ)。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dá)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寫作背景: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二.重點詞句的翻譯 (一)翻譯課文 原文: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重點詞語: 而:連詞,表轉(zhuǎn)折,但是,可是。 雖,即使。辱:受屈辱,埋沒。 以,拿、用。稱:著稱,稱呼。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jīng)常有。所以(或因此) ,即使有了名貴的馬,也只能在馬夫(或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把它稱為千里馬。 原文: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重點詞語: 之,助詞,定語后置,不譯。 或:有時。 盡,全,這里作動詞用,吃盡。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石,十斗為石。 千里:用作動詞,(日)行(或走)千里。 而食:即“而食之” 而:連詞,表示動作的順承關(guān)系,不譯。食,使動詞。 是:這,這樣的,指示代詞。 雖,雖然。 之:的。能:才能。 食(shí):吃。 見,同“現(xiàn)”,顯現(xiàn)、表露。 且:猶,尚且。 欲:想要,要。 常:普通,平常。 等:等同、一樣、相當(dāng)。 不可得:不可能。 可:可以。 得:能,能夠。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譯文: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當(dāng)普通馬來喂養(yǎng)(或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yǎng)它) 。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特長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或辦不到)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重點詞語 : 以:按照 道:方法。材,同“才”,此指日行千里的才能。 鳴:馬叫 之:音節(jié)助詞無實義,不譯。而:卻。通:懂或通曉 執(zhí)策:拿(或握)著馬鞭。策,馬鞭,名詞。臨:面對。 執(zhí)策而臨之:連詞,連接狀語和謂語,不譯。嗚呼:感嘆詞,唉。 其:同“豈”,難道,表反詰語氣即表反問語氣。 其:可譯為“恐怕”,表推測(或揣測),語氣。 譯文:驅(qū)使它,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愿,(反而)拿著鞭子(走到馬跟前)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認(rèn)識千里馬啊! (二)一詞多義 雖 故雖有名馬( 即使 ) 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食 一食或盡粟一石 ( 頓 ) 食馬者 ( 通“飼” ) 食不飽 ( 吃 ) 之 雖有千里之能:的 馬之千里者:結(jié)構(gòu)助詞 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馬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詞,不譯 以 不以千里稱也 ( 因為 ) 策之不以其道 ( 按照 ) 策 執(zhí)策而臨之(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其 其真無馬邪?(難道,表反問,加強(qiáng)語氣) 其真不知馬也。(表推測,恐怕) 食之不能盡其材(代詞,指千里馬) 盡 一食或盡粟一石(吃盡) 食之不能盡其才(使·······盡,竭盡) 而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連詞,表轉(zhuǎn)折)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連詞,表順承) (三)、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養(yǎng).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表現(xiàn).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dāng)于嗎. 三.課文理解 1.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2)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2)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4)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 2.深入探究。 思緒飛揚:如何才能發(fā)揮千里馬的才能?試借鑒文中語句回答。 策之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通其意。 技法探究: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是否只是說“馬”呢? 要了解作者寄寓的思想,我們可以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知人論世”。 相識作者、了解背景(知識鏈接----作者、作品介紹) 韓愈:唐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退之,世稱韓昌黎,作《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dǎo)者,提倡剛健質(zhì)樸,言之有物。是我國文學(xué)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后依附于節(jié)度使董晉和張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發(fā)出“伯樂不常有”的感嘆。 托物寓意 千里馬——人 才 伯 樂——能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 食馬者——昏庸的統(tǒng)治階級 思想對接: A、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本文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慨嘆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并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心情。 B、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閱讀本文的現(xiàn)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rèn)識到舊社會封建統(tǒng)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yīng)當(dāng)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煉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shè)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之才。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