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45分鐘,有的課堂是平靜如水,波瀾不驚,死氣沉沉,令人昏昏欲睡;有的課堂是驚濤拍岸,此起彼伏,令人流連忘返。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的不同和差異呢?死氣沉沉的課堂根本原因在哪里?筆者認為關鍵在教師,在于老師在課堂中存在以下“三不”現(xiàn)象。
1 不組織
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課上老師的工作就是講,從頭講到尾,一直講到下課,學生的天職就是聽,愿意聽就聽,不愿意聽就玩。這樣導致了老師講老師的,學生聽自己的。老師和學生自己干自己的活,互不干擾,互不影響。正是教師對課堂的不組織,才形成了散沙式的課堂。才使部分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
2 不設計
多數(shù)老師在備課時側重于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涉及很少甚至不涉及,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這道菜,唯一的設計就是讓學生聽、記。這樣,學生聽講無異于教室內的桌子板凳。教師備課,必須要充分設計好哪些需要學生背、哪些需要學生說、哪些需要學生寫、哪些需要學生討論交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活干、有事做,才能把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學生才不會游離于課堂之外。
3 不溝通
正是課上“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機械的課堂傳授方式,導致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僅僅停留在師生之間被動的一問一答。生生之間根本沒有交流,沒有碰撞,沒有生成。學生也沒有展示自我的舞臺,沒有滿足展示自我的欲望,這樣的課堂,談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
對于課堂,教師是組織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是指揮員,學生是戰(zhàn)斗員;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教師不組織,學生不參與、不溝通,如果剝奪了學生表演、參與的權利,學生必然要脫離課堂。所以,課堂授課,我們要尊重學生的權利,告別“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