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清朝自太祖努爾哈赤算起,到宣統(tǒng)帝溥儀頒詔退位,國祚長達二百七十六年,期間共有12位皇帝。這個是正統(tǒng)的說法,然而清朝其實還有一位皇帝,不在這12人之中,有年號、有皇室血脈,和末代皇帝溥儀是兄弟。可惜他只當了3天皇帝就被迫退位,雖然看起來更像是場笑話,但卻又是真實存在過。他就是“保慶帝”溥儁。 說起來,愛新覺羅·溥儁的上位還和那場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有關。由于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清朝逐漸開始走下坡路,與歐洲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直到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炮聲響起,天朝上國的美夢終于被擊得粉碎。隨之而來的,就是無窮無盡的戰(zhàn)敗、割地、賠款,然而這些痛楚卻依舊沒能讓大清王朝邁出改革的腳步,直到北洋水師在“甲午戰(zhàn)爭”中被日本這個蕞爾小國打敗,李鴻章簽下屈辱的《馬關條約》時,才真正讓清廷意識到不改革不行了。 在掀起聲勢浩大的“公車上書”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請求光緒皇帝下詔變法,開啟了近代中國圖強變革的畫卷,并希望能建立起一個君主立憲的現代國家。一開始,變法進行得很順利,甚至還得了慈禧太后的默許。然而隨著變法開始夾帶“私貨”,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迅速站到了維新派的對立面,雙方的矛盾在康梁計劃刺殺太后時徹底爆發(fā)。于是慈禧太后幽禁光緒帝,將“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處斬,一切政令和文件廢除,變法徹底失敗。 在很多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慈禧太后想到光緒帝同意行刺自己就氣得咬牙切齒。想當初,后者只是個四歲孩子,是自己一手將他扶上帝位,又親自撫育他長大。雖然不是親生骨肉,好歹也是自己親妹妹的兒子,乃是血緣至親,如今卻受外人唆使,實在令她心寒至極。最終,慈禧太后決定廢掉這個不聽話的傀儡皇帝,重新擁立一位宗室子弟。與心腹榮祿商議數日,慈禧太后最后選中端郡王愛新覺羅·載漪之子,15歲的愛新覺羅·溥儁。論起親緣關系,這是慈禧太后親弟弟葉赫那拉·桂祥的外孫,按輩分還得叫慈禧一聲姨姥姥。 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十二月廿四日,慈禧太后頒布懿旨,將溥儁過繼給同治皇帝為嗣,賞頭品頂戴,封號為“大阿哥”。隨后,大阿哥溥儁在弘德殿(清代皇帝署理政務及讀書之處)讀書,師傅為同治帝岳父、三等承恩公、吏部尚書崇綺和體仁閣大學士徐桐。緊接著,慈禧太后召集王公大臣,宣布了自己的打算,預定在次年舉行光緒禪位典禮,改元“保慶”,由大阿哥溥儁登基為帝。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正月初一日,溥儁代替光緒皇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禮。種種行跡表明,慈禧太后已經下定決心要用溥儁取代光緒帝。然而她沒有想到,這一做法卻在國內外引發(fā)了強烈議論,尤其是各國公使,傾向于和開明的光緒皇帝打交道,因而提出嚴正交涉。無奈之下,大學士榮祿與慶親王奕劻聯名上奏,以各國公使有異議為由,建議此事停止,慈禧予以批準。不久之后,義和團席卷全國、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攜光緒等一路西逃,載漪、溥儁父子隨駕從行。 次年回鑾后,慈禧以載漪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為由奪爵撤職,溥儁受此牽連不再適合做“皇儲”,當了個輔國公,重新成為載漪之子。雖然溥儁只當了短短三天皇帝,但相對于死于瀛臺的光緒皇帝和一生坎坷抑郁的宣統(tǒng)皇帝,他無疑要幸運得多,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活到1942年?;蛟S這就是所謂的“塞翁失馬焉知非?!卑伞?/p> 參考文獻: 《清史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