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游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軻 戰(zhàn)國后期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bì)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 白話文: 上古的舜帝是從在田地耕種的農夫中,被堯帝發(fā)現(xiàn)后任用;商王武丁的宰相傅說,是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被周武王舉薦給商紂王以做內應的膠鬲,是從魚鹽販中發(fā)現(xiàn)后被舉用;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宰相管仲,是從獄官手里獲釋后被錄用為相;楚國治水專家、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宰相孫叔敖,是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宰相百里奚,是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在做事中犯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平常的憂愁嘆息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被人們所了解。國內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國外沒有成為敵人的國家,國家沒有外來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以后,人們才會明白如果人有憂愁患害才能讓人們能夠生存發(fā)展,安逸享樂反而會使人精神萎靡不振,面臨死亡的威脅。 孟子游說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簡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者是孟子。 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在儒家的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史載孟子出生于距孔子去世后(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左右,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由此史書推斷孟子約生于周烈王五年(約公元前371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孔子被后人追認為大成至圣,孟子則被追認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是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孟子一生的經歷很象孔子,過著長期的私人講學的生活,中年以后懷著政治抱負,帶著學生周游列國。他也是到處受到當權人物的款待。他到了哪一國,都無所顧忌地批評國君,政治主張卻不被接受。孟子晚年回到故鄉(xiāng),從事教育和著述,并整理《經》、《書經》,闡發(fā)孔子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 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孟子對于孔子仁的思想的發(fā)展,特別表現(xiàn)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 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fā)點,要求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于民,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布道 孟子根據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精神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天下得失的關鍵問題。 這一個觀點尤其讓今天的我們,更加深深崇敬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偉大思想家。 在價值觀方面,孟子強調舍身取義,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主張設立國家辦的公學來加強學校教育;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 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我們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孟子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 孟子還非常重視修養(yǎng),在心性修養(yǎng)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fā),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發(fā)“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yǎng)”字。 所謂“君子遠庖廚”,說的是一種不忍殺生的心理狀態(tài),診斷飲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這與儒家自孔子開始對飲食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先秦時代傳統(tǒng)散文寫作的最高峰。 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作品分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 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于擔當大任的人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fā)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有古詩一首贊頌孟子云: 沉魄浮魂不可招, 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 故有斯人慰寂寥。 |
|
來自: sos天外飛仙 >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