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晚上好,如果大家都聽得見,我就開始了。
我們今天講的課題是:《心理治療的哲學觀》。我提出這個話題是基于我們連續(xù)的課程:心理治療師的素質養(yǎng)成,以及要做心理治療的基本框架應該有哪些?;谶@些,我就設計了今天的這個課程,就是你們在學各個學派之前,首先你們需要知道要做什么。不然你們學了這么多學派,就都是白學的。所以,我今天和大家講的是一些基本問題,哲學說起來是高大上,但實際上它是 涵蓋了我們整個的人生觀,也就是為我們理解來訪者打下基礎。
我今天講的話題是基于課程的設置,作為素質的基本養(yǎng)成,我想和大家講一些基本的問題:你在學各個流派的時候,始終要有一個背景:我到底要做到什么結果, 我到底用這個技術干什么、別人有什么目的?。這是一個有基本的背景在后面的,就像你在畫水墨面一樣,是化于背景之中的基本元素的功能。 我們所有的現(xiàn)代技術,都是圍繞著解決具體的問題而進行設置。各種技術,這個程序化、那個評估,都是圍繞著具體的問題而言。但是,實際上有很多來訪者來找你時,都顧左右而言其他,他會讓你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那這個時候在你的頭腦中,在你的背景中要冉冉升起一個理念:他是來找我干什么的,他來找我講了這么多,而且一次接一次得來重復講同樣的話題。他真的是想談這個話題嗎? 因此我們在聽的時候就要昕他的弦外之音,話外之音。
我在大學里面督導別人的時候,經常和治療師討論:很多學生是來談他的學習成績,他的戀愛,他的人際關系,那么如果一個學生來談他的人生的理想,他的未來,談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問題,似是而非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往往別人就會經常搞不清楚,治療師情急之下抓起精神科的大棒:這個人是精神分裂癥,這個人是精神病,因為這個人說的話思考的事情都不靠譜。 所以,當你感覺到一個人在和你談一些讓你搞不懂的事情 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第一個心理咨詢中哲學問題:他是來談形而上的問題,還是形而下學的問題。
形而上的問題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但是,這個問題往往它是比較模糊的。之所以叫形而上,PPT中可以看到,左邊是看不清楚的,一團泥巴;右邊截圖很清楚,是兩個人。:這個是很有名的一個導演做的。這個導演把很多東西組合成泥巴,來表示兩個人在相互傷害,這個電影是很有名的早期。我用這個來呈現(xiàn)我想說的話題,就是我想說的形而上,和形而下。形而下也就是具體的事情,你可能用具體的方式來解決。你可能解決的了,你也可能解決不 了。能夠解決的,都是形而下的。有句話說,只要用錢能夠解決的事情,就都是相對簡單的事情。為什么?只要是形而下解決不了的事情,那這個問題可能就比較大。我在大學里給學生講課,我說大學生就應該有三不靠譜,或者說三不。
哪三不呢?就是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他要做三不,第一件事就是要做不靠譜的事;騎著單車跑西藏就是很不靠譜的事情,但在過程中就有可能豐富了他的經驗。第二個就是要不確定,你能確定你這輩子就只能當一個建筑師,只能當一個程序員?有很多工程師也改行做心理治療了。所以不要讓自己一開始就很確定,你要把自己放在一個不確定之中。 所以有大學生來找我做咨詢的時候,他說,老師,我覺得我是不是有毛病,我是不是應該進精神病院;我說為什么呢?他說因為,我想的問題別人都沒想,我常常在想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里去?我這輩子要干什么,我今后會干什么?這些問題別人都不會想,當我在想的時候,別人就會說這些問題好像都是北大的門衛(wèi)問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如果在大學生里面有很多人是因為這個來做心理咨詢的,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有希望,我們的年輕人有希望,因為大學生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很嚴肅的思考。所以,我在做督導和在做咨詢的時候,他有很多人是因為具體的問題來的,比如:我的女朋友把我拋棄了等等。當然我不是瞧不起他,但我覺的如果我看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因為具體的問題,特別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基本民生的問題,那就注定了他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決定了他這輩子到頭的這一條路。那么他這一輩子就是注定在一些小的問題上出毛病。這是形而下的問題。這是我和大家談的第一個哲學問題,如果有很多人來做心理治療,你想上升一下你的治療水平;那就試試治療的問題不放在具體問題上。我曾經看過榮格對心理治療的總結:
“有一部分人來做治療,他的話題可能是哲學話題,哪一部分人呢?高級知識分子,年齡大一些的人,他在社會上功能比較好。這一部分人用行為認知的治療效果不好;這一部分人,他們的焦慮是什么?他們存在的焦慮,哲學的問題。你常常想,如果你和他談一些哲學的問題,你會談哪些問題呢?這就是今天晚上,我們要考慮的。
所以第一個問題:形而上來的人,形而下來的 人;一個談論形而上的治療師和一個談論形而下的治療師;他在心理治療的視野上是不一樣的。我可以這樣說,具有形而上視野的治療師,他談形而上、形而下的病人都沒問題。只有形而下的治療師,他也許可以解決形而下病人的問題, 但永遠無法解決形而上病人的問題;換句話說治療效果不好。 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我們要具有平行象征的能力。第二個問題指的是,主體、客體與主客體。在這之中,我推薦大家看《我和你》,他只講了一個話題,就是”我和你“?,F(xiàn)在治療已經進入到了主體和客體的治療了。 那么在這之中,在稱呼時,是”我“和一個”他者“。一般來說是我和他,現(xiàn)在心理治療把我和他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放在之間,主體間性,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
在小冊子里提了一個話題:所有世間的一切關系,都是我和你的關系。不是我和他的關系,那么這個的意義在于:
在我的治療案例中,一個15歲的女孩,這個女孩被母親帶來,一般是不講話的,女孩帶著偏男性的棒球帽,你看不到她的眼睛,她不太交流,她眼睛盯著地下,她的左耳的聽力是下降的。
她從外地來治療,一共四次,有兩次是沒說什么話的,在第二次結束的時候,我就問她,你在聽什么歌?這個歌是不是你最喜歡的歌。她和我們介紹,這首歌是她最喜歡的歌。
車窗外戀人相擁,還在難舍難離。
當她在說這些詞的時候。我就問她,你為什么這么喜歡這首歌,曲調當然是很美;她和我說,有一次她到另外一個城市去,那一天有點下雨,她踏進車窗的時候,雨點打上車窗上,他看到車窗的外面,耳機正好放的是這一首歌,她當時有一種特別的感覺,我就問這是什么樣的感覺,她說這是”嘆了一口氣的感覺“之后的感覺,所以你看她沒有講話,她基本上就只講了”嘆了一口氣的感覺“這句話,她只能跟你講這么多。
于是我們就去看這個歌詞,在這個歌詞里面有一個主體就是”我“,還有一個她不認識的姑娘是”她“,顯然在我和她之間是有關系的。我看著她。 怎么樣用主客體的關系去理解這段話? 她沒有和你講話,但她給了你一段歌詞,如果你要是明自心理治療的平行象征關系,你就知道歌詞是在說她自己。
歌詞都是她在和你講的話。講的話是什么?主體“我”看著另外一個人“她”,如果用我和你的關系來解釋,意味著,她分裂的自己在看著另外一個自己。就是我和你的關系,所以那個“她”呢,并不是第三者,而是第二者。
因此如果你理解平行關系,你就知道,雖然她沒講話,但她用歌詞講話了。但是不要把來訪者她變成“她”,要用我和你的關系。換句話說,只要在很多來訪者的咨詢中,把所有有關“他”的詞,全部改成“我”或“你”,就很明自了。
如果全部把“他”換成“你”,你就明白,他在對你講話。所以,在和來訪者的關系中,他和你講的很多寓言、歌詞、夢,實際上就是在和你講這是我對你講的。如果你真的理解了,就知道在所有關系中只有兩類人,主體與客體兩種。主體意昧著本人,客體意昧著是他的重要的照顧者,是他的父母親。或者對他來說非常重要的人。記住這個原則,可以經常用“我和你”去置換這個內容。你就會很容易明自,來訪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技巧,我和你的關系,是他和分裂的他的自己。
有一個她是這樣的,有一個她是那樣的。有一個她是這樣的,有一個她是另外的。有兩個她在講話。比如說很高傲的我,看不起很世俗的我。我對你說,我不喜歡你;另外一個“我”說,你都混成這個樣子,你都沒有朋友。
這是我講的第二點,請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夠多用“我和你“來置換來訪者對你講的話。
我要講的第三點是:我們一般在人際溝通中特別的受到訓練,關注來訪者傳遞過來的高級思維的意思,也就是認知。 他講的什么話,他是什么意思。當你把很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內容上的時候,無疑的,你就失去了重要的一個資源,就是真正的信息:在講話的形式之中。
所以,我們往往與人打交道的時候,要有一個哲學觀在腦后,作為背景,那就是形式,大于內容。
有哪些形式呢?
主要是非言語信息,指語音, 語調, 語速,停頓,動作;我剛剛給大家看的是不同的通道。
我說一句絕對的話,心理治療,實際上是形式大于內容的一門學科,有的時候形式傳遞的信息是潛意識的信息,它比內容傳遞的信息要更多。心理治療所注意的設置,就是形式之一,那么我們有個新的名詞,叫隱性的關系認知。
就是你的改變,給你這輩子影響最深的,可能是人生中的某幾件事情,它給你有某種感受。這就是隱性的關系認知,它傳遞的信息,是很久很久都磨滅不掉的。那么這些隱性的關系認知給你帶來了很多的感受,這些感受是什么呢?就是形式,當然,形式也構成了內容。做心理治療要關注內容以外的形式。形式大于內容。
下面我們要說第四個哲學基本框架——極性理論,在中國叫陰陽理論:
如果你在治療中,來訪者向一個方向在行走,比如他特別得愛一個人,他總是說愛的人的好話,比如說孩子特別愛父母親,我們總是要看到孩 子的憤怒到哪里去了,即便是對父母。同樣的一個戀人, 說分手的男友、前夫是多么多么的不好,多么多么的糟糕,你就要去想,那他的愛在什么地方。比如說,我曾經督導過的女性,她就說她父親對她多么多么的不好, 多不多么地不負責任;多么多么地對她和她母親不好;我總要在想,她花了這么大的篇幅說她父親不好,那么她對她父親的愛在什么地方呢?所以當她的憤怒表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問她這句話,她的眼淚就會下來。她就開始回憶起,她和她父親之間溫暖的一種場面。在我剛剛提到的女孩,她的父親的家暴很嚴重,她見到爸爸都是發(fā)抖的,她對她的爸爸是不會去有好的記憶的。
等治療進行快結束的時候,她突然提起,父親是癌癥去世。在癌癥去世前,她父親是廚師,給他們做了一餐飯,然后把飯做好了以后,她父親突然當著母女兩人的面,趴在桌上痛哭。
他突然講了一句話,因為他是癌癥晚期,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覺得家庭和生活時多么的美好,他的妻子和女兒對他是很好的。他說對不起他們,可惜只能給她們做幾餐飯,就要離開他們。當這個女兒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她能夠想起父親對他的好, 就開始講更多的她父親少有的好。
那么這就是極性理論。極性理論在不同的學派里有不同的提法。
所以這就是一個極性現(xiàn)象,在和來訪者接觸的時候,不要被他向一個方向帶的憤怒,向一個方向帶的描述的好所迷惑。你總要用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考慮,他此時此刻在說什么。 下面我要說的是,第五個哲學觀,那就是場理論。
語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德軍飛機轟炸倫敦,倫敦要向飛機打高射炮。他們想,我要打中敵機一定要瞄準他的前面,因此敵機的軌跡及其后面一段都稱為場。
我們在做治療的時候,怎么用場理論去理解呢。第一個場是個人,大部分人適合做個人治療,但我們一定要有場理論的意識,你可能學了一段時間要去學家庭治療了。
因為在個人的背后,它是一個家庭。 家庭治療時常常說癥狀的功能。癥狀時有功能的。一個家庭中,一個孩子有病,他的功能就是在于,代表父母親的得病??赡苁歉改赣H病的表現(xiàn),個人的背后就是家庭。
夫妻兩個人要吵架,要威脅離婚,那么孩子就得病。每當夫妻兩個人因為孩子得病,帶孩子到醫(yī)院去治療的時候呢,夫妻兩個人就不吵架了。那么每當孩子得病的時候,肚子疼或者學習不好,就意味著夫妻之間的關系出現(xiàn)了麻煩。但是,只要孩子得病,夫妻就不離婚, 所以呢孩子得病的功能就是阻止父母離婚。所以在個別治療的時候要去考慮家庭背景。這是場理論往后衍生。
在家庭背后還有社會,我們怎么理解呢? 比如,在我們社會中重男輕女。如果你的家里全是女孩,在農村,別人就就會說你們家里沒有勞動力,是要受欺負的。所以家里老是要生一個男孩,然后生了男孩以后,就非常懶散, 里面的大姐就容易得病,腰椎疼,胃不舒服,二姐也不滿意,很早就離開了家庭。家庭的問題在于對兒子太重視。
因此我們在治療一個個體時,往往會涉及到 一個家庭的問題,一個社會的問題。 個人,家庭社會構成了這個場。
在治療一個病人的時候要有這個常規(guī): 盡管你沒有學夫妻治療,家庭治療,但是你作為常規(guī), 都要請他們的夫妻來一下。那么在這個場中最大的,是什么呢, 是文化。東西方文化是不一樣的,前不久我看了一本書,《精神分析在中國》,他在這本書里引用了社會學者觀察的現(xiàn)象:
他提出在東西方的文化中,存在著兩種差別,成為西方文化叫低交流文化,東方文化稱為高交流文化的區(qū)別。低交流文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懂,你就要去問,你要再不懂,你就再去問。西方人非常習慣被質疑的。因為從哲學上講,他最早從實證哲學開始,發(fā)展到結構主義。他都是任何事情都是有規(guī)律的,要說明 一件事情要引經據典,他從哪里來的,他為什么這么來,它最后是怎樣變成的。那么到了現(xiàn)代的話呢,變成了詮釋的哲學。換句話說,是從現(xiàn)象學開始,從我看到了什么東西。我不評價,我只告訴你我看到了這些,因此心理治療看成了 science of understanding的一個理解的科學。當你描述很多現(xiàn)象的時候,很多人說,我也有這種感覺。但你不知道為什么。這是基于現(xiàn)象學。
那么在文化現(xiàn)象中呢,這叫做低交流。西方的低交流是從實證來的,他一定要搞清楚你說這個話是怎么一回事。
東方人叫高交流的模式,比如說,領導和下屬說:我今天給你交代的事情,你知道應該怎么做了吧。下屬說,我知道。其實他不知道,但是他不敢問。然后領導說,既然你知道怎么做,你就去做好。那么下屬就很忐忑地去做了,他就是在揣摩領導的意思,他就是不敢去問上司什么意思。他為什么不敢問呢,他的內心有兩種活動,因為如果他說我沒聽懂,那么上司會說,你怎么這么沒用;第二個,如果去說沒聽懂,那么豈不是冒犯了領導。所以他覺得自己既是不可能看清,又怕冒犯了對方。于是呢,就在這樣的一個彼此都不懂的情況下去做下一件事情。
心理治療,是一個低交流模式。心理治療就是要呈現(xiàn)沖突,他一定要問,你有沒有發(fā)生過性關系,你怎么發(fā)生的性關系。你一定要問,你說的,你說的那種感覺比較難受,這個難受是什么意思。你必須要問的非常的精確。我們中國人在文化上可能沒問的這么清楚,我們以為難受是一個意思,但是難受可能有很多種含義。這是我們要在哲學上要搞清楚的基本立揚。 下面那我說第六個,就是前景與背景。 我們有一個名詞叫水平化。在所有的關注點上,都是一樣的點,沒有對和錯。比如說,如果有個人在講話,在某一段話的時候他出現(xiàn)了咳嗽,如果你只聽內容,我剛剛說形式大于內容,你沒有注意形式。如果你問一下,或者你關注一下,你就知道,他每當在說父親的時候就開始咳嗽。因此咳嗽就代表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一個前景的東西??墒侨绻銢]有把我們所關注的東西水平化,也就是如果你沒有把所有觀察到的東西放在同等的地位,那么你就沒有辦法提取出來。比如說你說,我剛才注意到你會注意到你咳嗽了,這是第一個前景。如果你要是足夠的敏感,你會說:我注意到,每當我們談論到你的父親的時候,你都有咳嗽,和停頓。你把父親和咳嗽放在一個前景之中,你把他談話的流暢性給打亂了。 換句話說,談什么內容不重要。在什么點上談什么內容比較重要。
所以,什么叫做”現(xiàn)在時刻“。在我們談話的每一分鐘,都叫做現(xiàn)在時刻??墒窃诿恳环昼?,其中有一分鐘,我發(fā)現(xiàn)他咳嗽了。在這個點上,前景:父親與咳嗽就突出了 一個新的時刻,叫”當下時刻“present moment。進而,你再談她的父親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她還沒有結婚,因為她很愛她的父親。而她的父親在最近去世了。 她談論很多關于有多么愛父親的事,這時候你就進入了一個以父親為前景的相遇時刻,meeting moment?,F(xiàn)在時刻,當下時刻,相遇時刻。是我特別感興趣的名詞。 在我們的治療中,如果你能夠抓佳當下時刻,就能從現(xiàn)象學的情況下把背景拉到前景,如果你能夠放大這個前景,那你就能把這個前景做成相遇時刻。我們的工作,偶然能夠發(fā)現(xiàn)相遇 時刻;你經常會見到當下時刻。但你經常會把一個治療變成現(xiàn)在時刻。 第七個基本概念,相對于邏輯性和實際的內容的混亂和空。
我們習慣,學會了判斷事情,并給事情下定義,這是什么東西。我們的焦慮是被命名以后就降低了,這是有邏輯性的。
但在心理治療中, 它是一個主觀的東西,無論怎么推理,都是缺乏邏輯性的,會我們引起原始的一些焦慮。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 我們是很混亂的,當我們是小孩的時候,沒有社會經驗的時候,也是很混亂的。混亂而且比較空洞,引起我們嬰兒般的焦慮。
心理治療,我們要訓練一種基本能力,就是我們要習慣呆在混亂與空洞之中。這并不是作為治療師能力低下,而這是來訪者傳遞給你的信息。所以我們要習慣讓自己呆在混亂和空之中。
很多治療師在治療中話比較多,打斷病人,做解釋。其實并不是他的解釋有多么有道理,也不是他的打斷有多么及時,只是他自己無法耐受來訪者傳遞給他的混亂與空洞的感覺。所以這種治療師,顯得特別焦慮,一焦慮話就特別多。你仔細昕他講的話,可能句句有道理,但 可能對病人沒有任何的用處。所以作為治療師,如果你能夠耐受混亂與空,那么來訪者也能夠覺得非常安全。 具體話題:死亡。
哲學里,最大的就是生死的問題。心理治療中,死亡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很多來訪者都是因為對死亡有恐懼才來找你的。 死亡的話題里,我們現(xiàn)在做心理治療,主要是因為壽命延長了。有很多人在死亡的恐懼煎熬之中活著。
兩個概念, 1)安樂死:安樂死不是在生命的末期,而是在中期,通過人工的方式讓他死亡。這樣合法的國家并不多。
我要提的是下一個:尊嚴死。
2)尊嚴死:通常指在生命末期,完成遺愿。 我舉一個例子,韓國歌星The One,他在韓國的一段視頻。The One給母親化妝打扮了一番,在照相的時候母親就提出來,讓攝影師單獨照一張相。他媽媽在照完相以后說:兒子啊,這一張照片,你就把它當作遺照片。 然后他兒子就不愿意聽了,但老人的很享受的,坐在照相的背景上。然后就說,我就知道啊,我的遺照是這么好看。
3)那么尊嚴死包含哪些范疇呢:你死的時候穿哪些衣服,你希望死在家里還是死在醫(yī)院。你死的時候希望誰來陪你。要允許他們有尊嚴地死去。在疾病慢性化的過程中很有意義。 分離與喪失。 弗洛伊德說心理的問題時歸納了兩個現(xiàn)象:
1)分離現(xiàn)象 2)喪失現(xiàn)象;
分離不等于喪失,喪失是永久的分離。
在我們現(xiàn)在允許第二胎第三胎的情況下,有很多喪失是客體的愛的喪失。媽媽要生二胎了,媽媽會把愛放在老二身上。家里老大往往感覺到媽媽的愛失去了,人還在,但愛與以前不一樣了,就是客體的愛的喪失。
今天特別要講模糊喪失,在現(xiàn)實世界里還是蠻重要的:
1)身體喪失,精神還在。比如說人找不到了,失蹤了,比如兒童被拐賣了。父母親總是想著孩子人在哪兒。這是一類。馬航 370,也屬于身體喪失,精神還在。領養(yǎng)的孩子,同樣,他們也想找機會去找父母親。
2)身體還在,精神喪失:父母逐漸老去,可能會有更年期的改變,可能會因為老年癡呆記憶下降,因為帕金森等把注意力部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人在,但和以前不一樣了。大部分情況我們要盡量接受這樣的情況。這也是模糊喪失。生病了的人,也經常會是模糊喪失。 孤獨感,孤單感:有些形而上的問題,比如一個人來做咨詢師,他來是談自己孤單感和孤獨感。一般來講,我們是和他人呆在一起存在的這個狀況。我們不是一個孤獨的人,我們是一個群居動物,我們的存在是因為他人映照出來的。
他人指的是什么呢?一個有孤獨感的人,他的內心裝著多的非常多的愛,他有很多的閱歷。他覺得一個人的時候可以很快樂地聽音樂啊,看書啊他也不需要很多人來陪伴他。我們說一個極其孤單的人,他內心是很空的。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就要培養(yǎng)耐受孤獨的感覺,并且能夠享受孤獨,一個人看看書,個人去旅行,一個人去認識世界。要有極強的享受孤獨的能力。這個能力取決于早年你的父母親是怎么照顧你的。所以當你這樣去跟人交往的時候,他可能就明白你是真的懂他的。
心理咨詢師要能夠耐受未知的焦慮,在未知的焦慮中,你能夠陪伴來訪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