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 《齊桓公伐楚》 (左丘明收錄 公元前656年)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 楚子使與師言日:“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 我先君大公曰:‘五候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n我先 君履:東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無隸。爾貢 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 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睅熯M(jìn),次于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于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谷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 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饼R侯曰:“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候,準(zhǔn)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春秋時代的使臣 白話文: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lǐng)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齊桓公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jié)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即使牛馬發(fā)情互相追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jìn)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么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齊國先君太公說:‘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和天下九州的長官,你都有權(quán)征討他們,共同輔佐周王室?!倏倒€給了我們齊國先君可以征討的范圍:東到海邊,西到黃河,南到穆陵關(guān),北到無棣縣。你們楚國應(yīng)當(dāng)進(jìn)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的祭祀供應(yīng)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向楚國征收貢物; 周朝先王昭王南巡楚國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背钩蓟卮鹫f: “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先王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河神吧!”于是齊軍繼續(xù)前進(jìn),臨時駐扎在楚國的陘這個地方。 魯僖公四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后撤,臨時駐扎在楚國的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zhàn)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齊國先君與各國的友好關(guān)系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guān)系,怎么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并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lǐng)這些諸侯國軍隊作戰(zhàn),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么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么楚國就把方城山當(dāng)作城墻,把漢水當(dāng)作護(hù)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后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左丘明 《齊桓公伐楚》的作者介紹 《齊桓公伐楚》一文收錄于《左傳》,《左傳》的作者是左丘明。 左丘明約生于周敬王十八年(約前502年),約卒于周惠王元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一說復(fù)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肥城石橫鎮(zhèn)東衡魚村)人。左丘明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 散文家 、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時期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xué)者的愛好和研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tǒng)史學(xué)的創(chuàng)始人,史學(xué)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xué)的開山鼻祖,被譽(yù)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鬃?、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對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經(jīng)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忠于歷史,秉筆直書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當(dāng)世和后世幾千年人們廣泛贊揚(yáng),留下了萬古流芳的美名。 左丘明 《齊桓公伐楚》歷史背景和作品分析 《齊桓公伐楚》選自《左傳·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的春天,齊桓公在打敗蔡國之后,又聯(lián)合諸侯國軍隊大舉進(jìn)犯楚國。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楚成王先派使者到齊軍中質(zhì)問齊桓公為何要侵犯楚國,隨后又派屈完到齊軍中進(jìn)行交涉,雙方先后展開了兩次針鋒相對的外交斗爭,最終達(dá)成妥協(xié),訂立盟約。 《齊桓公伐楚》在記述這場外交斗爭時,并不是直接記述過程,而是把人物放在雙方的矛盾沖突中,通過各自的個性化語言和“交鋒”方式,把這場外交斗爭一步步引向深入,直到雙方達(dá)成妥協(xié),訂立盟約。這樣使讀者明白了這場外交斗爭的性質(zhì)及其過程,又讓讀者看到了各具特色的的四位歷史人物。楚國兩位使者,特別是作為楚成王“特命全權(quán)代表”的屈完,沉穩(wěn)冷靜、不卑不亢的外交風(fēng)度,堅毅果敢、不為威武所屈的外交風(fēng)范,機(jī)智靈敏、隨機(jī)應(yīng)對的外交智慧;作為政治家的管仲,熟悉歷史、諳于事故的外交才華;齊桓公雖然驕橫霸道、軟硬兼施,卻也不失身份的霸主形象,都讓讀者過目難忘。 《齊桓公伐楚》作為記敘外交斗爭的一段史體散文,在語言的運(yùn)用上也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shù)境界。雙方出場人物,雖然使用的都是各具特色的外交辭令,但并不做作、生硬;即使針鋒相對,咄咄逼人,也沒有疾言厲色,語言柔中有剛,剛中有柔,表現(xiàn)出作者左丘明純熟的歷史典故掌控能力和高超的語言文字駕馭功底。 詩贊左丘明云: 述行領(lǐng)盈視,論備分在目, 言勝獲都盡,記奔靡橫前。 盟誓慷慨余,譎詐欺誣見, 恩惠煦如春,紀(jì)嚴(yán)凜若霜。 興邦滋無量,亡國凄可憫, 腴辭潤簡牘,美句入詠歌。 跌宕而不群,縱橫而自得, 工侔之造化,思慮涉鬼神, 著述罕未聞,古今亦卓絕。 |
|