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貼起開始介紹我的野釣經驗,都是干貨,盡可拿去實踐,不用謝,請叫我雷鋒。 首先介紹怎樣選釣窩 1、有水草處,不論是水下草還是水上草均可,很好理解,魚有藏身之所,有食物可覓,有水草呼出的氧氣融入。草密,釣稀處,草稀,釣密處。大面積水草,總有草洞、水道,水道也就是魚道,魚不會悶著頭往密處鉆,正如人不會往荊棘叢鉆一樣。釣到魚就不同,魚往水草里鉆,想借助水草脫鉤。 2、高大的蘆葦叢、樹叢處。由于流水的作用總有泥土被沖刷成洞成暗溝暗道,這也是魚藏身的絕佳之地。特別是被沖刷出的縱橫交錯的樹根更好,魚窩啊。別忘了小時侯用竹籃子在小河溝捉魚的情景。 3、枯樹枝、爛樹樁、亂石堆、堤壩處,特別是長有茂密植物的土坎,早被流水和魚蝦掏空,根須裸露,特別好藏身。小時侯在一石壩石洞中掏出過數(shù)條大鯽。當然現(xiàn)在環(huán)境不比過去。 4、凸處、凹處。凸處是魚游必經之地,凹處是魚游動覓食休息之所,因此歷為釣友所選。 5、村莊淘米洗菜處、養(yǎng)家禽生畜處、垃圾堆處,很好理解,食物豐富。但如果垃圾堆處水質太差,漁獲就要考慮能不能吃了,釣了玩玩解解癮可以。 6、寬河道、窄水道,寬河道或大面積水域可參考上述幾點。這里重點說說窄水道,特別是窄到只有米多、幾十公分的水道,上下又連接寬水面(與窄相對應,可能也才一二米,面積幾平米),兩邊長滿高大水草,更是魚道,可釣兩頭。如有枯枝橫斜又阻起一片漂浮物,此為最佳釣點。當然可以人為去做一個。個人認為下水比上水好,因此可在下水近出口處人為做一處漂浮區(qū),不宜大,宜小,一兩根蘆葦干,幾十片蘆葦葉足矣。 7、進水口、出水口,食物多,氧氣足,且魚特別是鯽魚有爭上游的習性,不可放過。 8、以上為暫時所想到和實戰(zhàn)過的,所謂釣魚有法,但無定法,每一位釣友都有自己的一套選窩理論,說得不對、不足的地方,還望各位釣友海涵、指正。 所謁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祝各位釣友縱橫江湖,天天爆護。 下面是今天的漁獲,都是小鯽,見笑了,但說半天空理論,總得有點實在的東西不是。況且鐘情于野釣江湖的釣友,更多釣的是心境,在于魚,在于漁,更在于娛,否則干脆窩在家里看電視,打麻將,豈不爽哉!何消忍舟車勞頓、饑渴交加、霜雪之寒、雨淋日曬之苦呢? 野鯽,長這么大都有一兩年,生長緩慢,漁民多養(yǎng)草鯉,間雜鯽魚,少有專養(yǎng)鯽魚者,更何況大河上下、祖國南北均有此君身影,一年四季可釣,更是諸多釣友冬季解癮之佳品。 為鯽魚的犧牲精神甘于奉獻的節(jié)操點贊?。?! 此前所寫《在云南,只要河不干,永遠不封竿……》好像發(fā)了四貼,發(fā)來發(fā)去,千篇一律,毫無新意,釣友可能都看膩了,連自己都懶得發(fā)了,更有熱心釣友一再指出,再此說一聲謝謝!以后看情況再說吧。 突然想到一點,用鉤的問題。有的釣友可能認為上述所說刮鉤刮線,但一位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要去釣魚超過四百次(離家近走路不超十分鐘路程,一天可能三趟,早上釣釣回家吃早飯,,午后釣釣回家吃晚飯,飯后消食再來甩幾竿,一位樸素可愛的農村老頭)的釣友說過:“釣魚就玩這點刮氣,不刮的地方釣不著魚?!?/p> 問題來了,怎樣用鉤:個人認為用單鉤,雙鉤更易繞線纏草;子線宜短不宜長,長了更易纏繞雜草,且短子線魚口更清晰,子線長不超十五厘米,傳統(tǒng)釣直線拴鉤一樣釣;釣到魚盡快拉出水面,不要讓魚有穿草棵的機會,一旦鉆入,魚跑不說,可能還要廢線組,并且驚了窩子,半天不上魚。 啰 哩八嗦寫了些人人知道的東西,還要耽誤你時間、費你流量,對不起了哈,謝謝讀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