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shù):2139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宋朝以前沒棉被”,這個說法大概不對——商代已有棉織物;梁武帝曾賜予屬下棉被;當(dāng)然,棉花確實宋以后才普及,這個后面再說。先說宋以前“主流”的被子什么樣。 殷商 甲骨文里暫時沒發(fā)現(xiàn)和“被子”有關(guān)的字。但商代遺址中,大麻、苧麻、絲、毛、棉布等纖維以及皮革遺存都有出土。學(xué)者們對當(dāng)時的服裝亦有很深入研究,不多贅述。皮革當(dāng)被子蓋的可能性不大。而其他幾種都有可能。 周代 那個時候的被子,一般叫“衾”?!对?召南.小星》曰:“肅肅宵征,抱衾與裯”。衾指大被,小被叫“寢衣”;裯指掛帳即“幬”,也有說指小被的。“衾”,還是用于棺槨之中的薄被,《韓非子》說:“齊國好厚葬,布帛盡于衣衾,材子盡于棺槨?!?不過,周代也用“被”來稱“被”了?!冻o.宋玉.招魂》說:“翡翠珠被,爛其光些”,只是這樣用的很少。 (麻) 那個時候的被子,作被面的,大約是絲麻。《禮記.禮運》曰:“治其麻絲,以為布帛”。商代的紡織已很發(fā)達,周代更不在話下。被子里面填充的東西,其時已經(jīng)有了絲綿,稱為“絮纊”?!妒琛吩疲骸昂谜邽榫d,惡者為絮”——絲綿的質(zhì)量有很大差別。但是,絮纊昂貴,非王公貴族難以問津。 其實,很多底層民眾,絲麻也穿戴不起?!队?郊特牲》載:“黃衣黃冠而祭,息田夫也”——就是穿草服的野夫賤民——草民一說大約從此而來。衣服既然用草,睡覺時也只能蓋草了?!蹲髠鳌氛f:“離被苫蓋”?!蹲ⅰ吩唬骸吧w,苫之別名”。《疏》曰:“言無布帛可衣,惟衣草也”。前述“寢衣”,說是小被,其實是無被可蓋,和衣而眠,還是草衣。 當(dāng)時,裘已盛行,即今所謂皮草。《說文》解為皮衣?!对姟吩唬焊嵫蛑?,素絲五紽”,段玉裁說,就是以裘為里,素絲蒙面。這當(dāng)被子蓋,是很可能的,當(dāng)然還是王公貴族?!睹献印吩疲嘿F者衣裘,賤者衣褐?!昂帧笔谦F毛粗織之物。《箋》曰:“褐,毛布也”。不過《詩》云:“無衣無褐”,這才是最底層民眾的實際境遇。 秦漢 秦漢之時,桑麻皆有不小發(fā)展。絲織品的種類名稱大增。原來的齊國之地,織工最優(yōu)。毛紡亦有發(fā)展,兼之裘皮。被褥質(zhì)料大抵如此。 這仍然是對富人而言。崔骃任五原太守時,民冬月無衣,積細草而臥其中——被子也就是細草了。漢成帝時京兆尹王章,當(dāng)官前窮困,無被,睡于“牛衣”中。顏師古解釋說:牛衣,編亂麻為之。東漢末年高人管寧,臥不設(shè)席,又無草褥,皆以草為衣被。 兩晉南北朝 此時,大概和連年戰(zhàn)亂有關(guān),衣料短缺,絮為最貴——絲綿如金。齊太祖高歡還任建康令時,冬天買不起絲綿做冬衣冬被。南朝名士朱百年,冬天也是夾衣夾被。 此時,氈的制造和使用也日益增多。最早,氈及制氈工藝來自西域,《魏略》有所記載?!侗笔?文苑傳》說有樊遜兄弟,以造氈為業(yè)。氈,當(dāng)時為靴,為席,亦為被。 《通鑒》記載,梁武帝曾送棉質(zhì)被帳與人?!读菏贰愤€捧臭腳說他一床布被蓋了兩年。南方有木綿樹,亦稱“吉貝樹”,古人曾以其花絮入被褥。但《南史》所載“吉貝”,已不是木綿樹的木本植物果實,因為其雖可絮被,但不可織布。梁武帝所送之物,已是布質(zhì)織成??蓞⒁妳嗡济阆壬摹秲蓵x南北朝史》第二十一章。 隋唐五代 進入隋唐,或因為歸于統(tǒng)一,民生回復(fù)。桑麻種植大漲。當(dāng)時的蠶織之業(yè),中原尚勝江南。供應(yīng)好了,奢靡之風(fēng)又起,后唐莊宗,曾命蜀匠織十幅無縫錦做被,被成,賜名六合被,里面絮的肯定是上好絮纊。 當(dāng)時,氈的使用甚廣。唐高宗在顯慶二年,賜百歲以上氈衾粟帛;五年三月,皇后賜八十以上婦人氈衾粟帛——以氈為被當(dāng)是時尚。 那個時候也有了棉被?!段赫鱾鳌酚涊d,魏征得了重病,太宗令賜素褥布被。這在當(dāng)時是很稀罕的,一般的富家,仍以絲綿絮被。岑參詩曰:狐裘不暖錦衾薄。唐后主李煜詩云:羅衾不耐五更寒。 但此時棉織品已越來越多是不爭事實。白居易詩云:“桂布白似雪”,又云:“吳綿細軟桂布白”。 不過,作為窮人,絲綿也還用不起?!锻ㄨb.注》記載,以蘆花為衣為被,在江南常見。還有以紙為衣的。 宋代,棉花種植逐漸增多。后來還出了著名的棉紡織能手黃道婆。棉被肯定也日漸普及了。 其實,商代已有棉織物。學(xué)者張秉權(quán)在整理殷墟YH127坑龜甲時發(fā)現(xiàn),有65片無字碎甲上面黏附有布紋痕跡,經(jīng)取樣作電子顯微鏡反射光觀察及進行穿透式、掃描式鑒定,又采用生物化學(xué)方法驗證,得出這些紡織品具有植物性棉纖維性特征,而無動物性絲、毛的特征,從而確定其為棉類織物。棉布為素色平紋十字紋,經(jīng)緯線約平均每3毫米8-12支。此出土文物距今約3300年。 另外,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巖崖洞船棺墓的墓主衣著,經(jīng)上海紡織科學(xué)研究院鑒定,墓主衣著中有大麻、苧麻、絲、棉布四種質(zhì)料,其中棉布殘片呈青灰色,平紋組織,經(jīng)緯密度每平方厘米14X14支,品種系多年生灌木型木棉。經(jīng)C14年代測定和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約3445士150年,相當(dāng)于中商中期。 呂思勉先生在《兩晉南北朝史》中,舉了《史記.貨殖列傳》、揚雄《蜀都賦》、《漢書》、《后漢書》、《晉書》、《梁書》等大量文獻記載的證據(jù),得出結(jié)論說,棉布“其入中國實已久”,至少是在秦漢以前。這是說得通的,隨著與西域的交往,特別是絲綢之路的開通,貿(mào)易肯定是有來有往,雙向的。而且,中國的交趾、廣西等地,原就有草本棉生長,只是沒人工大面積種植并用于織布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