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多年的妻子患了失憶癥, 無法認出平反歸來的丈夫, 丈夫想盡辦法卻無法喚醒妻子的記憶, 于是每個月都陪她去車站接丈夫—— 《歸來》的故事也許有點老套, 但卻拍得異常深沉而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蘇東坡悼念亡妻所寫的詞句。 他想象死后見到妻子, 因為已經(jīng)風(fēng)霜滿面, 妻子可能認不出自己了。 本片故事與這首詞意很相似, 兩位主人公的姓名也似有寓意: 路逢故人焉不識? 馮婉瑜為何會失憶? 只因被那段歲月傷得太深。 明知自己的丈夫無罪, 卻只能屈從壓力而“劃清界限”; 明知門外是潛逃回來的丈夫, 卻因為極度恐慌而不敢開門。 當(dāng)她甘冒風(fēng)險去車站見丈夫時, 卻又因為女兒的告密, 兩人被硬生生地拽走, 雖然相見卻不能相擁—— 在那個不可理喻的年代, 有太多的家庭被拆散, 有太多的人生被截斷, 有太多的傷痕與苦難。 然而,影片的主題并非控訴, 而是忍辱。 面對人生的無常, 面對生活的逼迫, 面對愛人的失憶, 片中人物并沒有怨天尤人, 只是平靜堅定地守候。 馮婉瑜在車站守候丈夫的歸來, 陸焉識在她身邊守候著愛人, 女兒丹丹守候著父母的相認, 守候內(nèi)心的自我救贖。 劇情的高潮部分, 是陸焉識彈起那首《漁光曲》, 而婉瑜慢慢從身后走近, 把手放到他肩上, 兩人終于擁抱在一起。 所有觀眾都以為是破鏡重圓, 卻原來仍是霧里看花, 婉瑜并未認出焉識。 乃至到兩人都已老去, 塵滿面,鬢如霜, 依然對面不相識。 為何不拍一個大團圓的結(jié)局? 這正是影片的深刻之處: 這個娑婆世界并不圓滿, 充滿了無常和苦痛, 我們必須學(xué)會如實地接納, 而不是活在唯美浪漫的幻想中。 陸馮二人是不幸的, 因為他們終生無法相認團圓。 陸馮二人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的愛早已在心中定格。 與其說這是一種愛情的執(zhí)著, 不如說是一份人生的堅忍。 正如片中主題曲所唱的: 心中的溫情永不變。 這一份溫情, 意味著全部的寬容與接納, 意味著恒久的等待與忍耐。 這一份溫情, 已然超越了愛情,超越了生命。 忍辱不動如大地, 無論風(fēng)霜侵襲,鐵蹄踐踏, 都在泥土里開出最溫暖的花。 路逢故人焉不識? 從未失去何須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